林晓璇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困难重重的现状,本文提出“随文渗透”的名著阅读法,将必读名著化整为零,通过渗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内容、艺术手法的具体方法,实现课文教学与名著阅读无缝衔接,巧妙勾连,有效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形成语文课内外学习的最佳合力。
关键词:课文教学;随文渗透;名著阅读;高效合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同属“优秀文化”的课文教学和名著阅读能否同步进行,彼此促进呢?名著阅读能否在课文教学时借巧劲、高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用“随文渗透”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使课文教学与名著阅读形成合力,提升名著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一、名著阅读为什么要“随文渗透”
统编版教材推荐的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共12本。
统编教材名著阅读的系统性、渐进性,对我们如何有效、扎实落实名著阅读提出了挑战。
1.多篇目、多文体、多类别、多手法,如何举重若轻?
文体覆盖全面,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纪实作品、科普作品、书信。类别多样,包括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国内与国外。表现手法多样,包括纪实与想象、象征与讽刺等等。课文本身学习内容繁重,如何再挤时间落实名著专题阅读?
2.如何落实各种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引?
统编教材指引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多样,形成渐进的序列,包括“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以及“如何读诗”。这些方法,如果不是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日积月累落实在学生课后个体化阅读中,恐怕只能沦为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
与其花时间花力气另起炉灶进行阅读,不如巧借课文教学的东风,四两拨千斤,开展“随文渗透”名著阅读法。
二、名著阅读如何“随文渗透”
所谓名著阅读的“随文渗透”,即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同步科学渗透相关名著内容、手法、阅读方法等,化整为零,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名著阅读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名著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在课内外阅读之间架起直通的桥梁呢?我们既可以本册课文勾连对应的两本名著,也可以勾连前后其他学期的必读名著,及时为名著阅读系统提供必要的给养,让阅读习惯扎根,培育经典阅读的参天大树。
(一)阅读兴趣的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文教学时,适时激发学生阅读相关名著的兴趣,才能激起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名著的内动力。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通过设置悬念,吸引学生阅读《五猖会》。我在总结主题时这样引导:“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可以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和百草园一样是孩子的‘乐园,但老先生却只呵斥大家回来读书。这里,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有著尖锐的矛盾。而在另一篇散文《五猖会》里,小鲁迅又有相似的经历,却更刻骨铭心。让我们一起在课后阅读这一篇,看看封建教育是如何压制和摧残儿童的天性的。”
(二)阅读方法的渗透
表一中的阅读标题里,阅读方法占了一半,这些方法,也是学习课文的科学方法,那么我们可以一石二鸟,在课文学习时就及时运用和总结,来勾连名著阅读。
如《艾青诗选》的阅读方法是学习“如何读诗”,教材把读现代诗的方法概括为五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味诗歌的理性美。在教九年级上册诗歌《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时,我就渗透这“五法”开展教学,让同样的学诗方法形成序列,在课文教学里反复加深印象,学生课后阅读名著《艾青诗选》时,自然以此类推,驾轻就熟。
(三)阅读内容的渗透
每一本名著都内容庞大,枝节繁复,学生阅读有时会倍感压力。如果我们把名著某个章节、某个片段、某个人物的内容穿插在相关的课文里,就成了很好的名著内容预告,既吸引学生阅读名著,又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我在讲授《智取生辰纲》,分析情节和杨志的人物形象时,先抛出问题:为何杨志押送生辰纲如此卖力?在与学生的探讨中穿插重要的前情——杨志是将门之后,自然渴望建功立业。他一直希望凭本事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先是失了“花石纲”,从军官变成无业游民,又怒杀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好在杨志得梁中书赏识,获得押送生辰纲的机会。因此,押送生辰纲是杨志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救命稻草,杨志自然格外卖力。这样就把杨志的人物小传、卖刀等重要情节随文渗透,学生自主阅读《水浒传》时自然亲切易懂。
再如八年级上册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讲到这则消息中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我抓住时机随文渗透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飞夺泸定桥”一幕,“在他们的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瑟枪。很快他们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红色的机关枪对着敌人的设防地带开火,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桥头。敌人用他们自己的机关枪扫射做出回应,从埋伏的地点对着水浪中颠簸着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扫射。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样表现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但同中有异,课文是白描,寥寥十二字,大笔点染,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侧重胜利在望、万众齐心、势如破竹的壮观场景。名著是渲染,细枝末节,一一俱全,侧重排除万难、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样,不仅把两个场面学活学透,也能吸引学生阅读精彩的《红星照耀中国》。同理,我们还可以勾连八年级下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斗争场景。
(四)艺术手法的渗透
艺术手法向来是学生名著阅读的难点,如果随课文渗透学习,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九年级上册课文《范进中举》,生动刻画了范进痴迷科考、喜极而疯的形象,采用夸张的漫画式手法,辛辣讽刺了科考对读书人的毒害、对人性的扭曲。可以勾连九年级下册名著《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一幕,“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也是用漫画式手法,极尽夸张地描绘其悲伤丑态。皓首穷经,痴迷科举,却是百无一用的书生,积郁多年的悲痛在看到号板时瞬间爆发。这种勾连,使学生更充分理解讽刺这一手法是如何构建画面与主题的关系的。
再如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爱这土地》,以第一人称视角,将“鸟”人格化,我们可以渗透另一首艾青的诗《黎明的通知》,同样是第一人称视角,却是将“黎明”人格化。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这一视角在抒情上的重要作用。
三、“随文渗透”的实际操作效果
“随文渗透”名著阅读法,实现了教学课文时将名著阅读巧妙勾连,能有效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形成语文课内外学习的最佳合力。
(一)思维格局更开阔
课文教学时 “随文渗透”名著阅读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通过互相观照,更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会名著主题的各个要点。
如讲授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牧羊人靠一己之力,十年如一日地植树,将荒漠变成绿洲与家园。这类似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的长征精神,都是排除万难,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胜利。不过,前者是个人,后者是团队,明确了这种区别,那么红军长征精神的要点,就更容易理解了。再如,把《植树的牧羊人》与名著《骆驼祥子》进行比较阅读,祥子的拉车攒钱圆梦之路,也一步一个脚印,历尽艰难,却是“通向死亡之路”。为何他没像牧羊人一样有个好结局?归根结底是黑暗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狭隘的个人主义使祥子在三起三落中走向穷途末路。这样的随文渗透,跨越了不同学期多本名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难点攻克更灵活
“随文渗透”的内容,往往需要在原著里前后联系,因果追踪,寻章摘句,赏析品读。教师备课时,要对整本与部分、内容与中心、形式与手法等全面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引导学生灵活攻克阅读难点。
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我在讲授课文《智取生辰纲》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过炎热的黄泥岗时,穿插已学的另外两部名著的环境描写,即《駱驼祥子》中祥子烈日下拉车的炎热环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工人们筑路时秋雨瓢泼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三个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命运或精神,领悟环境描写在渲染天气、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命运与主题上的作用。学生在打通环境描写的“任督二脉”中,又渗透温习了几部名著的人物与主题,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