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超,宫雪,殷楚云,杜伟闯,李远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童血液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青少年及儿童最常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5%,是继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之后第三常见的儿童颅外实体肿瘤[1-3]。RMS由无法完全分化为骨骼肌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中头颈部为RMS最常见的原发部位[4-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RMS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RMS可分为胚胎型、腺泡型和多形型,其中胚胎型的RMS患儿预后良好[2,6]。近年来,国外对RMS患儿进行分层和综合治疗,促使RMS综合治疗后5 a无事件生存率达60%以上,5 a生存率达70%以上[7]。目前国内多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治疗,5 a生存率可达60%以上。自中国儿童及青少年RMS协作组成立以来,总结分析我国RMS诊疗现状,制定了中国儿童及青少年横纹肌肉瘤诊疗建议(Chinese Children Cancer Group-Rhabdomyosareoma-2016,CCCG-RMS-2016)[8]。本研究旨在分析RMS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并比较RS-2009方案与CCCG-RMS-2016方案对RMS患儿预后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47例RMS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的RMS;③无放化疗治疗史。(2)排除标准:①非首次确诊为RMS;②诊断不明确;③无故中断或放弃治疗。
1.3 分期及危险度分组 根据国际儿科肿瘤研究协会制定的治疗前临床分期系统分为1~4期。根据美国横纹肌肉瘤协作组(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IRS)的术后病理临床分组系统分为Ⅰ~Ⅳ组。根据病理亚型、治疗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将危险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中枢侵犯组。
1.4 治疗方法 根据IRS分期及危险度分组进行评估,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2017年10月之前确诊患儿接受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治疗,2017年10月以后确诊的患儿接受CCCGRMS-2016方案治疗。
1.5 随访 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30日。主要通过查阅患儿门诊及住院病历资料、电话咨询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无事件生存时间为确诊之日起至事件发生的时间,该事件是指疾病复发、死亡。总生存期为确诊之日起至随访截止时间或死亡时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Reverse Kaplan-Meier法计算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主要研究2 a总生存期、2 a无事件生存时间),各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将单变量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儿总体生存情况 47例RMS患儿中,男28例,女19例,男女比例约为1.5∶1,中位发病年龄为61个月(范围为3~152个月)。截至2020年11月30日,47例患儿中6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95% CI:12.766~49.234个月)。47例中共存活29例,1 a总生存率为89.0%,2 a总生存率为73.4%(见图1),2 a无事件生存率为53.6%。
图1 47例RMS患儿的总生存曲线
2.2 单因素生存分析 将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原发部位、治疗前分期、术后IRS分组、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法、化疗方案、是否复发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原发部位、治疗前分期、术后IRS分组、治疗方法、化疗方案、复发情况与RMS患儿预后无关(P>0.05),危险度分层与RMS患儿预后有关(P<0.05),见表1。低中高危RMS患儿的2 a总生存率高于中枢浸润者(见图2)。接受RS-2009方案治疗的患儿的2 a总生存率与接受CCCG-RMS-2016方案治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图2 不同危险度分层对RMS患儿预后的影响
图3 不同化疗方案对RMS患儿预后的影响
表1 影响RMS患儿总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续)
2.3 多因素生存分析 因自变量较少,遂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度分层是影响RM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RMS患儿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RMS是青少年及儿童最常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5%,是继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之后第三常见的儿童颅外实体肿瘤[1-3]。RMS由无法完全分化为骨骼肌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生长迅速,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本研究中RMS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61个月,男女比例约为1.5∶1,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与既往报道[9]一致。
Joshi等[10]研究表明,发病年龄1~9岁的RMS患儿的3 a总生存率(72%)高于发病年龄<1岁的3 a总生存率(53%)及>10岁的3 a总生存率(51%)。RMS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头颈部为RMS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余依次为泌尿生殖系统、四肢、腹膜后[4-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肿瘤原发部位与疾病预后相关,认为原发于眼眶、除脑膜旁区的头颈部、除膀胱前列腺的泌尿生殖系统为预后良好的因素[5,11]。Ma等[12]研究表明,原发部位、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和IRS分组与RMS患儿无事件生存率有关,IRS分组与RMS患儿的总生存率有关。徐娜等[4]研究表明,TNM分期、IRS分期、危险度分层与总生存率有关。但本研究中发病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与RMS患儿预后无关,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此外,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度分层是影响RM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美国IRS通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根据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将RMS患儿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以此进行分层和综合治疗,使得RMS综合治疗后总体5 a无事件生存率与5 a总生存率分别为60%、74%,低危组、中危组RMS患儿3 a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5%~89%、68% ~73%,但高危组RMS患儿3 a无事件生存率<30%[7]。目前国内多采用RS-2009方案化疗,总生存率可达60%以上。周莉等[13]研究中应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化疗,Ⅰ、Ⅱ、Ⅲ期患儿3 a无事件生存率为61.8%,3 a总生存率为100.0%,Ⅳ期3 a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42.9%。本研究中,共28例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化疗,2 a无事件生存率为52.8%,2 a总生存率为80.9%。国内多中心研究应用CCCGRMS-2016方案治疗RMS患儿,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中枢侵犯组2 a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80.4%、64.5%及64.2%[9]。本研究中,共19例采用CCCG-RMS-2016方案化疗,2 a总生存率为59.8%,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2 a总生存率分别为66.7%、83.3%、66.7%,中枢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可能与本研究中放疗患儿较少(27.7%)、部分家属初次手术后拒绝化疗相关。但是,目前国内尚无研究比较两种方案对RMS患儿预后的影响。本研究所有患儿明确病理后均行化疗,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化疗的RMS患儿2 a总生存率与接受CCCG-RMS-2016方案治疗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CCCG-RMS-2016方案组肿瘤直径较大的患儿较多、放疗患儿较少、高危及中枢浸润患儿较多有关,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方案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低中危RMS患儿预后已明显改善,但高危及中枢侵犯的RMS患儿的预后仍较差。Weigel等[14]研究共纳入109例高危患儿,给予放疗联合加强化疗(V+伊立替康、VDC、VAC、IE交替),其3 a总生存率为56%,3 a无事件生存率为38%,并表明影响高危组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病年龄(<1岁及>10岁)、预后不良部位、存在3个以上的转移瘤灶、存在骨髓或骨骼受累,≥2个危险因素患儿的预后较≤1个危险因素患儿的预后差。对存在较多危险因素的患儿可通过加强化疗、加用靶向药[15]、造血干细胞移植[16]等提高生存率。
综上所述,头颈部为RMS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2009方案与CCCG-RMS-2016方案对RMS预后影响的差异不大,综合治疗可改善RMS患儿的预后。此外,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两种化疗方案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