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策略研究
当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很难全方面满足实际工作所需,很容易被企业、社会所淘汰。另外,从宏观方面来看,如今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各自为战,各为一体,这将导致双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重复性与分散性,最终很多资源被无端浪费掉。基于此,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不仅能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重要的是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开辟了另外一片天地。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浅度合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社会企业将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适销对路”合作办学模式,属于企业与学校开展的浅度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按照企业实际对人才的要求来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对策、培养方法,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进入到企业实习、工作,可以说是一种“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与劣势共存。首先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体,并且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能提高人才与企业的适配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学校不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企业也不用担心招不到适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员工,可谓两全其美。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劣势也较为明显,如限制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一旦企业经营效益发生变动,则直接影响到订单人才的培养需求。况且基于这种模式,学校很容易产生依赖的心理,一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终止,那么将严重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基于此,为了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持续的时间更长久,首要任务就是强化校企合作深度,以平等的原则维系关系,最终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效果。
二、“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度合作
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为实训基地的建设。该模式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前移,借助实训基地,企业将从参与实训的学生中选择更优秀的人才。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都是按照企业实际运行模式模拟建设,基地中所有的设备、运作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基地建设则由学校负责。在这种中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共同经营的项目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如电子商务、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绩效管理等。另外,在实训的过程中,建议执行多岗位轮换的实训原则,如此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不同的岗位,熟知岗位具体要求,一方面将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机,同时对于学生吃苦耐劳、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显著作用。
三、“实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合作
实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旨在通过二者共同组建企业学院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更为真实、具体的实训环境,并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顶岗实习机会,企业将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且将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建议。这种办学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各派出一名教师,组成学生实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校企双方可以互享二者的内部资源,并且分享办学效益。如此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优势就是尽可能地缩短了学生与企业行业的距离,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的问题,最终形成了集教學科研、实践教学、专业团队培训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并不是单一的将某种人才培养模式分割开来,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每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并且将企业一线的项目真正放手供学生实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辅助与指引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学生更顺利的就业与择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玫.基于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9):251-252.
[2]何纯荪,丛培栋.基于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展经济,2021(17):79-81.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2020szsfkc1038)。
作者简介:林啸啸(1993—),男,安徽淮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