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立
摘 要 文章研究了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与缓解措施。文章首先剖析了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分析了躯体性疲劳与生理性疲劳出现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又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入手,提出了科学安排积极性休息、适时开展心理诱导放松训练、合理选择物理疗法、恰当选择中医疗法、科学搭配膳食结构加强营养等几种有助于缓解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柔道运动训练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疲劳发生机制 疲劳缓解措施 柔道运动员
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指的是柔道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表现出的无法维持特定身体机能水平或预定运动强度的一种现象。运动性疲劳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并不鲜见,国际运动生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的概念界定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点,一是运动性疲劳是个体在持续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层面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变化;二是运动性疲劳产生之后,主要表现为个体机能水平的下降。从柔道运动训练的角度进行分析,柔道运动员开展柔道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且有定向性地发展运动员的机体功能,促进运动员柔道竞技能力的提高。而在开展柔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训练都是通过对运动员施加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刺激,来帮助运动员不断突破机体能力水平的临界点,通过“施加训练刺激—疲劳—超量恢复”三个环节的不断重复,实现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的有效发展。由此可知,疲劳既是柔道运动训练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同时也是确保柔道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实现竞技能力发展提高的重要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疲劳是柔道运动训练的必然现象,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但如果疲劳过度,超过了运动员当前生理性适应的范畴,又没有得到及时充分地缓解,不但对柔道运动员机体功能和竞技能力的发展无益,还会提高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危害其身心健康。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教练员在开展柔道运动训练时就需要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应的缓解措施,以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以及杜绝疲劳累积。
一、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
柔道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综合性疲劳。这是因为,运动性疲劳通常情况下并不仅仅是生理感觉层面的疲劳,也就是所谓的躯体性疲劳。而是在生理感觉层面疲劳的同时,伴随着心理层面的疲劳,也就是心理性疲劳,是躯体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在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中,躯体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勞虽然有区别,但同时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躯体性疲劳与生理性疲劳之间的区别
通过长期的柔道运动训练观察和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文献资料的研读表明,柔道运动员躯体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1.引发疲劳的内在原因不同。躯体性疲劳,指的就是生理层面的运动性疲劳,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是引发柔道运动员躯体性疲劳的主要原因。而生理性疲劳,指的则是运动员心理层面的疲劳感、无力感。这种感觉既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高度的运动训练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运动员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的因素导致的。例如,运动员情绪低落,训练兴趣不高、对训练方式抱有抵触逃避情绪等等,都是引发柔道运动员心理性疲劳的可能性因素。其中,因为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伴随躯体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性疲劳,可以看作是躯体性疲劳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真性心理疲劳;如果是躯体性疲劳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心理性疲劳,如由运动员个体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心理性疲劳,则通常看作为假性心理疲劳。
2.疲劳产生的外在表现不同。柔道运动员在出现躯体性疲劳时,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过于疲劳以致无法继续高强度的训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性疲劳,则主要表现为心理上抵触继续进行训练,运动员训练的主观意愿下降。如果是真性心理疲劳,就是“心”“力”都不足。而如果是假性心理疲劳,则指的通常是训练并没有达到生理临界点,但心理层面的主观意愿下降可以理解为“力有余而心不足”。
3.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不同。在出现躯体性疲劳时,柔道运动员的自我感觉,通常是机体排汗量增加、动作协调度下降、肌肉酸痛无力等。而在出现心理性疲劳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通常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倦怠烦躁,面对对手的进攻反应速度下降,判断失误增多等等。
(二)躯体性疲劳与生理性疲劳之间的联系
人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所以,在柔道运动训练中,运动员躯体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之间虽然有所区别,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躯体性疲劳的出现,不但会直接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下降,影响运动员身体各个器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大脑活动和情绪心理,进而引发心理性疲劳或者是加重心理性疲劳。另一方面,心理性疲劳,也会通过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影响运动员的生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柔道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运动潜能的重要前提,如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遭到了破坏,出现了心理性疲劳,其往往对于训练负荷的刺激也会变得更加敏感,会过度放大训练中的消极因素,产生“精疲力竭”的感觉。例如,笔者在柔道训练比赛中观察到,有些运动员参加完比赛之后明明已经“力竭”出现了躯体性疲劳,却因为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雀跃兴奋自己完全感觉不到疲惫;而有的运动员某段时间情绪低落,心理状态不佳,在参加运动训练时,训练强度明明没有达到正常水平,但却尝尝会出现倦怠无力、倍感疲劳的问题。实际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与运动员心理性疲劳对躯体性疲劳的影响有关,印证了躯体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措施
综合上文分析可知,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既与躯体性疲劳有关,也与心理性疲劳有关,是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那么在缓解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时,也应对应地从这两个角度入手,科学选择、合理安排。结合柔道运动的特点和笔者的柔道运动训练经验,适用于缓解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科学安排积极性休息
在开展柔道运动训练时,科学及时地安排积极性休息,能够有效降低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感,缓解运动性疲劳。其中,训练中的积极性休息,主要指的是要合理安排训练间歇。例如在针对柔道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就要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在每组训练之间安排对应的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以能够保证上组练习产生的疲劳基本得到缓解为宜。训练后的积极性休息,指的是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放松活动,例如高强度训练结束之后的慢跑、拉伸等等,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整理放松活动,消除训练中体内积累的乳酸,改善肌肉酸痛、肌肉僵硬能问题,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二)适时开展心理诱导放松训练
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是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疲劳。所以,在采用积极性休息等方式缓解运动员躯体性疲劳的同时,还要注意从心理的角度入手,适时开展心理诱导放松训练以缓解运动员的心理性疲劳,确保运动员能够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针对柔道运动员开展心理诱导放松訓练的方法非常多,谈话法、神经-肌肉的自我心理调整练习、自我暗示练习、催眠暗示等等,均具有缓解心理性疲劳的功效,以谈话法为例,谈话法主要适用于因为个体心理、情绪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导致心理情绪不佳,训练主观意愿下降的柔道运动员。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他们正确看待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在采用谈话法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心理诱导放松训练时应注意多使用正面、积极、鼓励的方式,在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尽可能激发和唤醒运动员积极情绪和以往的成功体验。
(三)合理选择物理疗法缓解运动性疲劳
采用物理疗法也可以帮助柔道运动员缓解运动性疲劳。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有:(1)按摩。训练结束后的全身按摩和有针对性的局部按摩,可以加速运动员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起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2)高压氧疗法。高压氧也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一种有效物理疗法,其能有效消除运动员体内积累的乳酸、血氨和血尿素氮,降低自由基对运动员机体的危害,进而起到缓解运动疲劳的效果。(3)温水浴。温水浴同样也能够加速运动员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训练中累积的代谢废物的排出。
(四)恰当选择中医疗法缓解运动性疲劳
针灸、刮痧等中医疗法也具有缓解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功效,但目前在柔道运动训练中运用的比较少。例如,李虹霖、王玉珏等人的研究表明温针灸足三里穴,能够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王兴泽、于杰等人的研究证实,中医刮痧能够刺激皮肤、肌肉、经络穴位,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因此,在开展柔道运动训练时,也可以结合训练需求,恰当选择中医疗法缓解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五)科学搭配膳食结构加强营养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是促进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营养,摄入营养物质,一方面能够补充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自由基、乳酸等高强度训练中的代谢产物,从而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例如,富硒食品、大豆多肽营养补充剂、植物型运动饮料都具有上述功效,可通过这类食品在柔道运动员膳食结构中的合理搭配,促进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缓解。
三、结语
综上,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是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疲劳。在缓解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时,也应秉承“综合”的原则,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同时切入,通过不同措施的科学选择、搭配运用,起到最佳的疲劳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泽,于杰,陈佩杰.基于心率变异性监测中医刮痧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7):76-83.
[2]李虹霖,王玉珏,夏昆鹏,等.不同干预手法作用于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脑内5-HT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8):71-72.
[3]杨雯敏,姜煜,战思宇,等.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选穴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21,41(10):1557-1582.
[4]李珂,周炜,侯富涛.大豆多肽营养补充剂对运动性疲劳的调控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