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钦
摘要:古诗词一直是小学语文课本学习中的难点。古诗词采用古代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些许词汇存在艰涩难懂的情况,而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古文语言理解水平仍未达到某些较难古诗词的学习水平,这就大大加大了小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难度,要帮助学生把握与理解古诗词,在学好古诗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阅读与背诵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探索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重要意义;方法探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难点,许多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古诗词所表达的精神含义以及主旨,更对古诗词的背诵感到有压力。这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记忆而不理解古诗词所存在的内在含义,这很难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俗话说学习要讲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现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是运用背诵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这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只会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遇到同样的古诗词也仍不会运用学过方法去理解与记忆。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能传授学生独特的语言文化素养与理解能力,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文字理解的基础。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蕴含了中国传统优秀语言文化精髓,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词大多数富含哲理性以及寓意性,并且大部分的古诗词都是出于古代文明有名的文人作家,每一篇古诗词都具有极大的学习与参考价值,对小学生学习中国汉语言文学有着极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更能体会到古代优秀古诗词作家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社会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文学观与及语文文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好语文古诗词并将学过的知识形成积累,为今后古诗文学习做好语言铺垫。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
2.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标准,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所以社会科技的步伐,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再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从军行》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投影仪播放简述从军行的动画片,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尽量选取内容全面并且丰富的动画片,这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动画片的观看把握与理解课文整体。其次,通过观看教师应首先向同学发问,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带着问题进入古诗词学习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与知识难点。
2.2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自主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进行反思才能更有利于其知识的学习,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合理方法进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整体过程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致与乐趣。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山居秋暝》是教学时,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生字词,在教室带领下共同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在学生把握清楚古诗词所描绘的内容以及主题寓意时,老师可以抛出问题“这是作者笔下雨后的景色,那么大家可以怎样描绘自己所看到过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我描绘,稍后老师请同学们来发言”,这种课后反思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扩展与补充,从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
2.3加强知识积累,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本来就存在模糊感,很少能把握古诗词所折射的社会观点与人文情怀,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积累古诗文,从而将其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古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断加强学生背诵古詩文,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古诗文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用学生会背会读,更要让学生尝试自己参与写作,以上两个古诗文为例子,可是可以培养学生模仿作者进行古诗文的再次创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古诗文的主旨内涵,更有利于学习古诗文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对古诗文诗词积累的一个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古诗词的常识知识以及理论运用,眯觉古诗词其背后运用的社会文化含义,加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结束语:小学阶段古诗词的重点在于背诵与理解,而背诵的前提是有对古诗词进行良好的梳理与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充分理解运用古诗词,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学习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殷月峰.郁郁乎文哉!吾从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探析[J].新智慧,2020(20).
[2]龚旭.基于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文学少年(25):1.
[3]刘春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3(8):2.
[4]胡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