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模式探究

2022-04-22 01:44王亚丽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贵州互联网+

摘要:教育部辦公厅制定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提高高校的就业水平,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教学路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应该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创新贵州师范类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功能,使其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贵州师范类高校的就业率。

关键词:互联网+;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扩展了教学资源,将教学方式由线下延伸到线上,并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获取更多教育行业信息,了解教育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具有统一性,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功能性不足,在整个教学中比重较少,更加注重就业的引导而忽视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不断加剧。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功能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分析

贵州师范类高校作为贵州省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具有相应的课程模式。

(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指导类课程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就业,增强学生发展的长远性。因此,该门课程的性质就是促进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内容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学都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包括: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要素、当前就业指导政策的解读、学生就业前景以及就业形势的分析等等,[1]而对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涉及较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面试、实习以及适应岗位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工作方法、面临的职业竞争等,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更多是实践类知识。但在实际中,教师比较倾向于理论的引导,这就无法提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

(二)注重课程形式,忽视教学功能

师范类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一般而言,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体系较为完整,要求在教学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并结合当前社会就业的具体要求和实践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进行系统的教学。但是,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更加倾向于形式,不能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联,不能围绕“为学生服务”而开展教学。当前,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推行,势必进一步增加师范类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当前就业指导课程中没有将这些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入到教学当中,注重课程形式,忽视教学功能,导致课程作用不突出。

(三)课程统一,不能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

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的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理念以及就业规划等方面的差异。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也不能体现专业的差异,凸显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选择以及就业规划等[3]。总之,统一的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单位或者行业更加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也将专业素养当成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而贵州师范类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过分注重统一,具有较大的笼统性,既没有推动课程与学生未来发展规划相结合,也没有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不够。

(四)“双创”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就业大环境下,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把就业指导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双创”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发掘学生就业潜力而进行的就业方针政策,有助于转换就业思路,激发高校学生的就业活力。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当中,更多是引导学生如何在就业时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机会,而不能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创业的成功性,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或者资源引导夯实学生创业基础。总之,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双创”理念融入太少,课程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有鉴于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构想

信息化社会对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贵州师范类高校要把握良好机遇,促进就业指导课程与“互联网+”大环境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贵州师范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推动信息化进程。高校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习惯。师范类高校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是先进观念和理念的碰撞之地。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信息化,促进教师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之能够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随着智能化信息设备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学生的思维习惯越来越多元化,学生每天都能从中接触各种网络资源,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有必要推动“互联网+”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课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推行教育改革,落实“双减”政策,高中教育阶段也在推动创新研究,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都注重推动教学信息化,以期借助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凸显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向下对接中等教育体系,向上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更应该借助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使课程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由教师教学中心向学生探索中心的转变,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3、大数据时代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贵州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共享中心的建设,促进贵州省内与省外教学资源、人才需求等信息的共享。将大数据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学生通过条件设置或搜索等方式,展现与学生兴趣或爱好相关的职业或企业信息,为学生提供专属定制化服务。同时,学生也可突破地域限制了解其他省市的一些招聘信息,增加了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平台,对学生就业情况及时跟踪,并且将学生的就业信息录入学生电子档案当中,从总体上对学生就业行业、就业职位、就业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及时借助数据共享中心了解当前社会的一些热门行业或者专业,从而在教学中借助数据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知识模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化共享平台与行业或者企业人才充分交流,不断丰富知识层次,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借助在线平台邀请专家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意见或者建议,有利于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资源,促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进一步转换思路,进一步为学生就业或者创业服务。

(二)构建“七三一”混合式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需转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维,推动“七三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拓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就业质量。

1、构建七个模块化课程教学

利用“互联网+”数据共享平台,分析当前贵州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就业行业或者领域,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首先应该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拓展和优化传统优质课程,整合传统课程的内容,使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就业结合,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或者落后的就业理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同时,能够让学生把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增强学生对职业概念基本的认知,促进学生能够合理选择职业定位。对贵州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的热门行业开展针对性课程培训和指导,并且以后能够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

模块课程还设置另外6个版块:包括教师职业资格以及素养模块,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考试模块,考研模块,企业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创业指导课程模块以及就业法律指导与权益维护模块等多种模块教学类型。师范类高校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培育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环境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加强交流,明确他们对教师素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增强对教师职业技能以及素养的培训,并且为学生搭建模拟化真实的教学场景,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同时,对当前学生追求的“公务员热”也重点开设课程,对学生开展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考试培训,调取各地历年考试试题,帮助学生分析试题的方向和考题的目的,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开展辅导,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对目标定位为企业的学生开展相关课程培训,结合当前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侧重对学生开展课程培训,使学生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对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展国内考研或出国留学培训,满足学生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进行考研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笔试面试以及学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增强学生长远发展能力。贵州师范类学生具有创业的天然优势,对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结合贵州省创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创业流程、创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课程,促进地方发展与学生就业结合。结合以往学生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法律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就业权益、求职中的侵权行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养等,以便学生在自身利益受危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构建七个模块课程,促进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

2、重构三个课程维度

教学维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结合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构三个维度。首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层次进行划分,一般分为技能型教师、兼职教师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促进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互补性,使专业教师既能掌握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知识,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能够了解专业培养方向,对教师开展一定的培训。再次,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生科技园优势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教师深入到一线企业来提升技能,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从而在教学中增强侧重性。同时,对教师的学习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加强对教师的督促作用。进一步推动双导师制度,提升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与优质校友的联系,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就业指导,树立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典型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对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兴趣。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利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优势,促进混合式教学或微课、慕课的开展,促进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使网络资源能够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服务。利用网络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场景或实践场景,使学生掌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面试技巧,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进一步丰富当前师范类高校教学资源库,同时将课程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利用。除此之外,要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定位,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和服务。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促进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而院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更能促进就业资源要素的充分互补和共享、共生,提高师范类院校整体就业质量,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循环共生模式。

3、形成社群化的深度学习场域

根据模块教学的需求,加强模块间学生的交流,推动跨模块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强学习的深度,实现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过渡,推动协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方法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以社群资源为基础开展交流,共同分享就业资源和就业问题,增强凝聚力,就社群成员中的凸显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或者寻求教师帮助,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社群内进行分享,强化分享意识,增强学习场域的功能性,使学习场域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的平台。教师对深度学习场域增强指导,使学习场域能够进一步得到知识精化和细化,结合学习场域中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分析,促进校园大场域和协作小场域的配合。相较于学校大环境,小场域环境更加灵活,同时涉及到的问题多是接近职业前端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在场域内的相互交流或者与教师互动,可以了解某些行業或者领域内的最新动态,及时进行招聘信息的共享,并且可以根据招聘信息要求,及时与当前的专业状况和自身技能情况相结合,从而有针对性进行知识的整合,强化知识的体系性。场域内的每个同学都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困惑,但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由点及面,由表层向深层学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增强学生的未来潜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推动贵州师范类高校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课程,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也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推动职业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福祥.“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就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8).

[2]戎媛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

[3]徐丽媛.“互联网+”视域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4).

项目信息:

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9XJJG019。

作者简介:

王亚丽,1987年9月,贵州安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贵州互联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