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与期许: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

2022-04-21 07:24储德平林霏阳黄亚榕陈长兴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闲暇编码老年人

○储德平 林霏阳 黄亚榕 陈长兴

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在2020年就已超过2.6亿,达到总人口的18.7%,这一特征标志着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1]。与此同时,在技术统治和理性异化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行动的指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目标。更有甚者,由于长期二元分割的城乡社会结构和治理制度,许多乡村老年人迷失于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中,而常常陷入赌博行为、迷信邪教的“囚徒困境”[2]。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废物式养老”的狭隘视角应该被摒弃,如何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的乡村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闲暇教育无疑是一剂良方,有助于老年人树立科学闲暇价值观,有效利用闲暇时间,提高生活质量[3],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得自我的发展与超越。

已有研究或是从社会层面探讨了老年闲暇教育的现状、价值及对策。例如,杨曌等归纳出乡村文化环境日益衰弱与老年群体余暇渐趋充裕、乡村休闲产业供给断层与老年群体的闲暇需求、乡村成人教育观念淡漠与终身教育发展三大矛盾[4]。又如,冯红霞探讨了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闲暇教育存在何种意义,并由此从教育保障、教育形式、教育观念方面提出解决对策[5]。抑或是从个体层面去剖析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被归结为健康状况、空闲时间、公平对待、教育活动、教育资源[6-7]等。诚然,上述研究丰富了老年闲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但在闲暇教育体系尚未成型的当下,仅从客体视角探究老年闲暇教育的发展对策或测算老年人对现有体系的评价因子,仍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老年人的个体意愿,他们理想的老年闲暇教育究竟以何种形态、何种方式、何种功能而存在,这一问题亦对老年闲暇教育的现实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利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乡村老年人的深入对话,去探寻他们对闲暇教育的价值期许,解构他们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

一、理论基础

(一)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是深入探究老年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作为独立学科首次被系统论述是在1922年美国的荷尔所出版的《老年期》。目前有关老年心理学的理论问题主要通过两部分展开:一方面是老年期的正常心理研究,涵盖了老年期的智力、适应、创造与欠缺、自我概念、生死观等;另一方面是老年期的异常心理研究,包含老年期的心理诊断、精神病理、心理疗法等。其中,活动说认为,在致力工作及追求业绩的社会里往往容易陷入以业绩来衡量自己存在价值的倾向,正因为想保持自我价值感就产生了永远活动的欲望,而这一状态也存在于状态极佳的老人。自由化说则强调了老年人从劳动和社会角色义务中解脱使得老年人自由度增大这一事实,他们能够自己主动地、比过去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活动,不过,不同人格类型均表现出不同的欲求。艾森里克的自我发展学说将自我渐变发展的八个阶段定势化,老年人处于最后阶段,即自我完善性与绝望感阶段。而罗伯特·皮特又进一步将人生的后半生分成7个阶段,其中具有老年特征的3个阶段分别为自我分化与埋头工作、身体超越与身体埋没、自我超越与自我埋没[8]。

(二)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作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重要决策模型,常被用于解释个人选择问题。该理论将人的选择和决策过程细分成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决策者会建设适当的参考点,把前景编辑成个体自己将要面临的收益或损失情况;在评价阶段,决策者对编辑过的前景进行评估并选择总价值最高的前景。其中,Kahneman和Tversky最早提出“前景”即为一个不确定事件(x,p;y,q)且 p+q≤1,个人得到x和y的概率分别为p和q,在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运用两个函数来描绘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即为价值函数u(x)和决策权重函数Π(p),而前景的总价值V则由两种函数的结合来决定[9]。

(三)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早于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公平地看待人类高级功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同时将人类行为与所有生物的动机、行为放到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之内,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该理论认为,各种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此外,越高级的需求,其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就越强,并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三种需要可称之为缺乏型需要,因为只有这些需要得到解决,个体才会感觉到基本上舒适。顶层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其主要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成熟与发展[10]。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借助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为事先不做理论前提假设,而是通过实际观察、访谈等自下而上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采用系统化的研究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归纳出概念范畴,逐步上升至理论层级[11]。本文期待,通过与被研究者的深入对话,能够更好地理解目前乡村老年人对于闲暇教育的价值期许,最终能更加充分地推演出他们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模型。

本文旨在探索“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决策机制”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对象为步入老年期开始拥有较多空闲时间的乡村居民,在参照《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等有关劳动立法基础上,将访谈对象限定为年龄在55周岁及以上的乡村居民。

Hickey和Kipping认为,可利用开放式问题搜集资料并进行编码[12]。本文则通过自编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人口变量,具体包含性别、年龄、文化水平;二是有关闲暇活动的参与情况,主要是“过去一年内,根据个人感受的空闲时间情况”“过去一年内进行的休闲活动状况”;三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内容是“对于您来说,地方闲暇教育活动具备哪些特征,才会让您作出‘参与其中’的行为”。

调研团队搜集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的796份调查问卷,在剔除出无效样本后,最终以有效样本428份用于概念提取与模型构建。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法处理有效样本,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裂解原始资料,并不断进行抽象概括凝练产生新的概念。另外,为更高效地进行编码分析,本文借助了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

表1 被试特征(N=428)

三、研究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检视、重组,从而提炼出可能的类型、概念与标注,进而赋予其概念和范畴。本文按照开放式编码的步骤,运用Nvivo11软件对开放式问题的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结果得到了470个参考点(即原始数据中的被编码内容),并将其归纳为20个自由节点,如表2所示。在帕累托法的观点中,20%的原因(即主要因素)造成了80%的问题,根据表2中的累积百分比指数可知,前9个自由节点为乡村老年人对于闲暇最为关键的价值期许,亦是其作出参与决策的主要因素。

表2 开放编码所得自由节点及典型参考点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概念(自由节点)进行判断、分类、比较,从而提炼出“主范畴”。本文利用Nvivo11软件,通过树状节点功能将开放式编码中分割的资料进行聚类,并根据各范畴在概念层面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关系,将20个自由节点分为“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师资力量”“机构实力”“教育质量”这6个概念范畴。如表3所示,“机构实力”(124)、“教育质量”(103)和“老有所安”(114)这三个概念范畴上分布的参考点最多,合计341个,累计占到总体的百分比为72.55%。可见,这三个概念范畴最为核心。

表3 三级编码结果

(三)选择式编码

相对于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聚焦。它通过归纳、合并和总结将概念范畴之中所呈现出的核心概念作为中心进行重新编码,以形成“乡村老年闲暇教育参与决策机制”的实质理论,并发现本文中的概念范畴可被归纳为“价值期许”和“特征感知”两个维度。“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作为老年闲暇教育“内在价值”的评价指标,代表着乡村老年人对于闲暇教育的价值期许,亦象征其参与闲暇教育所获得的收益。而“机构实力”“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则作为闲暇教育“外在特征”的整体感知,代表着乡村老年人对闲暇教育所涉及的资源配置、服务效能及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信息。

四、模型阐释

本文根据对乡村老年闲暇教育的参与观察结果和扎根理论编码过程中对各个范畴内涵的关联、影响关系的理解,建构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模型(如图1)。

图1 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模型

(一)特征感知

1.机构实力。开展老年闲暇教育的教育机构组成多元,关联复杂的利益相关主体,涉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是闲暇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关乎闲暇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乡村老年人的特征感知中,机构实力包含资源配置、政府管制、金融资本和管理效能四个方面。资源配置是教育机构的硬件条件,如办学规模、场地设施、资源投入等,为闲暇教育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依托。政府管制是政府在老年教育、闲暇教育领域所制定的相关政策,用于规范闲暇教育市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有利于地方老年闲暇教育资金、办学瓶颈的突破。金融资本是老年闲暇教育的师资引进、设施投入以及公益开展的基石。良好的管理效能则有利于调和多元主体、诸多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教育活动的有序运行。

2.师资力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与教育活动相互依存。在乡村老年人对于闲暇教育的构想中,师资力量的组成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当下所聘任的退休人员,他们还期许具备专业素养的退休教师、老年干部等乡村精英的加入,亦希望在这暮年的队伍中能够增添一些生机,多一些年轻的志愿者。这一期许正契合闲暇教育的社区性、开放性以及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发挥乡村自身的人才禀赋,也符合老年人回避死亡、追求美好的心理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诉求,包括“耐心包容”“平等尊重”“认真敬业”“专业渊博”等,涵盖了教师的观念意识、道德品行以及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础品格,这些诉求与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密切相关。一方面,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衰退,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耐心品质与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较强的自尊心、细腻敏感的情感更是需要通过尊重与细心来维护。

3.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闲暇教育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目前,老年闲暇教育的教育内容仍以休闲娱乐和保健养生为主,虽迎合了老年人表层和普遍的需求,但较为传统和单一,忽视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随着乡村的变迁,当代乡村老年人的闲暇教育需求已日趋多元,他们中有人渴求现代科学技术,有人好奇休闲旅游知识,也有人希望掌握理财与法律知识,这要求闲暇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更加个性与多元。教育内容的设置需要重视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年龄特点,开设不同等级的学习班级和课程,做到因材施教。传统班级授课的教育形式也缺乏趣味性,难以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的行动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等各项身体机能均较为薄弱,因而教育形式也应循序渐进,注重老年人的参与和互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机构实力、师资力量、教育质量之间并非割裂存在,他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正如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所谈到的:“当不同的要素不可分离地构成一个整体时,当在认识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作用的组织时,就存在复杂性[13]。”因此,可以透过复杂性研究的思想对老年闲暇教育的特征作出阐释:教育机构通过资源配置、组织管理对师资力量、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师资力量利用教学教研提高教育质量,并以教育绩效的形式反哺教育机构,而教育质量的持续增长则作为一种正向回馈,不断优化教育机构与师资力量的配置与效率。由此看来,机构实力、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三者间在交互中创生出了互通、互惠共生的关系,并以合理、有序的逻辑方式构筑着乡村老年人理想中闲暇教育的整体意蕴。

(二)价值期许

1.老有所安。在乡村老年人对于闲暇教育的价值期许中,健康与安全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这一愿望映射出他们对于生命延续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老年人过分恐惧死亡,他们热爱生活,在生命的后期更是如此[14]。”这在进化生物学中可以提供部分解释:所有具备基本智力能力的人都恐惧死亡,它对包容性适应(一个人的基因在未来世代的留存)的贡献是明显的。而从老龄经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生命越是接近尽头,除去继续活着之外,其他效用来源都在萎缩[15],比如旅行、美食以及高强度的锻炼,理性的老年人会重新分配其资源,将之用于延长生命的医疗保健和安全投资中。另一方面,乡村老年人也期待着闲暇教育能够为他们带来社会福利与生活关怀。就现实情况而言,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年轻子女向城市流动,使不少靠传统家庭养老的农民陷入养老困境。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社会,而向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持,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闲暇教育作为养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需要承担起部分社会保障、护理服务的功能。

2.老有所乐。与前代人相比,当代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层次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强烈。尤其是当老年人解决温饱后,如果缺乏精神动力,伴随着现代人的焦虑、孤独、失落、固执、保守等退休综合征就会接踵而来。在这一情况下,乡村老年人对闲暇教育提出了社会交往的诉求。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接触贫乏的老年人往往具有较低的社会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16],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则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而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17]。闲暇教育这一具有休闲性质的社区教育活动,其营造社交氛围、提供人文关怀的特质,正能回应乡村老年人的这一需求。同时,他们也渴求通过参与这一教育活动,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崇尚人格尊严自古有之。孔子曰:“今日之所谓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喻示了养与敬并重的关系。但理性主义和工业主义的强盛,弱化了当代家庭的孝功能与孝文化,赡养互尊理念亟待被弘扬和传承。

3.老有所学。选择、完善和补偿理论指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个体都会发生心理上的得失。在老年期失去的远大于获得的,因为这一时期,社会支持无法补偿老年人在心理结构上的衰退和行为机能上的欠缺,但老年人在选择、完善和补偿等策略后,也可以驾驭生活,并达到一种积极的晚年生活[18]。正是出于这一动机,乡村老年人期待通过闲暇教育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掌握社会发展的新信息而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他们也希望借助闲暇教育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就如有条件的老有所为论所认为的,老年人虽然在生理机能方面出现了退行性改变,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世事和人情有着广泛的阅读和深刻的体会,有着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人生道路上经受过多方面的磨炼等[19]。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阶段应该公正地被看作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但老年人仅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加入社会活动中的,这就需要社会对之投以援手:一是提供必要的条件,诸如经费投入、人力支持、组织管理、协调关系等;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敬老助老养老、尊重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根据分析可知,老有所安来源于老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是与生俱来、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形成的生理需要,它是无意识、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老有所乐是人格经历社会化后所产生的情感诉求,通过他人接纳而获得自我满足;老有所学则是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意味着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追求自我完善,实现理想抱负。这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分人格[20]不谋而合。但有所区别的是,上述三个价值维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根据本能和理性的分离程度,而形成了不同层级。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为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高级的需求才有可能出现。这正对应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老有所安对应生理需求、安全需要,老有所乐对应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老有所学对应自我实现需要。

(三)决策机制

在亚里士多德的老龄观中:“生活的经验使老人‘愤世嫉俗’,他们对任何事情总是作出更坏的解释。他们更多地以理性而不是性格来引导自己的生活,理性和效用相连,性格和卓越相连[14]。”这一观点正如老龄经济心理学中对于老年人理性人的假设:才能的减退、活力的丧失使老年人普遍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因此他们往往处于一种“现实的悲观”,时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15]。在这一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成为一项风险决策。根据生命周期个人福利最大化原则,个人资源的生命周期配置包括了个人时间资源、经济资源、家庭资源[21],这正是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投入。为评估他们参与闲暇教育所面临的收益或损失情况,他们往往先对闲暇教育机构包含机构实力、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三个维度的特征进行感知,并以此为参考点,对参与闲暇教育这一行为进行估值,其价值期许主要涉及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与前景理论所描述的风险决策过程相一致,“特征感知”对应“编辑”阶段,“价值期许”对应“评价”阶段,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阐释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乡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编码分析,探寻了他们对闲暇教育的期许,并构建了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决策机制主要由“特征感知”和“价值期许”两个过程构成,分别对应前景理论的“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特征感知”包含机构实力、师资力量、教育质量三个概念范畴,三者间存在着互通、互惠共生的关系。“价值期许”包含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三个概念范畴,三者遵循着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而表现为高低层次递进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及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理念,本文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树立闲暇教育观念,建立合理参照点。前景理论认为,参照点会改变个体对收益得失的判断[22],进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而乡村老年人参照点的选择则主要源于先验信息和闲暇教育观。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参照点,以促进理性的价值期许与行为决策。首先,政府应发布老年闲暇教育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鼓励各级部门、民间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投入建设。其次,当地养老机构、教育机构应主动参与闲暇教育的建设与推广,通过举办公开课和讲座、走访、媒体宣传等方式,营造终身教育的社会氛围,以加强乡村老年人对闲暇教育的认知水平和观念意识。最后,发挥乡贤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领袖作用,主动参与、组织闲暇教育活动,并通过搜集、总结、宣传老年闲暇教育中的“成功案例”,以强化乡村老年人对闲暇教育价值的正面预期。

第二,保障闲暇教育质量,提高价值函数值。“个体根据某个参照点所构建的价值函数决定了其对待风险的态度”[22]。在老年闲暇教育中,价值函数指标则表现为老年人对预期目标实现可能性的评估。因此,本文认为应加强闲暇教育的机构建设、师资建设以及教育质量,以提高乡村老年人对闲暇教育的“价值函数值”。

要融合多方能量,促进资源整合。健全强化老年闲暇教育的管理体制,政府应整合老年大学、托老所、养老院、老年社区等老年机构,细化其在老年闲暇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能与责任,形成政出有门、管理有序、顺利高效的管理体系。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拓宽老年闲暇教育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渠道,加快老年机构管理以及相关活动场地等建设,满足乡村老年闲暇教育设备齐全、计划合理、环境优美等基本条件。还要探索“教养”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与社区医院、诊所展开合作,建立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健康管理、医务站、上门看护、应急呼叫等服务,帮助乡村老年人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以更好地发挥闲暇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及提高老年人的价值判断。

要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培训体系。优化老年闲暇教育的人才供给,需要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式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充分吸收乡贤、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人才资源,丰富现有师资构成。要制定严格的从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大力推行老年教育职业资格制度,引进具有崇高师德、专业知识、熟悉管理工作和业务的人才,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年闲暇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建立包含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培训体系,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前老年闲暇教育的最大困难、老年人对教师的素养诉求、社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构建普适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制度。

要加强需求分析,注重因材施教。老年闲暇教育的教育方式应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征。由于行动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等身体机能的普遍衰弱,乡村老年人难以适应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育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舒适度和学习积极性。乡村老年人各异的人格和处境带来了的丰富多元的学习需求,闲暇教育的内容应亦全面扩充,既要涵盖运动、养生等保健课程,理财、法律、书法等文艺课程,还需要包含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帮助乡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生活。此外,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学说认为老年人处于人生的自我完善性与绝望感阶段,他们敏感而又脆弱,所以生命教育对于老年人而言也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闲暇编码老年人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人在何时最清醒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高效视频编码帧内快速深度决策算法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闲暇时间干点啥?
不断修缮 建立完善的企业编码管理体系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