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要点

2022-04-21 07:24王迎高洋李薇王丽娜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院体系职业

○王迎 高洋 李薇 王丽娜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教育耦合就业的枢纽组合,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做出全局谋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朝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方向阔步前进的重大决策,在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处于重要位置。

新时代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三者统筹协调是全面推进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将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体系,为做大做强中国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国内外经验做法

(一)国内经验

总体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定位没有根本定型,相互之间既独立又套叠。近年来,就三者内部的通道设计,国家和地方分别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专升本考试为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提升通道。很多地方以此为基础,探索实施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院校名义招生,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制定5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高职院校修完3年高职学段课程获得大专学历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通过转段考核转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完成相应学分获得本科院校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广东、上海更具突出经验。

1.广东经验。广东省试点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贯通。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以本科高校名义招生,分为“2+2”和“4+0”两种培养模式。“2+2”模式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培养,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培养,由高职和本科双方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4+0”模式全部4年都在高职院校培养。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以深圳大学名义进行招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并获颁深圳大学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注明“高职”字样,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2.上海经验。中本贯通是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一种实现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做法。上海的做法是,中考后符合条件的可报考提前批次的“中本贯通”专业,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转段考核后继续接受4年应用本科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对应的本科高校是贯通一体化培养的责任主体,要求“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考核要求和考试大纲等”。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执行该类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转段进入本科高校后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二)国外典型做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美国、日本、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做法。其中,学界一般认为以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最为典型。

1.德国模式:螺旋式、双元制。德国的教育体系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阶段。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一般接受四年的小学教育,随后进入定向阶段,即第一次分流。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完全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或综合中学。其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进行第二次分流。此时,学生可选择进入综合中学、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或者选择进入专科高中、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补习学校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可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另一部分则可以继续升学,进入第三次分流。第三次分流的学生,一部分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等就读,另一部分进入综合性大学就读。德国教育体系是开放的,已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仍有机会回到学校教育体系接受职业继续教育。

图1 德国教育体系结构示意图

德国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有效调动了学习者在学校和职场双向流动期间主动选择和接受职业教育进而获得提升的积极性。在双元制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任一阶段完成从职业教育体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对应层级所需的积累和准备。

2.美国模式:一体式、生涯规划。美国强调“生涯与技术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并不强调自成体系,而是被嵌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展现出来的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各个阶段的融合。初等教育阶段,美国没有分流,这个阶段,职业启蒙教育是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中等教育阶段,生涯与技术教育开设的主要场所是综合中学。综合中学课程主要包括三类:学术科课程、普通科课程和职业科课程。这种以课程为载体的校内分轨替代传统上以学制为载体的校际分轨。综合中学毕业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或者综合性的大学学院学习。进入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获得副学士学位之后通过多种形式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其在社区学院获得的学分在综合性大学能够得到认证。由于相对综合大学而言,社区学院学费低廉且一般距离社区较近,近年来,一些学生开始从综合性大学向社区学院“反向流动”,即学生在进入四年制大学后又返回社区学院继续学习。转学学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四年制大学学习结束获得学位后的学生,回到社区学院选学其他课程;另一种是在四年制大学获得部分学分但没有获得学位的学生。

图2 美国教育体系结构示意图

在美国,学校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互通主要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年龄在15—70岁的人都有机会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其先前的学习经历可以按照社区学院的规则,通过学分认证与转换系统折算为学分。除转学功能之外,社区服务、生计教育也是社区学院的两大重要功能。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学院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3.澳大利亚模式:阶梯式、资历框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互通路径畅通灵活。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序列一级、二级证书与职业教育序列一级、二级证书等值,学生可以凭借相同等级的证书在不同教育体系间流动。高等教育阶段依然保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流动规则和路径。在高等教育阶段,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主要也是通过等值证书保证学生的可选择、可流动。近年来,澳大利亚还兴起“双元制大学”,即在高等教育阶段同时向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生可以按照规则在校内实现对不同教育的选择和改变。

作为提供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将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招生对象不仅包括适龄青少年,也包括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劳动者。在国家资历框架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获得的证书或者文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另一方面,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等可经过认证折合成学校的学分。

图3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结构示意图

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学理分析

(一)教育理念趋同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教育作为生命与生活的领域,要求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近年来由强调“从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开始转向关注“从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高等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年来越发强调宽基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继续教育是“以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支撑的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产生”。

(二)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课程来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就业面向职业明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视知识传递、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学历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办学机构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后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高层次教育。

(三)内在关系交融

从实践角度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者存在相互交织、互为补充。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都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受教者种类多样且有交叉,入口方式各样(开放的、竞争选拔的),载体多种多样(正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机构),各类教育的出口(培养目标和影响)多样化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详见表1。

表1 实践角度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实践要点

通过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学理分析,审视目前国内相关经验和国外典型做法,本文认为,在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育载体:并行与交叉

在教育载体上,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有一系列院校机构承担相应任务,且许多载体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多样的、交叉的。在教育对象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包含,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国际实践显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尤其在个体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存在交叉。

(二)办学实践:趋同与竞争

国际实践显示,第一,教育发展实际上促进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持续提高促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出现结合和竞争的趋势。例如,德国出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交叉形式——双元制大学;美国通过校际学分互认与转换,建立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学生可以按照规则多次自主选择。第二,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例如,美国在继续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提供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保证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英国通过政府主导将继续教育课程延伸至普通中学教育,政府还建立统一的证书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同等地位、实现融通。

(三)发展趋势:贯通与融合

一是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终身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职业教育逐渐发展包含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有中等职业教育,也有高等职业教育;有学校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不仅包括学历教育,还包括非学历培训。

二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逐步开始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单一的校园教育逐渐被多元化教育取代。例如,美国的职业教育学分课程已经渗透进中学课程,普通高等学校也开始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三是继续教育的职业化。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关注人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指的是“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或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目的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内探求知识和技术”,或“在某特殊领域内更新、补充知识”,或“为提高个人职业能力而进行的受教育活动”。

(四)重要保证:立法与制度建设

从国内实践看,由于政策法规修制订相对滞后,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区域性、局部性、试点性探索较多,国家层面三者的统筹互动较少,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不良竞争。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国家层面职能明确的统筹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立法,已经成为保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同向发力、交织融通、共图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立法与制度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重要基础: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从国内实践看,国家政策文件对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职业教育的分工有相应的要求和说明,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大、业务范围广、涉及机构多等特点,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具体实施层面仍存在缺乏统筹、分别管理、各立门户等问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保持体系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从国际上的成功实践看,设计施行科学的分流制度、灵活有效的入学制度和学习方式、打通学习者终身学习和成长通道已经成为共识,职业教育载体功能的多样化成为趋势。因此,建立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六)有效支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

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通过建立资历框架推进本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尽管各国资历框架的架构体系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别,但目的是一致的,即以资历框架明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等值关系,然后据此开展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推进终身学习。基于资历框架的体制机制构建成为实现三者统筹的关键。因此,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开展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是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支撑。

猜你喜欢
学院体系职业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五花八门的职业
西行学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