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文本细读

2022-04-21 16:46常晓敏常鑫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常晓敏 常鑫

摘要:《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所作经典回忆性散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此文的主旨是回忆母亲细腻、真挚的母爱,和作者对自己漠视母爱的自我救赎。本文基于对散文体式的把握,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从解读文本的角度,分析《秋天的怀念》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丰富内涵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内涵极为丰富,苦难与坚强,自责与懊悔层层交织;既有博大深沉的母爱,又有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文本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也没有“母爱”二字,平实含蓄的叙述却通通指向“母爱”这个深沉而又热烈的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體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读散文语言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要建立文章与“这一篇”的链接。比如“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突然”表示“在很短时间里发生,有出乎意料之意”,“猛然”表示“忽然;极快”,动作幅度更大。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心情极度抑郁,他说“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痛苦的心理导致他做出突然把玻璃砸碎,猛的摔东西这样的举动。除此之外,“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是“望着”和“听着”的同义叠词,与“突然”“猛地”相呼应,具体形象地诠释了“我”的“暴怒无常”。“偷偷”“红红”和两个“悄悄”这四个叠词,从不同层面突出表现了母亲的隐忍,此时的母亲已经病重,她的忍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肝病折磨的痛苦,二是儿子瘫痪后意志的丧失,三是儿子的绝望所带给她的精神上的打击,这种内心的痛苦挣扎与言行举止上的如履薄冰让她时刻生活在水声火热之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不,我不去!”与“我不去!”相比,前者更加情绪化,增强了否定的效果,表现了作者心里强烈的抗拒。接下来“我可活什么劲儿!”比“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更加短促有力,因而更能表现“我”内心的无助与绝望。

母亲爱花,以前总侍弄一些花草,她是一个永远充满希望的人,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她永远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并且感化着他人。她又极容易满足,她央求她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一次又一次收拾好自身撕裂的胸膛,守在儿子身边,坚定的提出同样的要求,她小心翼翼让世界的美好与颓废脆弱的儿子环环相扣,她挡在飘零着落叶的窗前,她避免一切与“跑”“跳”相关的字眼,在她的全世界,她正在努力建构一个莺飞草长的未来。

文章当中,多次出现了去北海看菊花。花不仅仅长在北海公园里的植物,它更是是母亲的心爱之物,更是母亲眼里超脱苦难的精灵。他希望儿子能去北海看看花,那里,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惜,作者明白的太迟太迟了,直到母亲再也没有回来,最后没有说完的话变成了永远的诀别,作者才明白了母亲的煞费苦心,参透她的良苦用心。又是一年秋花开,作者在妹妹的陪伴下,来到了开满菊花的北海公园,这些烂漫的菊花多像母亲的笑脸,他决定接过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好好儿活!

“看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文章叙事的主线,第一次是母亲提出去看花,可是被我粗暴的拒绝;第二次是“我又独自坐在屋里”,一个“又”写出了我孤独的精神常态,窗外伴随的是飘落的树叶,母亲怕我想起伤心的往事,于是再一次提出,要去北海看花,这一次我同意了,只是短短几个字的回答,就让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受宠若惊的神气。第三次看花,是作者是自愿去的,但早已物是人非。与其说是看花,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救赎。作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种对母亲的愧怍自责之情,比如,在《我与地坛》中说到:那是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在《合欢树》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可见,作者为在怀念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不仅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也反思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幼稚的思想。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这篇散文独特的情感所在。

“好好儿活”在文中总共出现过三次,一次是在作者绝望之时母亲央求我的话,两次重复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心酸,第三次出现在作者释怀之后,意思是于绝境中探寻希望,在压抑中学会坚强,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题目《秋天的怀念》涉及两个词,秋天与怀念。若把两个词调换,变成“怀念的秋天”,着眼点便落在了秋天的意像上,但变为“秋天的怀念”,将秋天的人、事、景有机融入,自然渗透,多重感官调动,沉淀为一种感情——怀念。这样一读,小小的题目也能品出不同的韵味。

除以上解读之外,笔者认为,这篇散文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这篇散文有矛盾冲突的设置,赋予文章悲剧性意蕴。母亲在世时我的漠然态度与母亲去世时我的幡然醒悟构成了一组矛盾。美好的事物消逝就不在回来,因此更加令人惋惜。“悲剧审美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人物经受的挫折和悲剧命运,使人认识到人生就是由挫折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人生中挫折来临的时间不同,每个人都要面对挫折的考验”。《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去世唤醒了抒情主人公的生命意识,他要完成母亲未完成的心愿,在绝望中抗争命运的不公,实现自救,这也是他决定“好好儿活”的深刻内涵。

《秋天的怀念》短短的几百字凝结着史铁生最平凡也最深刻的情感与感悟。它不仅体现了母爱的细腻伟大,还显示出了文本最为核心的价值——对母亲的怀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以及在自我救赎中彰显的生命意识。母亲那句"好好儿活"是生命的希望与延续,为我们探寻生命的价值提供了思考,也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梦、彭豪:《挫折教育背景下悲剧审美教育的价值体现》,《萍乡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115页.

[2]陈海蓉.从“感知母爱”到“自我救赎”——我读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J].语文知识.2016(16).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4]刘红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谈情感教学[J].语文天地,2019(11):11-12.

[5]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