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22-04-21 00:43崔娟娟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题组行为习惯课题

崔娟娟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孩子成长。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艰苦的工作。下面就结合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课题组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进而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我们在成立课题组的时候,对课题组成员就进行了认真的挑选,课题组成员的现任职务和任教科目的丰富性,为全体教师的有效参与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实施保证。

2、以开展活动为突破,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庆元旦文艺汇演”、“诗歌朗诵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及陶冶学生良好品行。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良好的品德占据学生的心灵,让优秀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渐养成。

3、以环境塑造为熏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将校内墙壁进行了粉刷。在教室前粉刷了多个宣传标语,新安装了内容丰富的宣传、阅报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无声的熏陶中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5、以评优树先为激励,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评优评先、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整个班级共同进步,争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

1、升华了学校对养成教育的实践和认识。

通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广大学生家长,对养成教育以及学校对养成教育的组织、实施、意义、价值、方法、途径等均有了新的认识,生发了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

2、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践,班主任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活動,逐渐建立了威严,树立了威信,及时给孩子们以指导和帮助。班级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风貌,班级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养成教育日渐深入,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3、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加课题实验工作,我们发现教师的习惯改变了。教师“身正为范”的思想占据了主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能够做到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文明礼仪程度提高,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甚至向来校的陌生人问好;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热心帮助同学等。

四、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困惑

由于我们课题成员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外出交流学习少,以及经费不足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我校的课题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比如:、如何整合家庭与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学生一旦走出校园、脱离了监督就很容易反复,如何这一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课题组行为习惯课题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四川省非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以夹江县“插花式”精准扶贫为例
以“绿色+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以乐山市为例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