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李晓梅
摘要: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育德,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巧妙构建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场”,亮化环境文化,创新社团文化,融合地域文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的引领下受到浸润和熏染,探索自主育德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引领;自主育德;环境文化;社团文化;地域文化
把大爱、大德、大情怀融人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全过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育德,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从文化的高度观照德育,巧妙构建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的引领下受到浸润和熏染,实现自主育德。
一、亮化环境文化,构建自主育德场域
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和班级的环境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有效载体。亮化校园和班级环境文化,能够构建自主育德的场域。学生在这种场域中会受到蕴藏于其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亮化校园环境文化,渗透自主育德因子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应该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坚持“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励家国志,成天下才”的育人目标,着力建设“苑林廊墙”育人环境。“励家国志,成天下才”八个闪亮的大字,在学校大门上,构成学校名片式一景,时刻映照着励才学子的成长之路,使他们时时铭记,陶冶于心。
(四)社团文化重体验,体验驱动育德
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周,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领略山河壮美,抒写爱国豪情。学校还利用节假日开展“家国情·火走访”活动,组织学生寻访成功人士,学习励志精神;组织学生深入寻常巷陌,了解人间百态;组织学生慰问贫困家庭,增强悲悯情怀。
(五)社团文化重联动,联动助力育德
学校积极推进校外场馆的联智共建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学生“四位一体”的自主育德网络。成立“家长志愿者”团队、“亲子阅读”行动小组、“心理建设”阳光小组等,与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每两周由一到两个班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班班有特色、个个有收获。
三、融合地域文化,丰富自主育德元素
学校是社会的产物,每所学校的存在都与当地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有着特殊的渊源,当地文化对学校整体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德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巧妙融合当地的文化,从地域历史、人物等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营养,丰富自主育德的元素。
(一)追根溯源,融合校史文化
清代道光十六年,姜堰监生张弼承恪遵父亲张日荣遗嘱,把东桥园田18亩、佃屋4间捐献给文昌宫,在宫内创办“励材堂”,泽被后世。如今的校名“励才”,正源于此。张弼承捐赠私产助学的故事,激励着代代励才学子励志勤学,争做国家栋梁之材。每到开学季,我们会组织新生参观“励材堂”遗址,了解校史文化,树立远大理想。
(二)瞻仰先贤,融合古训文化
姜堰区王氏宗祠,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及其族弟王栋、次子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时期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王氏宗祠内保存了完整的家风、家训、家规等内容,与学校校名出处——姜堰“励材堂”的故事相互验证,熠熠生辉。我们每年会带领学生参观王氏宗祠,瞻仰先贤风范;于宗祠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王艮教授弟子学习的场景,结合《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古训经典,引领学生感受古训文化,理解先人智慧。
(三)走进基地,融合红色文化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姜堰区博物馆、新四军革命纪念馆(曲江楼)、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德育基地,使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深植红色基因,感受红色激情,陶冶红色情操,不忘先烈偉绩,乐做革命事业传承人。
(四)开发课程,融合武术文化
姜堰区桥头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巾的“状元文化”最具地方特色。深入桥头状元村,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探寻武状元刘氏兄弟的习武踪迹、文化痕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坚毅品格,增强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家国担当。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坚持“自得、自成、自道”的育人理念,努力探索出、把握住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文化引领,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开辟自主育德的新路径。
(章 林,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泰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晓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