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诉诸理性,寻求最优

2022-04-21 09:24:44徐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论据批判性观点

批判性思维,和字面意义不同,不等于否定、瓦解,更不是一味抬杠,它带来的往往是建构、创造、成全。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最简单的理解:诉诸理性,寻求最优。

先说"最优"。批判性思维看起来是指向问题的,是寻找不足的,但之所以要指出问题、找到不足,乃是假定有比现在更好的认知,希望有比现在更好的方案。批判性思维始于问题和不足,并在持续的探究、论证和争鸣中,寻找最佳解释、最优论证和最好方案。所以,批判性思维常常以质疑的面孔登场,但最终会通向建构、改进和创造。

下面重点说说"理性"。

一是工具理性,作为认知工具的批判性思维。

一般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评估和改进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支持论点。批判性思维有四大任务:第一,研究论据是否可靠,是否有代表性;第二,研究这个论据能不能推出这个论点,在这里,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就有了密切联系;第三,在研究现有的论据和推理之后发现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可能是论证者觉得不需要说,可能是刻意隐瞒,也可能是他认识不到——这部分论据叫作隐含前提;第四,特别重大的论证,即使前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还要再看看有没有替代性的观点或论证,将其与已有观点和论证在开放竞争的平台上一起考察,判断到底哪一个更有说服力。这四大任务,叫作考察论据、考察推理、考察隐含前提、考察竞争观点。最后可能带来三个结果:接受现有论证,颠覆现有论证,优化现有论证。

我认识的一位学生,地理考试经常是全市第一名。他经常问地理老师几个问题:答案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出题目的老师持这样的立场?我这个答案行不行,为什么?这就是在问(考察)论据,问(考察)隐含前提,问(考察)竞争观点。在琢磨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学生也因此得益。

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理性。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考察竞争观点。能不能打开思路,敢不敢面对反驳,会不会自我质疑,是能否进步和创新的关键。

二是交往理性,作为社会技能的批判性思维。

对别人的批判性思维是相对容易的,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就艰难得多,而人与人互动的批判性思维就更难能可贵了。因为这不仅仅是思维的问题,还涉及场合感、分寸感、包容心、同理心、感受力、应变力。我倡导把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原则和方法,用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上。当然,不能什么问题都用,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成本的思维,很花时间,很费脑筋。但是面对重要问题,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下面是我有切身体会的一些做法:

批判性思维是把理解作为第一前提的。不加理解的批判不是批判性思维,而是误解、抬杠、刁难。在批判性思维的原则当中,有一条是关于对话的:如果两个人争论一个问题,那么每个人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必须先概述对方的观点,直到对方同意——"你说的确实是我刚才说的意思",然后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的对话都能用这种方式进行,就可以避免很多因背景知识、关键性概念不同造成的误会和冲突。

批判性思维强调反省,不仅要去看别人,更要自省,要内观,反求诸己。

批判性思维主张延缓判断,如果"缓一缓不要紧",在证据不足的时候就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是冲动时别做决定,狠话到嘴边先吞回去。

批判思维强调独立,不仅自己要独立,也要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把别人看作自己的一种延续、复制或弥补。

批判性思维还特别强调包容不同的意见,就是要把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

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鼓励个人视角,同时也主张多元视角。其实,很多的问题之争、思想之争都是视角之争。如果在确定自己的视角后,能够多考察别人的视角,不仅可以避免沟通障碍,甚至还有可能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实现一种更高维度的提升,带来双方的共同进步。

概括一下,就是"理解,"反省,"延缓判断,"包容异见,和"多元视角共生"。

三是价值理性,作为人格特征的批判性思维。

人类的理性不同于电脑的运算,人的批判性思维不是靠冷冰冰的证据和一丝不苟的推理就可以实现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持续追问,需要有探究问题的韧劲,需要有超越自身功利的对真、善、美的巨大热忱。卓越的批判性思维滋生于美好的人性。

透过批判性思维的知识理论和工具方法,隐约可以看到某种人格形象。这种人格形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一套坚定的价值追求:努力主导自己的人生,带着感激之心生活和战斗,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改进的余地,任何情况下都要积极作为,不封闭自己的认知,有勇气接受不愉快的事实,努力寻求更高的认识,等等。这些特征可以支撑学生在大学里、社会上创造价值——这是学校教育的长远目标。我把这些特征粗率地概括成三句話:无论何种境遇,努力把事件向积极的方向推动,把认知向更高维度推进。

(徐飞,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论据批判性观点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观点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