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联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然而,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施“适合的教育”存在哪些困难?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把“适合的教育”理念落地?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当前相关研究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小学数学;智慧课堂;个性化
现今教育的主要矛盾可具化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应群众的教育关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然而,到目前,对“适合的教育”尚没有一个严谨的概念界定,对“适合的教育”全面的解读,有利于“适合的教育”落地。“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还要解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可行性问题。当前我国小学的授课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如何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关注其主体性并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下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搜索,设定搜索日期为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月份)。其中,以“适合的教育”为主题检索,检索结果1343篇;以关键字“适合的教育”“概念”搜索,检索结果93篇;以关键字“适合的教育”“小学数学”搜索,检索结果126篇;以关键字“适合的教育”“智慧课堂”搜索,检索结果53篇。以期通过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总结出当前研究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适合的教育”概述
“适合的教育”理念与多种教育理论相通:1.多元智能理论,都注重智力的差异性与多元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体现学生的发展性;3.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4.平行教育影响:通过个人来影响集体,通过集体来影响个人。
对93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自“适合的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过研究,其中,王鹤坤从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教育者必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杨鹤龄从基于素质教育的角度总结其为“四性教育”,即:具备开发潜能的开放性教育、可促进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具备分层性目标的层次性教育、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成尚荣认为,“教育需与学生契合,要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合的教育’应当是有差异的教育。”冯恩洪提出:“只有关注學生的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忍受,而是享受。”顾明远从基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适合的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总而言之,“适合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能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最公平的教育,其核心都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
二、在教育实践中实施“适合的教育”的阻碍
(一)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特征
当前我国小学的授课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而“适合的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似乎不能满足“适合的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要求。通过对126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下转第27版) (上接第26版)可见有的研究者对小学数学课堂实施“适合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上可参考的措施:如,采取“分层走班教学”,但分层走班教学在学生管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师辅导方面会迎来新的挑战,不易实行。更有不少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适合的教育”的实践研究。如,马金凤从课堂实例中阐述小学数学的“适合的教育”从学生能力分层入手,开设基础课后利用分组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分层教学,再进行差异化的作业练习设计;王红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四段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并探索出“四学四段”总框架。上述等研究中引出了采取分层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组织策略、通过“导学案”等了解学生的基础,但实例中课堂的操作都较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材料在制作导学案和差异性作业练习上,作业的分发不易操作,存在教师工作量太大,耗时太多,负担过重等问题。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反馈的滞后性
虽说目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已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表达,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部分学生对数学课堂仍兴致不高。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不高、反馈不及时:由于时间的原因,有的学生完成了任务却没有被选中板演;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但没有被及时批改,只能根据教师板演的结果进行判断,教师也只能在课后进行批改后得到反馈,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存在反馈滞后等问题,上述问题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有碍于后续为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个别性的适合教育。
三、“适合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分析53篇以“适合的教育”与“智慧课堂”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可见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以来,不少教育工作研究者都把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向瞄准到智慧教育创新与智慧课堂构建上,希望能通过智慧教育探索和实践,达成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效果。从过往的一些研究看来,如,梁柏健的《推进智慧化建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出了建设智慧校园实现落实教师实施差异性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提供数据基础,实现每位学生成长路上的智能化分析与追踪。
通过分析对照,可发现上述53篇文献大多都是对理论方面的阐述,可操作性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阐述较少。结合前面分析过的在教育实践中实施“适合的教育”存在的困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适合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需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要使“适合的教育”落地,要讓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需思考如何让此教学模式基本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效结合、环环相扣。如何有效地运用平板移动终端实现实时的师生、生生互动,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2.“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更具参考性。除了需要考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环节上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考虑此教学模式每环节应如何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当某一课时在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时,从头至尾的环节是怎样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在此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中有效实现的?通过什么有效手段实现等,都可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实践研究以供参考。
[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适合的教育”专项课题“基于‘适合的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编号:NSJYKYZ20211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712/t20171214_321311.html.
[2]王鹤坤.也谈“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10).
[3]杨鹤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0.
[4]成尚荣.什么是“适合的教育”[J].宁夏教育,2011.
[5]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师道·情智,2012(5):6-8.
[6]马健生,李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可能——基于课程的教育功能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7]马金凤.适合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的实施研究[J].课程与教学,2020(2):20-21.
[8]王红.“四段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证研究——基于“适合教育”理念下的高效可通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5):8-10.
[9]梁柏健.推进智慧化建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育信息技术,2019(11).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