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文章旨在通过活动化教学、支架式教学和趣味化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三形式
识字是小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典型特征,深度解析汉字的构字特点,并以小学生的思维、心理以及学习特点为基础,设计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识字学习,提高识字效率。
一、活动化教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开展识字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教学应聚焦于对学生兴趣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策略的引领下,充分唤醒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该顺应并尊重这一特点,并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充满愉悦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玩乐的过程中识记汉字,扩大知识面,同时发展其识字思维能力。针对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讲故事、做游戏等多元化的方式构建欢乐的语言情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且高效地聚焦于对生字的学习[1]。
以《猜字谜》一文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小学生容易混淆同类或同偏旁的汉字,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策略上的改良,一改传统教学生硬、呆板的形式,力求为学生营造更具轻松感的汉字学习氛围。比如,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中有“绿”和“红”,它们都表示颜色,但是如何才能使学生准确识记这两个汉字呢?笔者设计了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先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颜色,然后说一说自己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这样的活动令学生将汉字的识记与自己的喜好、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积极地介绍自己衣服的颜色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有的学生说自己穿的衣服颜色是浅绿色,就如同新出土的小草;有的学生说自己穿的衣服颜色是深绿色,是很深很浓的那一种绿;有的学生说自己穿的衣服颜色是红色,是如同桃花一样的浅浅的粉红;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穿的红色和红枣的颜色一样深,是枣红。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深了他们对颜色的了解,改变了之前对红色、绿色的单纯认知。学生还以此展开了更丰富的颜色介绍,例如雪白、金黄、乌黑等。
教师通过建立语境的方式引入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能够将学生顺利引入识字学习的环境中,改变枯燥的生字学习状态,让学生以一种更活跃更积极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识字兴趣,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二)优化活动环节,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环境。语境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常以具象化的形式出现,兼有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功能,既为学生塑造了真实的语用环境,也能够使其在具体情境的引导下,展开高效的识字学习。很多文本都含有充满灵性的语言情境,为了帮助学生在现成的语境之下,感受汉字的用法,教师便可以适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学生设计活动环节,将生字学习和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據生字在文本中出现的顺序展开识字学习。同时,这样的活动环节也在无形中为学生积累了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以《黄山奇石》的教学为例,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习的生字有15个,在备课时,教师发现前9个汉字都出现在第一自然段。通过文本研读可以发现,这一自然段为总起段,其主要功能就是对黄山风景区做简单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风景特点等,特别是其中的“尤其”一词,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顺承接下来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依托文本语境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黄山风景区建立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主练读,并结合第一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如“文明”“风景”等,并一一写在黑板上,强调容易读错的字音。其次,教师可以将这些词语放置在相应的句子中,为学生建立初步感知的平台,使其可以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字词的含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生字尝试说一句完整的话。针对其他6个生字,教师也可以选择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既建立了组合运用,也能够借助这一活动深化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以及理解。
学生的识字效率与教师的活动环节设计具有极大的关联。教师应该更加严密地考虑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实施,力求将教学活动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使学生在识记汉字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的指导,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其汉字学习效率。
二、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汉字的主要构成包括笔画以及部件,同时还需要遵循相应的组合规则。学生如果可以掌握字形分析方法以及结构方式,就能够在生字之间建立对比,从而更熟练地识记汉字。识字教学需要教师建立“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转化成学生的自主识字。因此,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识字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方法,这样学生在掌握字词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有助于激活其识字热情以及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切实推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2]。
(一)借助教材插图,搭建识字支架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到,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处于较为稚嫩的时期,其学习思维还不成熟。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思维导图等辅助教学,使学生看到图画之后,能够开展积极主动的观察,能够联想到字形、字义等。象形字本身具有直观形象的典型特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在图形和汉字之间建立对比,了解线条和笔画之间的关系,以整体的视角观察汉字的轮廓。
针对形声字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声旁为核心引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体会汉字的神奇。以“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增加或者替换偏旁部首,当学生能够自主联想到“清”“晴”“请”“情”等字后,建立一级分支将其写入思维导图;之后结合形旁,要求学生说出这些汉字的意思并组词,以此完成二级分支。这样学生便能够建立直观感知,由一个字生发出一连串字词,形成充满趣味性的导图形式。在具体的识字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字源图,例如,把“隹”放在转盘图的中央,带领学生识记转盘周围的“鹰”“雁”等字,然后展开想象,找出还有哪些字包含这个部首,将轮盘填充完整。这种活动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参与识字活动的热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二)基于汉字对比,搭建识字支架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因而其在进行识字学习时,更需要教师帮助建立感知意识,因为对字形的感知能力越精细,其在识字速度以及准确性方面就会更高,自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多元化的字词对比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以不同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对比学习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独体字在字体轮廓方面的区分度较低,教师可将其作为先导,设计难度呈现梯度的识字活动,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组辨别难度较低的独体字,让学生在视觉上自行建立对比;而后基于筆顺展开二次分辨识记,帮助学生提高辨识能力,使学生自主关注笔画笔顺以及字形结构,为后续的识字学习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展示“日”“口”两字,邀请学生“找茬”,看看谁最先发现二者在字形上的不同,然后说出每个字的笔画以及笔顺。在这一活动中,摆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一横之差,更是对细节的关注。在这一类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学生对细节的感受度和敏感度呈现上升趋势,有利于其自主识字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练习多了,很多学生就能够一眼发现各种独体字之间的不同,比如“末”“未”二字。随着基础辨识能力的增长,即使是复杂的合体字,学生也能够一眼发现它们在笔画上的变化。例如,教师展示“林”字时,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左边的“木”最后一笔发生了变化。又如,将“雪”和“雨”放在一起学习,学生能够发现两者在字形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教师建立对比后,学生更易于把握同组字的异同,这样既强调了字体的分化性、准确性,又避免学生混淆相近字。在教学红绿、风雨等类似的反义词组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开展教学,这样既充满童趣,又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词语分门别类,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够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更有层次、更有意义。
三、趣味化教学—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一)在画一画中感受汉字的形象性
象形字一般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对事物的外部轮廓进行描绘,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成文字,而且大多表现为独体字。此类汉字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基于这一特征展开教学。首先,引入画图法,即以原型图像的方式勾勒象形字;其次,以形释义,即利用之前绘制的图画解释汉字的含义;最后,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这个汉字的发展以及潜藏于其中的与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相关的文化。“画”与“字”的结合能够让学生的汉字识记过程更具趣味性,使学生投入学习,加深对汉字的印象。
以《口耳目》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是猜一猜,即邀请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指一指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当然,具体的指向就是文本中要求学生学习的生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读一读这些生字,然后将其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这样就能够改变汉字的抽象状态,也能够为学生初步感知象形字的造字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是画一画,即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字并画出其在生活中的样子。最后是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字和图形之间存在哪些相似之处。很多学生画“目”的时候,会在中间画上一双眼睛,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画旋转90度,这样就能够发现其与汉字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完成上述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展示象形字以及现在的汉字,要求学生连一连,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字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二)在拆一拆中体会汉字的表意性
会意字通常由两个及以上的部件组成,原本的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意义,在合成新字之后会生成新的含义。会意字主要包含两种类别,一种是以形会意,另一种是以义会意。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会意字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科学地对汉字进行拆分,这样就能够展现每个部件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再将其串联在一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自主拆一拆、编一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汉字组成的认知,从而能够分门别类地学习汉字。同时,教师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的活动组织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使学生感受到汉字中所存在的民族文化。
在教学《夜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中的会意字“看”,组织猜一猜、编一编的活动,并设计教学片段:第一步,在夜色中,爸爸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啊走,看到了什么?第二步,演一演远处的景色,说一说你在演绎的过程中把手放在了哪里?第三步,对“看”字进行拆分,其中包含“手”和“目”两个组成部分,然后提问识记汉字的方法。第四步,教师总结。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儿歌等多元化的活动,这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识记,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思维。
总之,小学生的识字学习会对其日后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在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教师创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识字情境,引入多元化的识字形式,更好地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素养。
【参考文献】
[1]许苏雯.快乐识字视域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高效识字教学概述[J].课外语文,2021(24):54-56.
[2]朱爱婷.创设乐学情境,快乐高效识字[J].科普童话,2020(25):85.
作者简介:何霞(1980.01—)女,江苏省启东市万安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