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梅 姜彦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广大教师们面临的新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对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及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创新思维及能力;素质教育;协同育人
目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增大,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各阶段的学生教育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重点、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凸显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学生的在校期间,如何针对各阶段的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就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培养建议,希望可以为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并最终实现各阶段培养目标提供思路,也为教师相关教学与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世界格局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科技蓬勃发展,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业的发展现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等国家陆续推出系列政策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布局,引导本国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發展,也成为当今教育的重点。对学生的各阶段教学中,都有必要加入相关教育活动,以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创新活动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则是新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学生处于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处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之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可以提升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从容地面对困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让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将来走出校门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具体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体现在研究、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上,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能够设计出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当然,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积累大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接受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才能学有所成。此外,这些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课程,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多层次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毕业后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二、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应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教育,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逐步提升。因此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整体及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根据学生学习生涯或者特定成长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整体及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具备可行性。具体来说,顶层设计的加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为各阶段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应先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学生在高质量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拓展。为给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教育部门可以推出,或者建议各级学校推出适合特定成长阶段的学生参与的实践和创新活动,教师们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创新活动中积极调动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由此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同时稳步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相关培训,建立具有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意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定期进行研讨、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践项目设立等工作。教育部门应通过相关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等,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指导和过程监控。教学团队负责人应紧跟教学和科研实践前沿,引领团队持续发展。教学团队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团队负责人组织研讨,根据研讨会形成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确保逐层、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应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引入新技术,充分利用与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如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此外,这些丰富而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用于教学,新技术、新方法往往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三,应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可以树立优秀创新、创业教师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良性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等等。
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由学校、家长和第三方科研机构共同构建,评价标准中应设立关键指标,确保评价结果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虑到教师及科研项目具备不同的特点,评价中应该有针对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项目的分类评价指标,确保教师及学生可以得到合理的评价。此外,还应该注重开展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动态评估体系,引导教师合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中。
第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期间,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适当将相关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融入创新课程中。例如,可以在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课程中,适当分享有关爱国、敬业、奉献等优良品质的创新故事等,在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以及奋斗精神,实现学生德、智的协同发展。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
(二)学校应注重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形成了独立的创新教育体系,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具有连续性,单纯依赖某一个阶段、某一门课程来实现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因此,不同的学习阶段之间应有序衔接、相互补充、逐层递进,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处于模仿学习阶段,有强烈的探知欲和成功后的满足与骄傲感。教师可以在游戏、手工等环节中引导幼儿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使其主动思考与探索、主动求知,培养其创新思维。
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逐步进入系统性学习过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利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活动并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在此过程中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校阶段学生开始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加深理论指导,结合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此外,学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发展态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校应组织多方人员参与协同育人
要实现协同育人,学校可以积极构建课外辅导员、校外导师、第三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利用实践平台组织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多方人员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多种方式选拔社会各领域优秀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教育活动中。在政府、科技联盟等各方的指导及协助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层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协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创新活动。多方面因素的融入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创新有充分理解。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辅以指导教师团队的合理引导和指导,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将起到推动作用。
(四)家庭教育也应起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客观认知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长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助力。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创新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起点与归宿,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可通过家训、言传身教、亲子活动等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使家庭教育积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助力。
(五)有关部门应推动校内校外的教育协同合作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研究所等的协同合作,推进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学研究多维度融合,建立具有实用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相关创新成果展示、科技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彰显学生的创新风采,由此提升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结语
创新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育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成长时期的学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工作。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多方协同参与,开展丰富的创新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发劲.论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咨詢(科技·管理),2021(02):286-287.
[2]宣翠仙,邱晓华,王成福.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4):108-112.
[3]徐健,付丽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探讨[J]. 科学咨询,2021(14):129-130.
[4]俞念胜.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难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1(04):102-106.
[5]张颖捷,张洪文.专业认证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06):131-133.
[6]罗晓敏. 高中生物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41.
[7]黄欣,吴遵民,黄家乐.家庭教育:认识困境、使命担当与变革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2):17-22.
[8]白雪,王静.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3):163-165.
作者简介:张洪梅(1970.10—),女,龙江县教育幼儿园,大专学历;姜彦(1972.12—),女,常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