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初探

2022-04-19 13:14姚秀蓉
教育界·A 2022年2期
关键词:相互融合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摘要】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下文简称思政课)要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从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育人核心要点等方面理解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并以此为根据深刻理解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融合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落实于思政课教学中,与时俱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相互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省级一般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B028阶段性成果。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但当下儿童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不爱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使学生从小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近几年,劳动教育逐渐被提上教学日程。本文拟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为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因此,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要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智力,更需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学融合,贯彻以劳育德、以德树人的新时代要求,让德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劳动知识和运用劳动技术。除此之外,小学生经常劳动可以锻练其体魄,塑造其品性。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和同伴合作,养成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旨在实现知行合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小学道德與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现状

(一)教材编写目标难落实

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课程标准一直沿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所以要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合劳动教育,相关教育部门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全国统一,但各地的具体学情却是千差万别,老师们怎样活用教材,怎样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学情,设计融合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活动,对一线教师颇具挑战。最后,大部分执教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是兼职教师,其专业素养不足,研究教材的时间、精力都比较有限。所以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学校对此学科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仍任重道远。

(二)劳动实践机会较少

要想真正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融入劳动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才会明白什么是劳动。如今,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环境的制约,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劳动教育后,回家还从事大量体力劳动,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很难真正体会到劳动教育的内涵。另外,有的教师、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种做法更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是惩罚,是不好的事。进而加大学生的劳动惰性,错失了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2]。

(三)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以劳树德的德育目标落实较差。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需要以活动、实践为载体才能有效落实以劳育德的目标,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为学生灌输知识,教育方式单一。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容易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厌烦心理。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

教育部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上述要求进行落实。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同样针对了老师、家长。老师和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才能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虽然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并不在考试范围内,但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帮助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老师们可以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创设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育人的魅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劳动观念,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研学实践等教育活动进行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知道劳动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老师需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分析教材内容,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在心底逐渐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模等正确观念;让他们知道劳动者人人平等、人人光荣;让他们知道在社会上有很多种职业,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用双手、用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

(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并不只存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内容,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目的性。全国教育大会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教师需要重视,并真正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制定长远的规划,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思政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是有序排列、螺旋式上升的,不同学段的融合教育具有连贯性。因此,小学、中学、大学应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根据各自学段的思政教材和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关注各学段的横向和纵向衔接性、阶段性、递进性,既要关注各学段思政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又要关注劳动教育目标与以劳育德、以劳树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目标。

(三)多举措营造良好氛围,以劳育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合顺应了新时代要求,符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因此教学效果不够显著,为了更加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融合,教师首先需要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给学生营造劳动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个人、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学段教材中都有很多案例,老师可以联系《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进行分析。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课前活动。如在教授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课前调查表,引导学生调查家人每天的劳动时长,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连线父母,请家长寄语等活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课中活动。如在教授一年级“开开心心上学去”“我们的校园”“吃饭有讲究”,二年级“假期有收获”“周末巧安排”“我爱我们班”“我是班级值日生”,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劳动素养,在课中设计体验活动,抓住教材所承载的劳动育人核心要点,教会该学段学生应具備的基本劳动技能,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课后活动。落实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社会共同的事业。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后活动。如教完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国中秋”后,正值国庆节、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在家长陪同下调查、走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怎样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怎样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从而引导学生尊重身边的劳动者,用实际行动感恩劳动者。如教完三年级“我的家在这里”后,教师可设计课后作业单。

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多举措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且整合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创设彰显新时代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文化氛围,将劳模请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沉浸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能使其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历史、创造财富、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知行合一,让学生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5]。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爱玩,教师可以利用研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让他们接受劳动教育,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比赛叠衣服、洗漱、整理房间等;高年级的学生心智会更加成熟,喜欢的东西会不一样,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做一些更具有难度的劳动,如打扫校园,春季播种的时候去田地里观察植物的生长,在秋季丰收的时候亲身参与农作,亲身体验干农活的辛苦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之后的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日记”,由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让劳动之花在学生心中悄然绽放。

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案例需要学生换位思考才能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而老师需要起到推动作用。如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有“这些事情我来做”这一内容,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思考在家里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调查爸爸妈妈在家做的劳动有哪些,学生回到家之后,就会更主动地去干活。当学生到校后,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同伴、老师进行探讨。很多学生都表示做家务活比较累,父母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还要回家做这些家务活,真的是非常辛苦,在之后的生活中,自己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劳动压力。

四、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使学生形成从小爱劳动,终身会劳动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梁深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探讨[J].求知导刊,2021(21):17-18.

[2]丁云娟.审美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4):83-84.

[3]褚丽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13):12.

[4]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36-37.

[5]植校东.知行合一:劳动教育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J].小学时代,2020(19):25-26.

作者简介:姚秀蓉(1978—),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相互融合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以情优教
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