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 邓进
关键词统编教材 课堂形态 任务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2020年在我校首次使用,与之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不同,这套教材创新之处很多,如体系上“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再如“课文编排群单结合、选文篇目新老兼顾、助学系统三位—体”。因此,编者说这些“既是亮点,也是难点”。新教材的理念如何在一线课堂落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新教材使用的一年多时间里,老师们对新教材做了初步的探索,笔者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推广使用的大背景下,当前普通高中课堂形态呈现出传统讲授型、任务设计型两种类型。
一、传统讲授型
在传统讲授型的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居于次要地位。课堂上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学生成为默默无闻的听讲者。这种教学形态的出现是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不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些教师仍然根深蒂固地认为分析型的讲解越多,教学效果越好。
传统讲授型的课堂侧重教课文,注重文本分析与细读,这是其优点,也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但其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情性。学生在传统讲授型课堂上较为被动,师生之间呈现你讲——我听的关系,这也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使用之前大多数的课堂形态,这种形态现在依然存在。这种课堂形态并非一无是处,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它还是有可借鉴之处的。例如下面兩个课堂教学片断,简要呈现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
案例1:必修上册《拿来主义》
(1)让学生朗读第1节,让学生划出显示鲁迅杂文风格的句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回答,教师点评,注意让学生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2)小结:鲁迅批判“送去主义”。
(3)学生阅读第3节,回答问题①②。
①只送去不拿来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
②怎么得出结论的?(甲同学回答不出,教师说再看原文,老师总结说其中的尼采与中国,用到了类比论证、反证法)
案例2: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
(1)让学生齐读诗歌中写梦游的部分。
(2)让学生回答写了几幅不同的图景,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到位,教师点评补充要知人论世,不能断章取义)
(3)为什么要详写梦游仙境的经历?(学生讨论后回答)
(4)小结全诗。
评析:上述两个案例是传统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教师专注于重要知识点的讲授,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课堂笔记静态地呈现,学生虽然也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但自主学习意识并未体现出来。
二、任务设计型
在任务设计型课堂中,学习活动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完成者,师生之间形成你设计——我完成的关系。任务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研)习任务提示的重难点,当然也离不开对学情的分析。它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原创任务,学生呈现学习成果。任务设计型的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益的。
1.任务设计的呈现形式
具体来说包括文字、插图、表格、思维导图等。
(1)文字在任务设计中最为常见,如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每一单元后的单元学(研)习任务,绝大部分是以这种形式呈现的。任务设计与情境这个关键要素密不可分,许多优秀的任务活动设计都指向了新课标中提到的社会生活情境。如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在学生完成六篇诸子散文的学习后,有这样的设计案例:
作为本次校园“先秦诸子文化周”的重要内容,校广播站要播送一系列展示诸子论说风采的文章,请你为此写一则介绍诸子典籍的广播稿,要求:主题集中,语言凝练,适于广播。
评析:这个任务设置了校园生活这样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考查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两个任务群的掌握情况,体现了新课标中“社会生活情境强调语言交际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是—个很不错的任务设计。
(2)插图作为任务设计的载体往往不被重视,但利用插图这种资源作为任务设计的载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中有两幅老人的木刻,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请从中任选一幅,用简洁的文字对老人的形象进行描述。
评析:学生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再细读课文,充分调到自己的想象,才能用书面语表述得清楚。
(3)表格在任务设计型课堂中出现频率很高,在文选型单元的任务设计中可以起到梳理整合的作用,整合可以是在单篇文本中进行,也可以是在多篇文本之间。
单篇文本的任务设计,例如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对于五幅画面的概括,有下列的表格:
评析:这个任务侧重于阅读与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对学生要求较高,找出段落并不难,但用8个字对画面准确概括是有相当难度。
多文本的群文阅读任务设计,例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围绕人物形象的比较,有如下的表格设计:
评析:这个任务相对容易,但要建立在学生通读五篇小说的基础上。学生在填写表格后,进行互相交流,教师就填写存在的问题相机点拨,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表格在非文选型单元中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中是阅读设计的重要抓手,如必修下册《红楼梦》中可使用如下的表格,进行重要人物的比较:
评析:这个任务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红楼梦》整本书,将前后部分联系起来读,可以加深对书中两个主要人物的认识。
2.任务设计的评价
任何教学活动完成后都要进行评价,任务设计的评价是复杂的。由于学习任务的开放、多样造成了答案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造成评价的困难,如何评价?是仅仅评过往经验,还是用数据分析,还是其它方式,这是值得探讨的。这样的评价与高考测试之间的关联性,也很有研究价值。
任务设计的评价常常需要借助评价量表得以实现,如在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学生完成第一项活动“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之后,有教师开发了评价表,如下:
评析:这个评价表有具体分值,可以直接评价出学习成果水平的高低,但还可以再细化,如可以加上教师评价这一栏。
3.任务设计的误区
任务设计中稍不注意,便会产生许多问题,以下案例来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给教师做一定的参考。
(1)任务太容易,将任务等同于问题
案例:《学习之道》任务一:找出两篇课文有关学习的名句,说说作者对“学习之道”的看法。
评析:这个任务相当于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缺少思维的深度和挑战性。
(2)任务指向不明确
案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任务三:联系李白生平和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主题,读懂李白。
评析:任务指向是模糊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不清楚,任务明显虚化。
(3)任务缺少必要的学习的路径
案例:《拿来主义》任务四:探究“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评析:怎么探究“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否则这个问题容易架空。
(4)任务设计层次性不明显
案例:《登泰山记》任务一:梳理作者游踪和景观介绍
任务二:评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任务三:汇集登临诗词名句
评析:该任务设计缺少梯度、逻辑性,可供参考的思路:先创设情境设计一个核心任务,围绕核心任务分点设计问题。
—位专家曾指出“学习方式慢慢地深刻地改变语文学习状态,使我们习惯的‘教课文逐渐转向‘做任务,或者说把‘教课文教得像‘做任务一样。”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课堂形态中传统讲授型和任务设计型会并存,但会逐步过渡到任务设计型。课堂教学形态变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学习任务群的深人人心,高中语文课堂形态应该呈现出更丰富的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