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视野下写作思维认知能力的评价与实践

2022-04-18 09:15李新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过程性评价

李新华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 写作思维认知 过程性评价

统编本《语文》九年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提供了“审题”指导途径:审题要注意题目上中的限制条件、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含义。教材立足于语言的角度、明确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无疑对“审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按照单字、词语、短语等类型设定一定数量的题目,引导学生审察题目的含义,反复训练,短期来看,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习得经验。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只停留语言分析层面的引导方法,只注重语言规律,一味在文字上下功夫,却忽视了语言背后写作思维认知能力在审题中的关键作用。写作思维认知能力指学习者在写作实践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个性差异会影响对语言的把握,良好语感的形成和整体把握能力,而传统的“唯经验论”“唯结果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认同及正确评价,会导致写作学习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缺失。将SOLO分类理论引入写作过程性{平价,有助于教师从“思维结构”层面提供可观察的形式,正确评价学生“写作思维认知”能力,进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一、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特点

教育心理学教授约翰B·彼格斯和凯文F·科利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分类理念,SOLO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the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学习任务,旨在解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劝机。根据个体反应时的复杂性和层次变化特点,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和收敛、回答结构四个方面确认了五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构成了运行模式下螺旋式上升层次,这五个层次呈递进关系,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二、SOLO分类理论在审题评价中的诊断

审题中的“题”是文章的问题线索,一般来说,深究题目,探究其含义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只会差之亳厘,谬以千里。但仅仅从“题目”去审察,毕竟还是写作技能的训练,不能真正提高思维质量。一般来说,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行文的过程基本呈现审题的思维走向。因此,借助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作文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陛与闭合、应答结构四个方面确认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可视思维水平层次,为初中学生习作划分出类别,分出档次。同时对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写作思维认知情况进行系统描述,清楚反馈给学生作出该评价的原因,使学生清楚知道改进、调整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能够整理每个阶段的习作,并进行自我测評,形成个人写作成长纪录集。在形成性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进阶,在评价中落实关键能力的形成,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精神成长。以作文《有一种甜》为例。

1.单点结构层次的特点:它能抓住问题线索,联系单个事件进行“概括”,只触及到某一点就立刻跳转到结论,行文中没有考虑读者的期待。

案例1:有一种甜

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有的让你悲伤,有的让你痛苦,但大多数还是让你甜的。

有一天,我们军训刚刚回来,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照射着温暖的阳光,但好景不长,不一会,不知从那里冒出一朵乌云,天色也忽然暗了下来,顿时,一颗颗如葡萄一般大的雨珠倾盆而下,我们许多同学都没带伞,就只能叫家长来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同学们都被接走了,就我一个孤零零一个人在那等,雨非但没停还下大了。我十分焦虑。但就在这时,一位少年骑着自行车披着雨衣路过,他可能看见我没带伞,便停下来,问我要不要伞,我当时心颤了一下,我与他素不相识,但他却直接借给我伞,忽然,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种感觉真的甜到我了。虽然天气很冷,但却全身都挺温暖的。

为什么人会对一个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呢?我想,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诊断】掌握问题线索“有一种甜”,在思维操作上,学生只能联系“雨中有同学将伞借给我”这单一的、相关的素材进行“叙事”,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审题思维判断是以直觉思维为主,但急于迅速收敛,当他接触到“温暖”的感受时,就立刻跳到结论上——“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这一写作样式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从起因到经过到结果单线展开,过程相对简单。“雨中同学将伞借给我”的描述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没有读者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事实表述,没有利用语言来唤醒对“由爱带来甜”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无法呈现“有一种甜”的题目意图。

2.多点结构层次的特点:能抓住问题线索,联系多个事件进行“概括”,但是事件间是孤立的。只注意孤立的素材没有建立联系,且行文收敛太快,可能导致用同样的素材得出不同结论。

案例2:有一种甜

有一种甜,它是快乐幸福的结合体,它有一种特别的滋味。

说起甜很多人会想起糖果,我会想起的是快乐,记得是一天的早晨,我要去盼望很久的游乐场,我坐在车上很激动,因为很久没有和爸爸一起去玩了,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了。

一下车我就飞奔到入口的买票处,一直叫爸爸快点,我激动又兴奋。我思考要先玩什么,爸爸提议先去玩海盗船吧,我有点怕。在爸爸的洗脑下,我勇敢的坐了上去。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怕,一直抓着爸爸的手。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我渐渐不害怕了。

玩完海盗船,我又蹦蹦跳跳的跑到了射击馆,我让爸爸教我,爸爸手把手的教我射箭,刚开始好几箭都没中,又射了好几次,成功了!我笑了,爸爸也笑了。

之后爸爸带我去吃东西。我又蹦蹦跳跳的,爸爸看了一直在笑。爸爸带我去了一家面包店,有各种各样的甜品,我东一口西一口吃着甜品,喝着奶茶。我当时开心极了。心里甜甜,这种甜有吃甜品的甜,又有一种特别的甜。

这种甜是我和爸爸一起出去玩的甜,是快乐的甜,又是幸福的甜呀!

【诊断】这一类型是典型的多点结构,围绕“有一种甜”问题线索展开,联系了去游乐场的三个片段(玩海盗船、射箭、吃东西)相关事件,但这几个事件是“孤立”的,每件事的叙述始终还是受制于直觉思维,尽管试图营造出一种开心氛围感染读者,但关注的焦点还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各个孤立的事件虽然都想达到一致,但由于只注意孤立,三个事件没有产生联系,且三个事例视角平淡无奇,行文自然就索然无味了。

3.关联结构层次的特点:关联结构能在设定的情景或已经历的经验范围内利用相关知识推动,无论是单一事件或多个事件,都是从多种角度观察得出,将问题线索与相关素材建立相互关系,形成融合,事件或人物的思想呈现出动态变化。但仍然囿于个人的具体经验,因而会由个人的认知水平的局限,得到与中心不一致的概括。

案例3:有一种甜

我坐在家乡的土地上,吹着暖洋洋的风,闻着氤氲的青草香,听着忽远忽近的鸟鸣,望着家人们忙碌的身影。

这是外婆在制作豆浆。外婆的豆浆从来不放糖,却有一种别样的甜味。豆浆的制作过程并不精巧。家里没有石磨,外婆于是用一张带着细细小网的白布,将它固定在交叉的木架上,吊在屋檐的横梁上,将豆子均匀地分散在网里,加上一勺水,便有白花花的豆浆随着慢悠悠的摇晃倾泻下来,一股一股摔到网下的白桶里。

这脱胎换骨成为豆浆的豆,须是菜园中所有豆里最好的。这豆,饮了山中小塘的甘霖,汲取了它的营养,长势自然是喜人的。豆很香,我闲来摘几颗放在手里把玩,没过多久,连手心都有甜甜的豆香。我就像猫儿洗脸似的,把脸埋进两个巴掌间细细地嗅着,不愿落下一丝香气。妈妈总是会勒令我让我把手洗干净,我却总是不愿意,但最后的结果都是妥协。妈妈给我打来井水让我洗手,我每次都趁妈妈不注意时偷偷喝一小口井水,清清凉凉的,夹杂着一丝清甜。用井水和最好的豆制作而成的豆浆,一定是有着土地的厚重醇香以及井水的清幽甘甜的吧!

在我的记忆里,制作豆浆的季节通常是冬季。当准备的豆磨完后,“磨豆浆”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我曾经有意要帮他们磨豆,但他们总以“你力气太小”为由,把我赶得远远的,所以我至今不明白他们是如何不用石磨就能磨出豆浆的。

磨出来的豆浆是不能直接喝的,需煮过了才行。站在厨房门口,我看着从里面飘出来的白气,竞闻到了淡淡的豆香!我又抬头看烟囱,烟轻快地从烟囱里蹿出来,继而又蹿向天空了。

属于我的豆浆被装进了一个印花白瓷碗里,静静地立在桌上,耀武扬威地看着我,等待我伸出双手迎接它。我拿过它,飞也似地跑出门外。我坐在了那片属于我的土地上,小口小口地饮着,一股浓浓的甜味刺激着我的味蕾,让我不由分说沉沦其中。

我曾经要求外婆在我的豆浆里多放糖,可那浓浓的糖味竟将清新豆香盖住了。超凡脱俗的豆浆,霎时染上了甜腻的世俗烟火。

我坐在家鄉的土地上,吹着暖洋洋的风,闻着氤氲的青草香,听着忽远忽近的鸟鸣,喝着香甜的豆浆。我一直以为自己所喜爱、所眷恋的甜是豆浆的甜,现在才明白,我所喜爱、所眷恋的甜,叫故乡。

【诊断】本篇文章,“融合”是最大的特征,作者将问题线索“有一种甜”设定在一个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中——做豆浆、喝豆浆。“外婆在制作豆浆”“豆的来源”“制作豆浆的季节及正确喝法”三个片段串联起作者“甜”的感受,归纳这一高阶思维的介入,片段之间互相关联,层层递进,推动作者隋感的抒发。“白花花的豆浆随着慢悠悠的摇晃倾泻下来,一股一股摔到网下的白桶里”“小口小口地饮着,一股浓浓的甜味刺激着我的味蕾,让我不由分说沉沦其中”细致描绘,不紧不慢,思想在文章中自由流动,读者如身临其境。

但是,文章但仍然受制于个人的具体经验,“超凡脱俗的豆浆,霎时染上了甜腻的世俗烟火”“现在才明白,我所喜爱、所眷恋的甜,叫故乡”的感受受到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且只有一种收敛方式,因此在文章呈现出来这种感受显然与文章所要呈现的感受有些不适宜,显得突然,有拔高之嫌。

4.抽象扩展结构的特点:抽象扩展结构在关联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突破自身的经验束缚,在问题线索的引领下,关注相关素材融合,通过假设、演绎与归纳,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多元性、多维度,可以容许逻辑上兼容的几个不同构想,呈现出开放的格局。

案例4:有一种甜

她那只瘦骨如柴的手捧着白瓷碗,另一只手则颤颤巍巍地用勺子舀起散发着苦涩味道,色泽发黑的汤药,往嘴里送,一勺一勺。我低着头,细细为手中的生莲子剥壳,去皮,挑芯。碗中的汤药快要见底,我手中的莲子也由青绿到浅黄最终变为玉白。

“当!”一声轻响,她把瓷勺搭在空碗中。我用两指拈起莲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温和而不容抗拒地将它按进那枯萎的双唇中。我看着她花白的双眉从紧皱,舒张到弯起,“阿婆,甜吗?”她原本无力,病弱的眸子中溢出一种和莲子味道一样清澈而甜美的光亮。“嗯,甜的。”

有一种甜,清新而隽雅,从十年前外婆温柔的掌心,穿过层层流年,来到我灵巧的指尖,从未改变。

对于儿时的我,或黑或棕,或稀或稠的中药是家常便饭。遵循药性,外婆不敢让我含着糖果驱散口腔中的浓浓的苦涩。每当我悲愤无比地一口闷下那苦得出奇的药汁后,外婆总是眼疾手快地将一颗剥得干干净净,剔透如玉的嫩莲子按进我嘴中。莲子的清甜顿时在我口中弥漫,与中药味中和,缠绕,最终彻底驱散所有的药味,留下若隐若现的甜。“再来一颗?”外婆总是带着心疼而无奈的微笑,一颗接着一颗地剥着,尽数极为温柔地喂进我的口中。外婆瘦而有力的手沾着故乡特色的水乡清香,拈起粒粒莲子,为我苦涩的味蕾,苦涩的童年带来阵阵甜蜜。这种甜不似麦芽糖般绵腻,也不似白奶糖般单调。这是一种以温情而清雅冲散所有的阴霾,并且延绵数年,无处不在的甜。

而如今,外婆仿佛与当年那个孱弱的我互换了位置。那缕经久不散的,融入了亲情,守护希望的甜,由我的手中流回外婆身上。时光格外宽容,让我有机会成为外婆的“外婆”,给病床上这个垂垂老矣、满头白发的老妪带来她曾为外孙女带来十年的清甜。

我像十年前外婆那样不停地剥,外婆也像十年前我那样耐心地等。我在一片清甜中再次抬头,再次以温和而不容抗拒的力道,让那清甜从我的指尖滑进外婆口中、鼻中和心中。我笑着,不是心疼而无奈,而是温柔而眷恋。

有一种甜,是莲子的甜,是亲情的甜,是生命的甜,更是回环往复、亘古不息的甜。

“外婆,很甜的。再来一颗?”

【诊断】演绎与归纳是抽象扩展结构层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思维品质的关键。作者将“吃药后喂莲子”的具体经验融合到不同时间、空间、对象中,情感的转换与“有一种甜”题目线索中未给出的信息,如“苦”“生命”“回环往复、亘古不息”等,体现在整篇文章的构架中,也体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及相互的关联之中。“奶奶”与“我”同为不同时间“吃药后喂蓮子”的主体,已经突破了个人经验局限,“她原本无力,病弱的眸子中溢出一种和莲子味道一样清澈而甜美的光亮”“外婆瘦而有力的手沾着故乡特色的水乡清香,拈起粒粒莲子,为我苦涩的味蕾,苦涩的童年带来阵阵甜蜜”细节的感知,使抽象的思想变得鲜活生动,结尾所反映出的结论,也突破了唯一性“有一种甜,是莲子的甜,是亲情的甜,是生命的甜,更是回环往复、亘古不息的甜”,演绎到了另一高度,生命的传承,呈现出多层面的意义。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作文审题样式: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少联系,大多是点对点的直觉思维模式,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事件与中心始终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太过于依赖具体事物或事件的支持,自我中心太强烈,没有读者意识,再加上急于收敛,无法从事件中去构建新的图示,只能清楚地记录每个事件,无法理解这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关联,学习的过程变得很机械。长此以往,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减弱,思维长时间处于一种低阶状态,即便增加更多的“语言”审察训练,最终的结果只会影响甚至消除学生写作的动机。而关联结构使用归纳,将学生积累的事件、文章体裁等联系起来,并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尝试摆脱套路,形成新的形式。抽象拓展结构使用演绎与归纳等高阶思维,充分拓展题目中未明示的条件,相互融合,达至最佳。通过诊断,使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关注审题时的思维演进过程。

三、SOLO分类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1.正确定位,探知学生认知发展的共性和个性

SOLO分类不是对学生定性,而是对学生对特定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的一种评价,是以学习质量为出发点,是一个过程性评价,是动态评价。它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发展不断重建的过程。审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最能衡量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思维品质的过程。

初中生在14岁左右,认知发展的思维模式常使用直觉方式,其共性特点是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在抽象符号和具体的事物间来回运演。体现在审题上,如“有一种甜”,学生可以由“甜”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具体的物——“白糖、蜂蜜、巧克力”等,也可以联想到“幸福、快乐”等感受的抽象符号,即便是学生的智慧程度或家庭环境等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整体的认知结构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随着机体的成长及后天的训练逐渐走向完整,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在关注共性特点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认知起点的个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学生认知发展丰富性具有很多的可能性,这也是避免审题僵化、泛化的关键。每个学生审题都有自己的初始认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表达的意愿,其呈现出的结果,最能反映学生认知的起点。

2.编排思考问题,构建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与多维

当大部分学生将“甜”带到“美好感受”的情境,形成初级图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稳定的状态,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就会一直恒定。但从数据上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学生的外延视野相对狭窄,还有更多学生处于单点结构层面,叙述上只能停留在事件的表层,缺少深入挖掘。单靠大量的言语训练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

根据SOLO分类理论,针对各个层次的文章,编排思考问题,用任务趋动,促进学生思维推进。以上文的四个案例为例,设计问题。

如,案例(1)“单点结构”层次问题设计:“除了雨中借伞,在哪些场景还有这样甜的感受,你能具体跟大家分享这种感受吗?”

设计的意图首先打破了原有的图式结构,学生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便要多方向搜索相同或相近的事件,相关的素材、相关的元素增多,思维的广度也随之发展;其次,“分享”提醒学生需建立读者意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2)“多点结构”层次问题设计:“文中三个事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叙述的,在叙述过程中,三个事例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归类、概括能力,学生会发现“玩海盗船、射箭、吃东西”这三件事的角度是一样的,且三个事例基本上是属于独立状态,没有明显的关联,且叙事过程重复而沉闷。学生认识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的联系,知道了之间的关联,学生会尝试通过比较,选取事件的不同之处。这个审题过程,学生尝试多角度、多层次选取相关素材,思维的灵活性得到锻炼。

案例(3)“关联结构”层次问题设计:“如果让你跟一位没有味觉、视觉的同龄人介绍‘豆浆的甜味,你会怎么描述呢?”

设计的意图就是促进学生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想象,从更深层次体验“甜”的内涵,学会迁移、整合,在演绎与归纳中强化对“甜”的理解,增加开放l生的可能。

案例(4)“抽象扩展结构”层次问题设计:从“甜”的内因和外因考虑,“甜”的数量变化或反面“苦”进行思考,你对“甜”的认识又是如何?

设计意图第四层次,适当地挖掘隐藏信息,或运用逆向思维,促成已有信息与未知信息的整合,进一步将思维呈现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绕陛,也是抽象拓展结构层次的追求。

四道题的设置,分别针对每个层级思维不足和短视,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找到一个可视化思维路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文章,通过一些“层次”的案例,学生或者能看到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思维参与程度,及时反馈与调整,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同化到新的知识构建,从而促进思维有序、多元、多维发展。

当然,在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关注学生写作的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真正全方位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并有序推进,科学、引导、转变学生写作思维的认知方式,最终服务于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SOLO分类理论过程性评价
“教师巡课”的实践探索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问题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OLO分类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评估与诊断
中职“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探讨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Office高级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