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意图:打开文本意图的钥匙

2022-04-18 10:56吴海燕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

吴海燕

关键词作者意图 文本意图 解读文本

所谓的作者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者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可以按照说话者发言时候的意图侧重点把作者意图分为三个层次。由于“以言表意”的意图属于语言学外延的公共领域,不属于作者意图理论论辩所关注的焦点所在,因此这里是不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以言取效”的作者意图。“以言取效”的意图重点强调阅读读者对作者所说言论的反映。作者通过一定的方式(例如唤起悲伤等)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可能存在的意图只能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展现。对于那些辨析者的预期效果则是蕴含在艺术作品中,只有通过仔细阅读作品以及研究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评论家如果需要理解艺术家的作品蕴含的意义,就需要重新建构艺术家的“以言行事”的意图。从作者意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的意图是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观念。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论传入我国,导致一大部分学者否定了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观,认为作者意图仅仅是文本解读的“伪命题”。近百年以来,西方文学界关于作者意图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多年的争论、演变最后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意图论和反意图论。意图论认为:读者只需要在文本中找到作者需要表达什么东西就行,作者写作的意图是文本解释的唯一标准。而反意图论则坚持文本一旦诞生,在客观上文本就和作者的想法完全脱离了,文本酒自然产生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和作者的想法酒失去了联系。如果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读者一味的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就在无形中限制了读者的想象,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限制了和窄化了,就会直接导致对文本“过度解读”;如果读者完全不顾及作者的意图,就容易让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灵魂失去本来的意义,让文学的解释变成了纸上谈兵。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紧扣作者意图去理解文本意义是正确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坚持用作者意图这一钥匙去打开文本意图的密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作者意图明确型

作者意图明确型主要是指文本通过作者的温习叙述、序言的写作、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者的生平去分析作者的意图。这里的明确并不是指直接的获取作者意图。这类文章分为意图明显型文本和意图隐藏型文本。意图明显型文本就是直接从作者的生平、序言的叙述中表达出来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意图隐蔽性是作者没有在文本中直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需要读者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者写作的场景等因素区推测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意图明显型。从这个叫法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显性”的,意图的表达十分明显。读者能够直接根据作者所写的序言、说明等因素确定出作者意图。我们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意图相统一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作者自身的情感和作品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水乳交融的境界,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找出最佳的哈姆雷特去解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必修3中《师说》这篇课文的时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师说》这篇文本围绕着“师”字慢慢展开,在文章的开篇第一句就给“师者”做出了明确的揭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紧接着开始论述师者自身身份的贵贱和年龄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作者然后对当前社会对教师存在的一些不和理的评价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每个职业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个论点展开,作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很容易感悟到作者的意图,从而在阅读中实现了对文本的解读。

如果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并且和文本一致,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要以作者的意图为准。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朱自清在1947年回答记者问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自己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但是韩军老师等一部分学者却从朱自清老师的文本中读出了生命干,我们细细分析,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朱自清本人的写作原因是因为父亲来信中末尾中的那句话,也就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本人在和父亲离别八年多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对父亲的隔阂越来越小,自己現在想想父亲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再想想当年父亲在车站送我时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于是作者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篇《背影》。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军老师对朱自清本人的写作意图的解释不能简单的就说他脱离了对文本的把握。那么,在阅读中,我们对于读者和作者本人不同的意图,应该怎样去取舍和评判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非文本的一些立意不能区分主次之外,对于其他的文本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立意。在这个时候,按照立足文本,符合文本的原则,《背影》虽然因为有感于父亲生命的短暂,但是从整篇文章的构思和立意来看,还是应该从”对父亲的怀念和愧疚“去理解,这个立意也是多年来无数学者和老师的认同的,这个立意应该是文本的主流思想。对于”生命感“的解读,仅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出动点,但不是这篇文章的主流立意。对韩军老师的评判,笔者认为并不是因为他的观点不正确,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观点不但正确,而且是唯一的解读,其他的解读都是读者的一种误读,这样的绝对观点必然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

2.作者意图隐蔽性。在这类文本中,作者没有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但是读者能够从作者的经历、背景去考证。还可以从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去推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时候,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较为准确的对文本的意图进行阐释,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首诗中的“明妃”和“朔漠”等词语非常明显的是诉说王昭君的故事;但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句诗则是描写的汉元帝一时被人蒙蔽而糊涂,只能借助画像去推测王昭君的美貌。但是事实上作者本诗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去写王昭君的故事吗?我们分析作者的意图看,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写作这首古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我们通过对这个时代背景的分析得知,这个时代的很多诗歌都是带有伤感基调的。这个时候的杜甫也处在官场失意、政治苦难的时期,一路漂泊,内心的惆怅去发释怀。由此可见,作者杜甫的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状态,作者在此用汉元帝暗喻此时的皇帝,用王昭君暗喻自己的处境,意在说明当时的皇帝为小人蒙蔽,不便真假,对有才之人不重用,从而引出诗人的怨f艮。这样诗人杜甫的不被重用、不被重视的悲凉情境就隐藏在古诗的字里行间。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意图隐藏型的文本中,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我们打开文本意图密码的钥匙,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只有手握这把钥匙,才能通过作者的言语,慢慢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才能探寻到文本最深处的思想。

二、作者意图不明确型

作者写作意图不明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写作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作者开始的意图和最后的意图不一致,导致读者分不清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二是作者的个人背景和个人经历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读者只能从文本人手分析文本意图。

1.作者意图变化型。有一部分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自己的意图而改变,这就会造成作者的意图前后不一致,读者对作者的意图难以确定。例如文学作品《边城》,就是比较典型的意图变化型。作者在文本前面所写与代序和作者对自己创作意图的解释是不一样的。1934年,也就是这部文学作品完成的那年,作者在题记中写道:《边城》是写给那些“真正知道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的人阅读的。作者把这个民族带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的时候,社会中的一些小人物的焦虑,因为营养不良所产生的要活下去以及怎么样活下去的观念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对题记得分析我们指导作者这篇文章倾向于写实,但是在代序中,作者对写作意图得阐述则是:这部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得设计,希望他既经济又不缺少生气和阳光,作者想要表现得是一种优美、健康得自然,一种人生得基本形式。对于这类作者意图得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大多是要参考变化后的作者意图去解读文本意图。

2.作者意图无考证型。在作者的意图、经历和写作背景不能考证的时候,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应该以文本的实际所要表达的意义为标准去理解文本。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主要意图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人们对于自己命运中的偶然的变化而变得无能为力。我们在现实的资料中是无法查证作者对这篇文章立意的线索的,所以读者对这些主旨的理解是都能成立的。还有一种作者意图是因为读者对作者意图探究很多,对于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不能具体确定。例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读者认为是写给执政者的,乞求执政者给与援助的,有人说是抒情的,抒发别离的情感的;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感叹时光流逝的等等。这些对作者意图的阐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读者对作者的意图理解越多,越能展现文本所蕴含的道理,如果我们只局限于某一种作者意图的理解,就无形中限制了诗歌的意蕴。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要依据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去做没有依据的联想、引申。我们对比《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文章,认为范进是在逆境中执着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是生活的强者;而孔乙己则是没有骨气的、堕落的、深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弱者等,所以对文本的解读要坚持合理的标准,也就是要符合文本,解读的结果要符合文本的整体架構、符合文本的立意。认为“女子被遣是因为婚后劳累”是没有联系正文的构思,认为范进生活的强者则是没有联系整篇文章的整体立意。所以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要多元解读、深度阅读,但是一定不能牵强附会,如果这样就容易造成相对主义倾向,不利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文本解读中对作者意图的处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不探究作者意图,就容易把作者意图根据自己臆想强行带入文本解读,如果过于重视作者意图,就容易忽视对文本的解读,无法深度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我们只有选择合适的角度,手握文本解读的钥匙,才能更好地深入文本,把握文本的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多角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