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掺
摘 要:故事教学法将故事合理地融入教学环节中,促使师生、生生展开沟通分享,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展开故事交流,在导入环节设置有悬念的故事,调动学生的视听,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体验作品。在拓展环节将诗词融入其中,并引发学生想象,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促使他们读懂图画中隐藏的故事,从而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民族传统文化;小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2-0139-04
故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授中适当地插入一些短小精悍、意境深远的故事,激發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的讨论,让他们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天生对故事情有独钟,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引入故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更能助推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绘画技巧,更要促使他们在美术赏析和创作等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很难直接教授,此时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 生动导入,唤醒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精彩的新课导入能够在新课之始就牢牢锁定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比比皆是,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初,给学生呈现精彩的传统文化故事,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为优化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设置悬念,感受笔墨神韵
有趣的故事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新课伊始就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悬念,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创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笔墨的神韵,将自己的创意融入作品中,呈现出更个性化的作品。
在学习“水墨改画”的时候,教师利用“青蛙卖泥塘”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并设置悬念,启发他们参与到自主创作中去。教师首先用水墨展现了泥塘的画面,并开始讲述故事:“青蛙觉得自己居住的泥塘十分不舒服,它想要搬到城里去,于是就打算将泥塘卖出去。一只老牛来买,它提出泥塘的周围如果有些草就好了。”教师说到这里,便用画笔在画面上添加了青草,让画面有所变化。此后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并让大家按照故事的内容展开改画,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青蛙在泥塘的周围撒上了草籽,果然长出了很多青草。又来了一只野鸭,它认为泥塘里的水太少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泥塘里画上了“水波”。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讲故事的活动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买泥塘呢,它们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你能自编故事,并结合故事改画吗?”如有学生提出:“来了一只大熊猫,它希望在泥塘的周围有新鲜的竹子。”于是该学生便在画面上添加了不少竹子。这样的活动具有悬疑性,能够引发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情境之中,从而自主生发创作的热情,促使学生感受水墨画的风采。
悬疑故事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在新课开始,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积极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当学生自主提出了问题后,则要筛选出更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水墨改画的活动中,让大家体会到笔墨的独特魅力。
(二)视听演绎,感受革命激情
利用故事教学法能让课堂导入变得更加生动,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通过多媒体呈现动静皆宜的故事,能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画面中产生对课堂的浓厚兴趣。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述故事,还可以采用视听演绎的方式,将故事用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提升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度。例如教学中,可以呈现一些革命影视剧的片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根植红色基因,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革命激情。
在“广告和招贴画”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展现了电影《长津湖》的海报,并让大家结合海报的内容猜一猜电影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提出:“我看到很多战士趴在了雪地里,他们的身体都快要冻僵了,但是大家还是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地。”教师又利用视频作为辅助,展现了《长津湖》的电影片段,并引导大家结合故事内容再次解读广告画。“士兵们明明知道继续埋伏下去的话,身子一定会冻僵的,他们为何不离开呢?”学生有所感悟,他们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革命战士英勇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感受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之心。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你还听说过哪些革命故事呢?如果该故事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需要大家创作一幅广告宣传画,你会如何设计呢?怎样才能在简简单单的一幅画中体现出复杂的故事情节,并展现出革命者的精神呢?”如有学生想要展现《金色的鱼钩》,在画面上展现了一个老红军的形象。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学习能力与认知基础较低,对学习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兴趣。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传统文化故事,搭建学生感受的平台,可以极大的激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内化学生的认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视频的辅助下,将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倾听欲望,同时也能让他们的感受更丰富,主动去想象。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美术创作活动,让大家参与到“革命”主题的招贴画创作中,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创作出情感充沛的作品。
二、 助力探究,提升审美情趣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背景下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美术学科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其中不乏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因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融入故事情境,不仅可以活化课堂教学,更能助推学生轻松理解新知,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交流讨论,分析脸谱艺术
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环节,教师也要适当运用故事教学法,用有趣的故事助力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升华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学生探讨脸谱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他们感兴趣的传统故事,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围绕其中的核心问题,如脸谱颜色、图形的象征意义等,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这样能让学生把握住分析的要点,提高脸谱分析的效率。
在学习“变脸”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述了某些京剧人物的故事,如给学生展示关羽的脸谱,并让大家猜一猜关羽脸谱为何是红色的。教师讲述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他忠勇无敌的形象。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其实,京剧脸谱中的不同颜色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脸谱中其实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体现了人物的故事。大家能否自己设计一个脸谱呢?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设想融入其中。”在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自编故事,说说自己设计的是什么人物形象,谈谈该人物的精神情操。如有学生设计的是张飞的形象,在脸谱上画上了大胡子,并表示:“张飞总是咋咋呼呼的,给人很爽朗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大胡子和大眼睛,表现出他急躁的性格特点。”在一番交流后,学生对脸谱的认识更为深刻,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展现的不是脸谱,而是正常的人物形象,要如何用五官、表情来体现出人物性格呢?”这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提升创作和赏析水平。
小学生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绝非简单直接的照本宣科,那样不仅效果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将其有意识的融入故事,在焦点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让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在教学点滴之中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也参与到编故事、讲故事的活动中,在亲身感受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赏析水平。
(二)互动参与,体验国画艺术
互动合作既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互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在讲述故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在互动分析中相互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将故事探讨中的收获融入自主创作中。如在讲述了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国画的创作中,这样学生就能在“角色扮演”中分析古人的创作思路,思考如何能将时代性和传统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精彩的国画作品。
在学习“水墨山水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现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并给大家讲述了黄公望的故事。“黄公望是元朝人,曾经当过地方小官,在张闾手下当差的时候,由于张闾犯案,他受到牵连入狱,出狱后就浪迹天涯,不再过问政事,《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作品。大家能否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尝试演绎黄公望的故事,说说他在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分析了黄公望的心理。如有学生提出:“黄公望年轻的时候一定也想要报效国家,但是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十分失望,只能寄情于山水,希望能排遣内心的苦闷,所以在他的画作中,应该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感。”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引导大家进行自主创作:“在故事展演中,大家认识到山水画不仅展现了山水,其实还体现了作者的心态,展现了作者的生活状况,那么,你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是否也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创作,提升了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水平。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既提升了合作体验,更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让美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传统故事,让学生讲述故事,不仅让学生主动融入美术课堂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极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合理筛选故事内容,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创作中。这样教师就能合理运用故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 拓展视野,引导迁移创新
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对课堂拓展延伸,不断培养学生利用新学知识进行迁移创新,利用故事这一载体,能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飞跃。
(一)学科整合,理解诗词意境
在故事教学法中,教师不要拘泥于美术学科,可以尝试拓展视野,将语文、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故事也融入其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创作中,起到迁移的效果。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和古诗词有关的故事,体会诗词的意境,并参与到“诗配画”的创作中,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
在学习“诗配画”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创作互动:“大家一定读过不少古诗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作品呢?你能否用绘画的形式,将这首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呢?大家能否讲一下画中展现的故事呢?”如有学生画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画面中,展现了一个老者,他欢呼雀跃,显得十分高兴。教师启发其讲述相关故事:“老人一般都是很沉稳的,但是为何画作中的老人手舞足蹈呢?他有什么故事呢?”学生将语文学科融入了进去,讲述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后隐藏的故事:“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在得知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自己可以回家,国人也可以恢复平静的生活之后,就显得十分开心,他通过这种手舞足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蕴藏的深厚情感,体会到了杜甫的爱国之心,并将这种情感用具体的图画展现了出来,进行了艺术夸张。
结合故事,学生充分认识了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自主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会思考如何能将文字的意境通过意象呈现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学科整合的效果,拉近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激发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想象补白,发展剪纸思维
在组织学生参加拓展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在展现剪纸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剪纸作品的内容编写与之有关的故事,这样能促使学生探究剪纸作品的真实意义,促使他们更深入地观察作品的细节,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学生也能创作出具有故事性的细腻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剪纸”作品:“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如这幅《鹿鹤同春》,就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大家注意观察一下画面,这里不仅有鹿和鹤,而且还有很多花草,这些图像整合在一起,体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感觉。那么,大家能否通过剪纸展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呢?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是否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和同伴分享故事,然后選择最有典型性的故事,设计成剪纸作品。”如有学生讲述了自己有一次在跑步的时候摔跤,将膝盖弄破,同伴搀扶自己上医务室包扎,还送自己回家,帮自己背书包。该学生在剪纸中展现了这个故事,体现了两个相互搀扶的人物形象,外圈设计成圆形,这样就暗示了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意思。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故事中选择某一个有代表性的静态场景,更好地体现出整个故事的内容,展现故事的主旨。
“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将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给学生。当然,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展开无尽的想象,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补白,并尝试讲述剪纸作品的故事,在表述的基础上总结剪纸思维。在自主创作中,学生就能运用这种思维进行创作,设计出具有真情实感、能体现真实生活的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故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交流环境。这样能让美术课堂更有感情色彩,能起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选择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还能将教学内容提升到文化层面,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国文化,起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春亚.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2021(2).
[2]蔡欣欣.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11).
[3]汤静.基于传统文化故事情景教学法的小学美术微课设计[J].明日风尚,2018(16).
[4]周月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谈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