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千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和谐理念,启迪和教育大学生立志成才,对于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锤炼个人品德、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缺失,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淡漠和民族意识淡薄;汉字书写和应用能力较差;过度热衷和盲从西方文化;受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道德滑坡现象严重。针对令人担忧的现状,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高校教育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因子,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优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等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张阳,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副教授。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3-0050-006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永续不断、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他们的民族精神状态、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势必会影响其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还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无数道德楷模和典范示例,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孟子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诠释了人要成就大事,就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宋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清代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号召人们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先贤先哲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表达了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众多仁人志士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担当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人的价值观变得功利和现实,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将诚信作为接人待物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享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不仅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而且强调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诚信的内容与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是人类古老的道德操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构建。因此,借鉴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
(三)有利于培植和增强大学生和谐理念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在人和人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尊老爱幼。荀子则强调“仁者爱人”,体现了博爱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以和为贵,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推崇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崇和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达到包容差异求得平衡的和谐状态,并且通过大学生将这种崇和精神传承下去,有利于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有利于启迪和教育大学生立志成才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学礼,无以立”,“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可以教导大学生养成歉敬礼让、克骄防矜的健康人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可以培养大学生修身养性,加强自我修养;“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以培育大学生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培植大学生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品格。通过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增强鉴别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增长爱国情操和民族情结,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和相互渗透。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缺失的现象。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淡漠和民族意识淡薄
受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淡漠。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的学生认为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等课程比传统文化实用,有38%的学生喜欢收听流行音乐和收看美剧、韩剧,有65%的大学生不喜欢中国传统戏剧,有43%的大学生每周花费8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不足调查总人数的6%。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青年学生嚼着汉堡、喝着可乐、玩着魔兽、热衷cosplay、听着欧美流行音乐、看着美国大片、用着硅谷芯片、喜欢过洋节胜过过传统节日。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诗词、戏曲、书法、小说、民俗等则失去兴趣。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文化诉求、消费习惯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低落,民族意识薄弱,对传统文化淡漠。
(二)汉字书写和应用能力不容乐观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表达的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是民族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但由于受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注重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汉语的学习,认为字写得好坏不重要。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汉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受到冲击。青年学生经常使用电脑打字代替汉字手写,写日志变成了发微信,QQ取代了写信,大学生的汉字手书能力越来越差,导致他们时常提笔忘字,错字、别字连篇,写出来的字既不规范也不好看。由于过度使用电脑,大学生长期与汉字疏离,导致他们的汉字应用能力下滑,写作空洞乏味、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文字表达能力差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过度热衷和盲从西方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文化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民族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强有力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全方位地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达到削弱发展中国家文化独立性的目的。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时说:“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利关系的手段。”面对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对于生活和成长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环境中的青年学生来说,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缺乏足够的鉴别、选择能力。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从言谈举止到穿衣打扮,从饮食习惯到艺术鉴赏,从习俗礼仪到生活方式,无不烙印上西方文化的痕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渐行渐远。
(四)受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民族精神失落、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在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中,崇尚自我,注重和追求个人价值,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个人利益。在学习上过于追求所谓实用的专业课以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而忽略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以上现象充分说明,如果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就会乘虚而入,与我们抢夺阵地。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源,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高校教育要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因子,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
高校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需要有精神和文化,因为它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态和气质。大学生只有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受到陶冶和滋养,才能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要有世界眼光。
1.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便会走向自我衰落。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修养,才能提高甄别外来文化的能力,才能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实现中国梦,必须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而民族传统文化对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脱离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育就丧失了根基。因此,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融民族传统文化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
纵观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裂,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人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岳飞的忠、文天祥的节,以及近现代的五四精神、抗日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事例。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用“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用“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启迪大学生形成进取的人生态度;用“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培植大学生自尊自爱的人格;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3.加强汉语教育地位,增设国学教育课程
高校要合理设置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增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学时、学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所有专业应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同时,将写作、书法、普通话等列人选修课,在大学生中倡导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用规范汉语,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书法大赛等,锻炼和提高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和汉语应用水平。提倡手书作业和毕业论文,将手书汉字计入学分。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平台,引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学习、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目前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堪忧,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时不我待。
1.形成全社会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当西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发现的时候,我们却在排除我们自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调查报告显示,7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65%的大学生认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所以,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并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倾向有一个良好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耳闻目睹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正能量,让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2.建立健全民族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制度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要建章立制,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规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对民族传统文化予以扶持;国家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和保护的专项资金,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民间团体和个人;要制定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发展规划,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广、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媒体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时下电视、报刊、网站尤其是娱乐性媒体,特别关注和宣传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洋节”,而对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则要冷淡许多,往往在节日临近或节日期间才会有所报道。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冰火两重天”的态度,反映了部分媒体的本末倒置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漠视。网络时代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宣传,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理解和参与程度,互联网、电视等现代传媒具有受众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应该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媒体开展传统节日宣传,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亲近大众、走进大众,被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接受。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传统节日,广泛地介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民风民俗,让传统节日以可亲可近的形式回归人们的视线,重新唤醒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热忱和关注,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因此,营造一个充满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1.人文景观凸显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高等学校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陶冶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民族传统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如在校园内建造一些富含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雕塑、石刻,在教室、寝室、教学楼以及宿舍楼过道的墙壁上张贴和悬挂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优美诗句、书法绘画等,使学生学习、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真切地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无限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以校园文化为抓手,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民族传统歌舞晚会、民族传统文化讲座、民族传统经典诵读、民俗民风知识竞赛、书法篆刻绘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将“无形”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受西方文化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民俗节日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青年学生对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传统民俗节日及其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民族传统节日是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包含着极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土化,接地气,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传承传统文明的功能。高校要以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的意识和文化认同,通过宣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节俭过春节”、“和谐团圆过元宵”、“缅怀英烈过清明”、“爱国兴邦过端午”、“鸿雁传情过中秋”、“敬老助老乐重阳”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亲情教育、和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民俗民风教育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黄仲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