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4-16 02:09夏媛媛
医学与社会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思政

邢 烨,夏媛媛,祝 捷,陈 静,刘 丽

1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66;2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66;3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教学办公室,江苏南京,211166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根本目的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即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医学类专业课程,《纲要》指出,应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提出强化医学生培养的新内涵,即要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多,医学生学业压力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医学院校也具备了推进课程思政的丰富课程资源。从“医学史”这门课来看,因为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设置“医学史”课程的目的是不完全一样的。中医院校的“中国医学史”是中医学整体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而西医院校的“医学史”,则只是一门医学人文课,目的是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既有“医学史”课程思政的研究更多偏向于“中国医学史”[2-4],本文则主要针对西医院校“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展开讨论。

1 “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史”是一门研究医学演化过程的课程,它全方位记录人类与医学发展历程,其中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于一体[5]。因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在“医学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其他医学人文课程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医学史”有助于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其叙事素养;加强“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真正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2 “医学史”课程思政内容板块建设探索

西医院校中,“医学史”课程思政内容主要从以下5大板块展开探索:中国医学史,西医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地区医学史、各专业史和校史及现当代重要医学事件。见表1。

表1 西医院校“医学史”课程思政内容板块建设

2.1 梳理中医发展历史脉络,提升文化自信

由于“医学史”总课时量有限,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兴趣,西医院校中讲授中国医学史的课时一般不超过西医医学史。但由于中国医学史可供挖掘的思政内容较多,尤其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西医院校仍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多安排中国医学史的内容。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的课程,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之一脉相承,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25日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强调,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是有伟大贡献的[6]。在传承和创新中,中医药也仍在不断散发其独特魅力,如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她也因此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进入21世纪后,在面对“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医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治疗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降低了救治成本,在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这也验证了中医的价值,为大家树立起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梳理中医发展历史脉络,可以从医德医风教育、医学专业素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几个部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见表2。

表2 中国医学史板块课程思政内容

紧扣课程思政目标,能让学生对中医发展历史、重要医学人物、重要医学典籍有基本认识,弘扬“大医精诚”的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树立基本的批判和辩证意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2.2 梳理西方医学发展脉络,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西方医学史是西医院校中“医学史”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板块[7-9]。在讲授西方医学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见表3。

表3 西方医学史板块课程思政内容

2.2.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预测医学发展趋势。医学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医学史”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来认识医学发展过程。从医学发展模式来说,医学的发展从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逐渐演变发展到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病理学发展过程来说,它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再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10]。通过对医学历史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规避发展误区,对未来医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意见》提出了医学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即从传统的祛除病痛、治病救人,逐渐过渡到增强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掌握这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医学生对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所了解,由此推动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运营和医学研究的前沿发展。

2.2.2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伦理道德和法律素养。通过挖掘不同时代的中西方生命观内涵,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并通过梳理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用哲学的思维去认识医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关注公共健康伦理、环境伦理,能将医学道德和法律理念贯彻到医学实践中去,落实科学发展意识;并树立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如近两年热议的基因编辑问题,就集中了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冲突和风险,以开展基因编辑相关科研实践为例,科研人员应遵循一定的道德及法律原则[11]。

2.2.3 尊重患者,提升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医学史”课程思政也要善于运用医学史中的经典案例及名人名言,帮助医学生真正尊重患者,同时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沟通能力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医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用乐观、积极和主动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树立尊重患者、勤于沟通的意识。

2.2.4 明确学医目标,提升对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知能力。医学一方面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另一方面,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12]。医学人文学科群包含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和卫生法学等课程,包含了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和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内涵[13],而这些医学人文内涵,都可以从医学史中找寻到踪迹。“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也应助力学生进一步思考医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关系,从而帮助医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的医学人文思维,完善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4]。这些内容有助于医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找到学医的初心,从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2.3 补充中外医学交流史,提升思辨能力

中外医学产生于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自然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在讲授“医学史”的过程中,也应适当补充中外医学交流史的相关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但在历史上中医学与其他医学体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互惠互利,各有进益”[15]。如中药中有不少药物如豆蔻、槟榔是来自越南,而中医文化也有不少流传到越南;古印度的宗教和医学理论早期相对成熟,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大文明不乏交流互鉴、共荣发展的历史[16],中医学多有吸收自印度医学,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都受到了印度医药的影响;另如中医也从阿拉伯医学中吸取了很多组方经验。从中外医学的本质和规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医学确实存在差别,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外医学相互交流、影响和促进,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守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这是回顾中外医学交流史可以得出的结论。

医史学家程之范教授曾经提出,西医院校讲授医学史,还可以讲一讲中西医问题[17]。到了近代,西方医学及日本医学先后输入我国,成为“医学史上最大的变迁”[18],西方医学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等在中国广泛应用,早期中西医文化还能并存,但随后中西医之间就开始发生论战,形成了废止中医论、中医科学化等诸多观点,这些论战甚至延续至今,对中医发展和中医文化复兴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0月在对中医药工作中指出要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医学史”中讲授中外医学交流史,一方面可以帮助医学生看到中医在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医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中医,进而更为科学地对待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当然,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中医仍会面对西医及世界其他文化的猛烈冲击,因此,也需要在“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大家对中西医的比较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医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客观理性分析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劣,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为医学的继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2.4 关联各专业史和校史、地区医学史,砥砺家国情怀

为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其社会责任感,砥砺家国情怀,“医学史”课程在做思政课程的建设时应尽量结合各专业发展史,充分挖掘各校丰富的校史资源,并与地区医学史结合,真正使医学生产生和专业、学校和地区认识上的纽带。

关联各个专业史和校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学术梳理的习惯,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医学大家的学术和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凝练出了“抗战迁陕”和“西迁精神”,成为其最独特的教育文化[19];如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教授张慰丰将其毕生藏书捐赠并搬迁至学校图书馆,建成“慰丰书斋”,学生们通过参观“慰丰书斋”直接感受到了张慰丰教授淡泊名利、博学儒雅的学者风范,通过有形的书籍了解医学大家在学术道路上的坚韧不拔和无私的品格,同时了解医学史在该校的传承,培养对医学及医学人文的兴趣,激发爱校情怀。

结合地区医学史有助于了解地区医脉传承,探查医学和社会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著名医学人物约有4000人,载录的医学专著也超过3000部[20],著名的医学流派如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各具特色,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丰富的医案,其中还有一些传统疗法和制药技术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地域特色,具有巨大的学术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医学史”课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调研家乡的医学名家、遗迹及入选非遗的传统疗法和制药技术等,帮助他们从医学的视角来认识地区发展史,砥砺家国情怀。

2.5 应对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铸造使命和担当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疾病和灾难顽强抗争的历史。“医学史”课程应当也必须关注社会“重大关切”,结合医学史相关内容,帮助拓展医学生的视野,引导医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更加明确个人的医学职业定位,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铸造使命和担当。

近代以前,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往往只发生在局部地区。但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病毒没有国界,也不分种族。近代以来,一些烈性传染疾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等都给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可以看到,在卫生与健康问题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善其身。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发表致辞,提出团结合作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提出既要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要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与此同时,我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在第一时间通报疫情及相关信息,毫不保留地分享防控疫情、救治病患的经验教训,并先后向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多国开展疫情防控活动。奔赴各个疫区的“逆行者”们,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做到了有所担当,真正发扬了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医者的仁心大爱,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这也是和医学生专业联系最紧密、最贴切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如前所述,医学院校具有专业课程多的特点,而现有开设的“医学史”课程量相对有限,要充分发挥出“医学史”课程思政的作用,则要主动作为,从多方面入手。

3.1 课程内:线上、线下相互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化学习进行深度融合。从学习资料来说,可以借助相关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料,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建立“医学史”课程思政案例库,随时增补经典案例、录制的微课、专题讲座等,同时注意设置反馈评价,形成师生互补共建模式,充分拓展“医学史”的内容范围。从学习方式来说,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组织作用,通过各类教学改革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借用情景剧、微视频、主题报告、辩论赛、制作海报等形式,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主题研究和展示。

3.2 课程间:多课程相互联动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医学史”课程有和其他课程积极联动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案例整合等形式共同构建“医学史”思政课程体系。见表4。

表4 “医学史”课程思政多课程联动共建

3.3 第二课堂:多部门协同发展

“医学史”课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其他部门或研究中心合作,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医学史”学习和研究氛围,构建医学生对医学及社会关系的认识,通过实践联系理论,加深其医学职业荣誉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另外,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借助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医学史内容的宣传和推介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渠道。如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的“医学的历史与文化”微信公众号和博客,从2016年开始持续选登来自专家及学生的各类作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引导和推介作用。见表5。

表5 “医学史”课程思政多部门、多渠道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