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指导策略 提升训练效果
——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2022-04-16 01:45沈励斌许小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课外课外阅读

沈励斌 许小云

(诏安县金星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03500)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语文学习的自然且必然的延伸,是他们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具体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课外阅读总量在400 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 万字。显然,这是从“量的规定”入手,指明课外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与努力方向。课标还强调:要重点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和发展个性,帮助他们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确立“课程化”观念,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为今后成长和发展奠定丰富、厚实的语文基础呢?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是读物选择缺乏“主题引领”,“随意性”“散乱性”突出,遇到什么就读什么,与课内学习关联度不大;二是阅读过程缺乏“方法支持”,“走马观花”;三是阅读习惯差,无目的、无任务、无要求,也无人问津。以上现象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难以取得实效,语文素养普遍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知识面狭隘、词汇贫乏、语言平淡、错别字多、病句屡屡、怕写作文等。

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层面,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指导与管理的不足: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虽然知道语文学习要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支持,但潜意识始终认为“毕竟是课外”的,依靠的是学生自觉、自律和家长的监督、管理;二是指导策略不足,学校校本教研与管理,以及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研究的视角,往往集中于“课堂教学”,淡化甚至忽略“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如何有效训练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心中茫然。思想认识的偏差,指导策略的不足,管理措施的缺失,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改进与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为了有效扭转前述学生课外阅读的被动局面,教师首先要以课标为指导,从思想上认识与把握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基本精神,牢固确立指导与管理的责任感;其次要研究与改进策略,指导学生以课内学习为导向,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训练自主阅读策略,以期使课内、课外阅读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识,发展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最终达成课标的目标要求。

(一)文本导向,教授读物选择方法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除了课标推荐的,在选择读物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其他形形色色的文本。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颗智慧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1]由于小学生是非识别能力不足,指导他们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是他们课外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的前提和保证。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中,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立足课内,面向课外”,即以文本主题、题材或作者等基本信息为导向,进行广泛而有序的选择。关于课“内”“外”阅读的关系,叶圣陶在《答吴海发》的信中说:“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本,‘三’是自己阅读的东西。”[2]具体准确地揭示了课内外阅读的逻辑联系。以文本内容主题、题材或作者等为导向去选择课外读物,正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从大量的阅读资料中海选出来的,题材涉及诗歌、散文、说明文、记叙文等,为学生丰富阅读面、拓展视野提供了广泛的材料支持。在学完相关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循着文本基本信息的方向,学会自主搜集课外读物。一是确保“健康性”,避免“不良读物”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二是有利于学生“课内学习方法”迁移应用,提升阅读质量与能力水平;三是在借助课外自主阅读实践,反过来增进、深化对课内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

例如,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题材的课文中,《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文第11 自然段阅读中,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描写武松打虎精彩内容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体会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学生被这一英雄形象深刻吸引,阅读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学完《景阳冈》后,顺势提示学生:《水浒传》中还有鲁智深、林冲、史进等一系列英雄人物。由于有文本题材学习的经验,学生课外学习起来难度小,兴致勃勃,主动寻找其他相关篇目进行阅读,不知不觉地走进古典名著《水浒传》。

(二)学法迁移,训练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基本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他们以高超的智慧、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描绘自然,表达人生,鞭挞黑暗,追求光明,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一系列闪射思想光芒的文化名篇。因此,课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涵与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加以迁移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训练与发展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习、善于学习。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给他们终身受益的能力——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威尼斯风情,如动态描写:“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静态描写:“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动态与静态形成鲜明对比,可谓神气飞动,教师应启发学生注意对比分析。在阅读课文后,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动态与静态”的分析方法,阅读课外读物《牧场之国》。同样是写夜晚的静,城市的深夜是一切都不再动的静,而牧场的静,只能用更细微地动代替白天的响动,来表现这独属于牧场的静——宁静之美。

(三)改革评价,活跃课外阅读兴趣

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训练中,积极实施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可以有效检测效果、调控节奏、调节阅读兴趣点,让他们体验到课外自主阅读的喜悦,更好地向预定学习目标迈进。

1.过程性评价

指导学生亲自绘制、填写《阅读记录卡》,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及“感悟”实时记录下来。《阅读记录卡》可以是针对某一本书进行记录,也可以是对一段时间的阅读跟进记录,既促使字词句积累,又引领全过程“自我管理”,确保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

同时,每周一次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检查学生完成的《阅读记录卡》,根据记录的认真程度进行评比;定量评价是依据《阅读记录卡》的记录数量以及阅读字数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记录卡》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阅读的积极性。

2.阶段性评价

在《阅读记录卡》全过程实时、动态记录与跟踪的基础上,制定《‘阅读天地’阶段评价表》(见表1),每月一次进行“阶段性评价”。

表1 “阅读天地”阶段评价表

“阶段性评价”具体操作方法是从“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教师评价”主要以《阅读记录卡》的记录为依据,从“数量”“阅读进度”“阅读内容广泛”和“感想是否真实”等方面作综合等级评价,以此考量学生的阅读情况。“家长评价”主要围绕每日在家阅读的“时长”“学习积极性”“阅读行为表现”和“学习用品管理”等进行等级评价。综合评价等级依次设为A、B、C、D 四等,每个等级0-25 分,满分为100 分。

当然,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阅读过程、做法与效果也必然呈现出差异化。这就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判断。具体操作方法为:一是在每月评价中,初次获得“A”者,授予“阅读小明星”荣誉称号;连续二次以上获得“A”者,授予“阅读小博士”荣誉称号;从“C、D”进入“B”者,授予“阅读小达人”荣誉称号。二是各类荣誉称号的评定不限人数,每位学生这次没有评到,只要下次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这样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合作学习,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生自制力薄弱,让他们长时间坚持课外阅读确实不是容易的事。课外阅读活动要成为他们自觉持久的行动,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过程跟踪与管理,还依赖于集体“合作学习”,以期收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之效。

1.建立互助读书小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引导他们以“自主、自愿”组合为原则,进行“强弱搭配”,建立互助读书小组,在小组团体中互相管理、分享好书、共同进步,更有动力参与阅读。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习起来其乐融融。

2.实施积极心理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3]为了促进学生的愉快体验,笔者经常性开展“读书推荐会”“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朗读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活动,或采用“一天一句格言上墙”“手抄报”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每次每个项目轮流1-2 人代表本组参与活动,其他组员作为“亲友团”旁观、助阵,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交流中体验快乐,在快乐阅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快乐成长。

总之,语文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革新观念,改进训练与评价策略,强化跟踪管理,让课外阅读“课程化”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课外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小满课外班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我的“课外老师”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