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语境下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2-11-27 07:57:21黄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班本化山镇幼儿园

黄玲

(武平县中山中心幼儿园,福建 武平 364304)

班本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班为本,以幼为本”,根据本班实际来设计主题课程。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形成“一班一品”的良好格局,同时体现幼儿园主题课程开发的特色和优势。在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深挖地方资源,在课程建设中突出本土化特色,有利于实现“地方资源+班本课程”的良好格局,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乡土文化的美好情感,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地方资源语境下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教育可引用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越高大上、越遥远越好,因为这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本地积累的大量文化、民俗、物件和人文景观资源,幼儿耳濡目染,可感性佳,以这些资源来开发班本课程,能突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目前,在利用地方资源创新幼儿园主题班本化课程方面,还存在以下薄弱点:

(一)资源的收集不够全面

本地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没有文案可以参照。乡土文化存在于民间,有些并不是以实物或文字的形式呈现,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存在于口传身教中,比如一些客家童谣、方言谚语,要系统地收集和整理,需要煞费苦心。一些地方景点没有经过开发,没有完善的道路等设施,也没有路线图,且一些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沟通存在一定困难等,影响对本土资源的收集利用。

(二)课程的开发不够科学

班本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必须十分熟悉本地的乡土文化、人文特色,且具有理论的指引,才能开发出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独特性,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本地特色课程。但是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对当地的情况不够了解,掌握的知识、理论不充足,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对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与深挖,课程选择实施表现只是简单的“大杂烩”,忽视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以及班本化课程开发能力建设。

(三)家园的配合不够默契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却很少参与到幼儿园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或担心孩子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幼儿园的班本课程开发存有疑虑。所以,课程创新活动缺少社会的广泛支持,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

二、地方资源语境下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以“百家姓”丰盈幼儿文化教育课堂,促使乡土特色文化植入童心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特别要发挥本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势。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礼仪、道德、气质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情品格的关键阶段,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对人生起步阶段的幼儿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武平县中山镇传承千年文化根基,被誉为“小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幼儿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在中山镇不到万数的人口中,却有一百多个姓氏,“百家姓”也成为中山镇具有典型性的地方特色文化。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山镇百家姓文化,幼儿园以“百家姓”为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包括“识、听、讲”等不同环节。“识”即幼儿自主调查并认识中山镇的百家姓,了解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通过朗读“百姓谣”等,初步了解百家姓的构成,不要求幼儿记住所有姓氏,但是要了解一些主要姓氏的来历。为了避免空泛的理论灌输,采取“听故事、讲故事”等形式,[1]教师先为幼儿讲解百家姓的故事,幼儿听懂后再自己讲:可以给教师或同伴讲,也可以回家给父母长辈讲。通过“识、听、讲”,“百家姓”主题课程充分吸引幼儿和家长的关注,巧妙地将乡土特色文化植入儿童的心灵,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二)以“军家话”丰富语言课程设计,促进文化传承和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是人类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知识的宝库。客家方言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不仅对于地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幼儿教育语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弘扬客家方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军家话”是中山镇特有的方言,中山镇被称为“军家方言岛”。方言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幼儿园主题课程班本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为了提高幼儿对“军家话”的关注兴趣,幼儿园先后搜集整理了军家话民谣、童谣、顺口溜等,以充实语言课程建设。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爱说”军家话,幼儿园还组织“军家方言大比拼”亲子活动。因为很多幼儿家长都会讲军家话,所以活动中有用军家话讲故事、唱民谣、说绕口令等环节。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表演,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方言文化的影响,认识到方言的文化传承价值。幼儿园还设计了“军家话教育戏剧”,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运用方言的环境。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符合班本实际,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民俗文化丰实美术课程设计,促成幼儿审美能力提升

《纲要》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及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本土民俗文化,渲染气氛,有助于幼儿感受、想象、创造,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主题课程设计中,幼儿园深度挖掘中山镇的艺术资源特色,将当地的元宵花灯引入幼儿美术活动中。中山镇的花灯文化历史悠久,花灯彩绘五花八门,其中有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特色主题。这些彩绘具有丰富的故事性,深受幼儿欢迎。为了提高美工活动的易行性,幼儿园请民间艺人帮忙简化花灯纹样,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自主设计图案,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些简易的传统花灯图案,比如“金鸡报晓、梅竹迎春、连年有余”等。这些花样及图案结构简单,幼儿容易掌握和制作。绘制花灯图案后,还有花灯组装环节,幼儿学习如何制造简单的花灯,怎样做灯骨、蒙灯罩、系灯绳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会穿插讲解各种花灯图案的寓意,比如“鱼跃龙门”寓意着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和突破;“连年有余”是取“莲(连)花”和“鱼(余)”的谐音,寓意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一系列的美工活动,让幼儿对中山镇的花灯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四)以自然及社会资源为依托,实现科学活动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

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奇妙的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成长的快乐园地,最值得托付的老师。[3]学前教育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以丰富的自然及社会资源为依托,实现科学活动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山镇地理资源奇特,著名的十里峡谷画廊不但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为幼儿科学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十里峡谷画廊中的大裂谷呈现丹霞地貌,其中林壑优美、崖洞珍奇。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十里峡谷采风活动”,组织幼儿来到大自然,尽情观察红色的土壤、奇异的花草植物等特色景观。在课程实践中有岩土采集环节,教师让幼儿把丹霞土样本和普通土壤进行对比,更直观地了解丹霞地质特点,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丹霞地貌的由来、演化过程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幼儿探索求真、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2]在采集土壤样本时,教师除了保证幼儿安全外,还应教会幼儿怎样取样、保存,在活动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不破坏周围的一草一木,将科学活动与生态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幼儿科学活动的内涵。

(五)以地方美食文化为引子,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注意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熟知地方美食、尝试制作美食,不但可以尝到舌尖上的美食,更有助于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觉”的开发。同时,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体悟到亲身实践的乐趣。

在幼儿自主活动中引入了中山镇特有的饮食文化资源,将中山米糕、酿豆腐、肉丸等当地经典美食融入班本化课程主题。首先,教师把中山镇的特色美食制作过程做成视频短片,通过多媒体播放,使幼儿对地方美食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小小美食家”等创意实践活动,为幼儿准备制作米糕和肉丸的食材,让每个幼儿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除了教给幼儿美食制作方法外,还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动手完成美食制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美食分享环节,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制作的美食,交换品尝、相互评价,其乐融融。地方美食文化与幼儿动手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学习、探索、实践、互动、分享中,幼儿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惊喜,体现出地方文化在本班化主题课程建设中特有的应用价值。

三、地方资源语境下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前提与保障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高质量课程开发

课程的开发依赖于一线教师。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专家引领、教师主体的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善于学习,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学习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乡风民俗、人文典故、方言俚语等,成为一个“本地通”,对本地资源了然于心、信手拈来。幼儿园还要帮助教师明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提升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决策与设计过程中的敏感度与专业性。

(二)加强家园社区联动,发挥各类社会资源优势

幼儿园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与社会对儿童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班本化课程的设计,使课程创新达到更高的质量。在文史资料、实物、研究成果等方面,更需要取得社区人士、“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家园社区联动,使班本课程开发更加高效,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价值。

(三)完善机制,实现创新活动的成果共享

完善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领导机构,统筹管理,明确分工,进行课程资源的发掘、收集、优化和具体管理。动员教师、家长开展各类资源调查与收集,绘制资源地图,直观形象地标志出可利用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等。针对各班级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整理,最后以案例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分享各自的看法,解决各自的困惑,梳理归纳,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做好课程创新活动的环节设计以及实践反思工作,让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标准可参照。将成熟经验先在全园推广,进而通过园际之间的联动,组织公开课与研讨、观摩与交流等活动,共同挖掘引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推进班本课程创新实践活动。

四、地方资源语境下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地方资源语境下的主题班本化课程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审议与评价等问题。班本化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幼儿,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班本化课程建设创新的直接因素。在今后的实践中,幼儿园将继续围绕地方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班本课程开发建设的系统建构问题,组建幼儿园课程研究团队,从幼儿的生活入手,用主题活动的方式,探讨、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让幼儿全身心地吸收、接纳地方文化。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为班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强劲的助力。

猜你喜欢
班本化山镇幼儿园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初中班本化内驱式合作学习管理策略的研究应用
初中数学“班本化”导学作业的设计与使用的研究
幼儿园班本化戏剧主题活动的建构与实施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岭南文史(2016年4期)2017-01-07 09:12:00
八乡山镇:一个富有魅力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