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意义考察及策略探究

2022-11-27 07:57:21陈冠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食育节气食材

陈冠灵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食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教育方式。所谓“食育”,就是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从幼儿期起,将食物作为教育媒介或载体,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完整的人格。《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借助传统节日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民族自豪感就会被激发出来。[1]在幼儿园食育课程活动中,有机地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既可以丰富食育课程内容,又可以对幼儿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就如何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有机融合作意义考察与策略探究。

一、节气文化融入食育课程的意义考察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古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哲学,体现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节气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的重要载体。[2]

在民以食为天的实用文化背景下,二十四节气中的习俗文化里,饮食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不同的节气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节气相匹配的饮食文化。食育是对幼儿进行关乎健康饮食习惯培养的教育,是一种以饮食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将节气文化中的饮食习俗与食育相结合,不仅体现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循的“时令性”原则,而且有机地将日常食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对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节气饮食文化蕴含着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将节气文化与食育相结合,可以丰富食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为开展食育主题课程活动提供可生长的条件,即把节气中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为课程推进的生长点。[3]

福州的饮食体系,具有地域独有的食育特色。近山临江靠海的地理特质,铸就了闽系菜式,积累了众多地域美食,如过夏的鼎边糊、冬至的、夏至的碗糕、春节的肉燕和鱼丸等。食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健康教育理念,将幼儿园食育课程置于不同节气的福州特色饮食背景,挖掘食育活动价值,突显食育在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中的地位,既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节气教育的固有视角,又可以加深幼儿对节气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幼儿在食育中获得有关饮食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在实现食育目的的同时,弘扬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实现“双赢”的教育效果。

二、节气文化融入食育课程的策略探究

(一)常态化——以一日生活为基本路径

一日生活皆课程。《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基础以直接经验为主,要珍视生活对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1]因此,教师应将“回归生活”作为开展食育活动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挖掘食育活动课程内容及开展食育活动中,关注幼儿兴趣,将健康饮食观念和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使节气文化融入食育课程活动常态化。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晨间谈话,探讨节气的民俗;用餐时,根据不同节气,将其饮食文化融入幼儿餐点中,或播放亲子节气小故事;结合当地风土民情,开展小厨房活动,让幼儿自制本土美食,增强对地域美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案例:我来搓“拨隆细”

冬至时节,北方吃汤圆,福州人吃的是“拨隆细”(闽东方言,简称“细”,即)。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细”,一边唱福州童谣:“搓‘细’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让幼儿带着几个问题,探索“细”的制作方法。

问题1:什么是“细”?

通过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阅读绘本,幼儿找到答案:“细”是福州民间特有的美食。搓“细”时,桌上要放竹箩,竹箩里面放红橘子、红筷子。把“细”搓圆,象征“时来运转”。

问题2:制作“细”需要哪些食材?

做“细”要准备大米、糯米或者糯米粉,还要把黄豆、花生、白糖、芝麻等放在一起炒熟。

问题3:怎样制作“细”?

把大米和糯米混合磨成浆,如果喜欢糯一点的“细”,糯米就多放点。要把米浆里面的水压出来,还要揉一揉,让它变软。最重要的是把“细”搓圆。还要把黄豆磨成粉,把花生、芝麻和白糖混合在一起做“细”的蘸料。

该案例紧抓过节时机,将人们过节时需要食用的特定食物的认识与制作融入食育课程,让幼儿感受到他们在园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有食育课程,食育课程隐含在生活中。通过分享,让幼儿对“细”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一些制作方法后,再用两种不同的工具制作花生碎、黄豆粉。一种用石臼磨成粉;另一种用破壁机把黄豆磨成粉,然后再把花生碎和黄豆粉混合,加上糖和芝麻,做成“细”的蘸料。在食育课程活动中,幼儿观察“花生和黄豆粉”的制作后,从记录结果中发现,破壁机能把花生和黄豆磨得细细小小的,磨得比石臼更快。当被压出水分的“细”粉搓不起来时,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多抓一点粉,用力搓一搓;加一点水,但是水不能太多,只要让“细”粉有粘性,就可以搓圆,不会碎掉。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加深对福州传统食物的认识与理解,在玩中学,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积累经验。

(二)情境化——以环境创设为重要手段

环境是“无言之师”。强化节气饮食文化的环境创设工作,为幼儿习得节气饮食文化创造重要条件。[4]幼儿园可根据园所条件以及幼儿食育活动开展的需要,挖掘整合可利用的环境资源,开辟各类活动空间,在拓展食育活动形式的同时,达到对幼儿的熏陶之效。

例如,在幼儿园大厅设置节气墙,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节气的模块,体现节气文化与美食的内涵。播放二十四节气美食图谱与《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纪录片,提供与美食相关的绘画图书资料,展示幼儿捏塑的美食作品等,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气文化的厚重感与吸引力,增强幼儿对食育的感悟。在幼儿园内创设食育工坊功能室,陈列多种食材。幼儿可根据季节特点,在工坊内开展多样活动,如腌萝卜、包粽子、做清明果等,使食育工坊成为全园师生制作、分享美食的创意天地。

班级是幼儿在园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域,要在班级中做好食育课程环境创设,让幼儿能够沉浸其中,时时感受无处不在的“节气文化与食育课程”。如开设班本化的“美食工坊”,作为各班幼儿专属的日常美食制作空间。在主题墙上,展示班级食育课程的阶段性内容。在区域中,创设“小小生活坊”,幼儿可在其中制作橘子酱、山植酱等美食,教师再将幼儿制作的美食放在各班食育展台上,体现本班的食育特色。

幼儿园还在园所公众号开设“食育课程”专栏,如白露时节,将关于白露的知识性文章上传公众号,幼儿可扫码了解白露节气的由来及福州当地的饮食习惯,如白露时要吃龙眼粥等。幼儿园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布置龙眼粥制作流程的展示墙等。

(三)经验化——以实践活动为特色

幼儿园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拓展和丰富节气食育课程内涵。节气食育课程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如科学领域中对各种食材的认识与了解、食材数量的分辨、食材加工制作中的分工与合作、食材的介绍与表征等。其中,参与食材的准备、加工制作与品尝活动环节,即实践活动,是开展节气食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以活动形式将节气食育课程经验化,有助于深化幼儿对食育课程的认识,提升食育课程质量。幼儿园以经验化的实践活动为特色,以幼儿易于理解与喜欢的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由探索、体验发展,以观察发现为线索,延伸到自主种植、探究实践、创意研发、科学搭配、绿色饮食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综合食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对食材健康与营养价值的认知,提升积极探索与多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日常饮食中将健康饮食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生活中学”的经验性学习。

在幼儿园中,幼儿变身为小园丁、观察员、美食家、小厨神等角色,动手种植蔬果,观察蔬果的成长过程,了解有关蔬果的知识。巧妙地将食育课程融入种植活动,能拉近幼儿与食物的距离,激发幼儿尊重劳动、敬畏食物。幼儿园利用四楼种植园及班级户外包干种植区,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种植各种当季的蔬菜和水果,由幼儿负责观察记录与养护。幼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蔬菜的成长与自己一日所做的事,浇水、拔草、收成,并将收获的蔬菜经过加工,成为自己午餐的一道菜。如春分时节,到菜地挖土、运水、浇灌等;立冬时种植豌豆、盖菜、萝卜等,幼儿感知和发现不同节气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初步了解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在清明前后,幼儿种下花生,白露时采摘花生,清洗、剥壳,捣成花生碎并送入小厨房,制作成香喷喷的佐料。松土、播种、浇水、起花生、清洗、剥壳、捣碎等,幼儿全程参与种植、培育与收获,经过细心观察、悉心照料与解决问题,享受收获的喜悦。通过对比观察,拓展幼儿的种植经验,感知和发现不同节气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初步了解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四)协同化——以家园社三位联动为机制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家长资源库与家长志愿者队伍。在利用好园内亲子种植园、生活坊、各班美食工坊、种植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外课程实践基地,将园所周边的闽都民俗园作为幼儿食育种植活动的实践基地。让幼儿定期参加民俗园组织的四季农耕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民俗美食体验活动,体验春播秋收的喜悦,感受自制传统美食的乐趣。以家园三维联动为机制,为幼儿参与食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习环境。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感知节气文化美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强食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设计各种家园活动的形式,与家长共同推广幼儿食育教育的理念,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饮食健康。如幼儿园邀请专业的营养师,为家长开设健康家庭餐的知识讲座;在家庭中开展“饮食大调查”“亲子厨房”“吃播活动”“食育绘本”“制作美食手册”等活动,广泛宣传膳食平衡、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定期开设“公共厨房”,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进餐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家长开放日、“六·一”亲子系列活动、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制作等方式,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食物的制作。例如,幼儿园开展拗九节制作拗九粥活动,请家长带领幼儿购买食材、清洗食材,每一道制作工序幼儿都亲自参与。活动中,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让幼儿明白拗九粥的含义,理解尊敬长辈、孝顺长辈的情感。

社区资源具有丰富性、生活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食育课程中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学习平台,有助于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园课程服务。如立夏时节,幼儿园与社区联手启动“小厨师课堂”。由社区中的老奶奶边做边向幼儿讲解,夏至为什么要吃鼎边糊,并讲述食物背后的本土故事。当鼎边糊出炉时,幼儿提议送给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在开展食育课程时,应注意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营造食育环境的氛围,让节气文化融入食育课程更具协同化。

食育是回归生活的教育,更是回归教育的生活。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食育课程中,在幼儿的学习环境、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渗透食育,让幼儿与食物产生深刻的链接。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让幼儿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承者,感受真实的生活,享受食物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实现生活情意与传统文化的兼达![5]

猜你喜欢
食育节气食材
我是“食育”小画家
学与玩(2022年12期)2023-01-11 06:39:42
巧用食材铺“地锦”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32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食育工作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妈妈宝宝(2019年10期)2019-10-26 02:45:36
“食育”也需进校园
甘肃教育(2018年16期)2018-10-10 09:22:18
有ID的放心食材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0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
创业家(2015年3期)2015-02-27 07:52:38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