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大班幼儿自主游戏中深度学习的提问策略

2022-11-27 07:57:21宁杨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跷跷板小西事物

宁杨静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25)

深度学习是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起,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个体,或与同伴合作探究,或通过教师指导,运用高阶思维联系新旧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在自主游戏中,教育者要思考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因素,除了幼儿自身表现出的元认知、学习品质、学习动机等主观因素之外,还受到教师、同伴、家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开展的自主游戏,在已有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环境、材料的前提下,幼儿自发的学习行为常常受到阻碍、有所局限,表现为游戏水平较低,大部分学习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由此可见,深度学习虽然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能自觉发生,它离不开教育者的支持和引导。

幼儿深度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不仅仅是为其提供环境与材料支持、静待观察与分析,更重要的是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有效提问,帮助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教师既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还可以借助提问引发思考,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实现幼儿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缺乏层次、提问和追问时机不当、提问过程互动较少以及候答时间短等不足,导致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与支持。基于此,通过对大班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提问的观察分析,从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以及教师的提问与回应的角度,思考探讨如何依托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回忆式提问,助推幼儿梳理已有经验

回忆式提问是让幼儿回顾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知识经验。通常,回忆性问题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为自主游戏中激发幼儿游戏兴致、围绕某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回忆式提问更多指向幼儿对认知经验的再现层面,这类提问能帮助幼儿获取和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把信息处理成更深层次的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回忆式提问常常在游戏之前,通过经验分享,帮助幼儿回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关键经验。

案例一:摄影楼

大班幼儿在玩摄影楼游戏前的谈话互动中,教师围绕摄影楼的创设、摄影师的具体工作等问题,与幼儿进行交流。

师:你们去过摄影楼拍照吗?影楼是什么样的?影楼里都有些什么呢?

豆豆:妈妈带我去福娃影楼拍照,那里有很多道具,有小汽车、塑料花、架子,还有很多漂亮的衣服。

欢欢:我也去过。影楼里有很多房间,有专门拍照的,有放衣服的,有幕布,还有会亮的大布灯。

师:摄影楼里除了摄影师,还有谁?他们都做些什么呢?

欢欢:摄影师帮我们拍照,还有化妆师帮我和妈妈化妆,还有一个阿姨帮我们拿道具,教我们做各种动作。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回忆性问题,让幼儿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影楼拍照体验,重温拍照时的情景,调动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记忆,回忆摄影楼场景布置及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进一步激发幼儿玩摄影楼游戏的兴趣,为如何创设影楼、推进游戏情节做好前期准备。在自主游戏深度学习的开始阶段,回忆性问题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游戏主题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知识经验,为其走向深层次的游戏学习打下基础。

二、理解式提问,引导幼儿了解事物的信息

理解式提问是帮助幼儿获取事物的基本信息,引导幼儿了解事物的基本结构、主要特征,使其能从事物的外在特性,逐步理解事物与现象的内在本质,比如“跟我说说这是什么”“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等。在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让幼儿客观地描述观察到的基本信息,使幼儿在表达中不断完善与丰富对事物的认知经验,为幼儿了解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奠定基础。理解式提问可以在游戏之前,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内容、对象等;在游戏之后的分享环节,针对幼儿游戏的结果和成效进行梳理,增进幼儿对事物、现象的理解。

案例二:旋风快递

自主游戏时间,小西、雨辰玩起了“旋风快递”的游戏。小西收到顾客要寄出的一盒饼干,她根据顾客要求,在便签纸上画了一个女生头像和一个爱心,然后对雨辰说:“这是给天天的包裹。”雨辰接过包裹,骑着小车转了好一会儿后,又回来问小西送给谁,然后才把包裹送到。游戏分享时间,教师鼓励小西分享他们的快递游戏的过程,并与幼儿互动与讨论。

师:你们的“旋风快递”站的包裹上画了什么?

小西:我画了一个爱心,这里是收件人的意思,女生头像表示收包裹的是一个女孩子。

师:包裹单上的这些都是谁的信息?

雨辰:这是收件人的信息。但好像太简单了,我都忘了要给谁了。

师:怎样才能知道是给谁的呢?

小西:我再添一个小朋友的号数,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除了有这些信息,还会有什么信息呢?

(教师出示现实生活中的包裹订单,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快递包裹单上具体有哪些内容和信息)

师:看看这个包裹单上都有什么内容?

雨辰:还有写寄东西的人是谁,还有很多数字。

师:包裹单上写寄件人有什么用呢?

小西:包裹没人领的时候,可以退回去。

上述案例中,教师捕捉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忘记送给谁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包裹订单上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师幼间的提问互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快递订单上的具体内容及其用意,促使幼儿思考:在游戏中,包裹订单该如何设计内容,才能更快更准确地将包裹送到收件人的手里。运用理解式提问,让幼儿对事物或现象的基本信息与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推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分析式提问,促进幼儿理清事物间的关系

分析式提问是引导幼儿分析事物的内外特性与影响因素,了解事物间的关系以及前因后果,从而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比如“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举例、比较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对事物的前后状态、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分析原因、比较异同等。分析式提问能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对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理解、建构新经验提供支持,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经验迁移能力。分析式提问常常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教师组织幼儿根据游戏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互动。

案例三:跷跷板倒了

操场上,乐乐和东东尝试用长条木板和锥形踏石板做跷跷板,可是他们一坐上去,长条木板就滑下来了。于是,东东找来奶粉罐,放在长条木板中间,玩起跷跷板,可是他们又因为木板掉落而摔在草地上。他们反复用奶粉罐进行尝试,却总是失败,他们很沮丧地坐在草地上发呆。这时,教师走过来与幼儿互动。

师:你们的跷跷板为什么会倒呢?是什么原因?

东东:因为奶粉罐会滚,就弄倒了。

师:那么踏石板会滚吗?为什么用踏石板做跷跷板也会倒呢?

乐乐:踏石板不会滚,但也不行,这个奶粉罐也不行,那么什么才可以呢?

(幼儿显然还没有发现踏石板做的跷跷板会倒的真正原因。于是,教师引导其观察踏石板和奶粉罐的不同,鼓励其寻找更合适的材料“鞍马架”,终于成功地玩起跷跷板。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幼儿开心地分享了他们的多次尝试。)

师:为什么用踏石板做的跷跷板会倒?

乐乐:可能是因为踏石板太尖太矮,就弄倒了。

师:为什么鞍马架可以做跷跷板呢?

乐乐:鞍马架比较高,上面还有软垫,所以翘的时候木板不会滑下来。

东东:鞍马架是长方形的,我们横着放,木板就不容易滑下来。奶粉罐太矮了,还是圆圆的,所以玩着玩着就倒了。

上述案例中,当幼儿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教师适时引导观察踏石板、奶粉罐、鞍马架等材料的不同,鼓励幼儿寻找跷跷板容易滑落的原因。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比较尝试,发现支撑材料与木板接触面的大小会影响跷跷板的起落。在尝试材料变换的过程中,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分析式提问让幼儿对材料或事物本身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在探讨不同原因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分析相关原因,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反思式提问,加深幼儿对问题解决的再思考

反思式提问能加深幼儿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再认识”与“再思考”,让幼儿在质疑和探究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拓展其思维的深度。[3]反思式提问主要有评价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常在幼儿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评价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式:对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估体验,如“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么样?有趣吗”;引导幼儿诊断自主游戏中深度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如“你认为自己采用的解决办法怎么样”;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如“我的看法是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还有什么问题?”等。拓展性问题主要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解决问题想法的提问,“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等,以此引发幼儿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案例四:高架桥

大班幼儿搭建高架桥时,搭房子的幼儿常常会碰倒旁边搭好的桥,两组幼儿为了场地争执起来。他们商量按设计图搭建,或是请提醒员提醒大家,然而还是会碰倒已搭好的桥。幼儿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些停滞,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其反思和拓展。

师:你们认为原来的方法怎么样?

天天:他们没有按图纸搭,搭着搭着又碰倒了。

壮壮:那么我们用粉笔在地板上画分割线,房子和桥都不能超过这条线。

师: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青青:可是搭的时候会忘记,粉笔画的线也容易被擦掉而看不到。

师:还有什么办法,既可以继续搭房子,又能让桥顺利通过房子呢?

天天:我看到新闻里有地铁是从大楼中间穿过去的,好奇特呢!

壮壮:我们也可以把高架桥搭进房子里,然后从另一边穿出来。

师:大家认为这个想法怎么样?愿意试试吗?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询问“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征询幼儿对于这一解决方案的意见。天天认为“没有按图纸搭”,青青认为“看不到地板的分割线”,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找到原有方案中的不足,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当教师提问后,幼儿积极讨论,联系迁移生活经验,提出“高架桥穿过房子”的想法,引发思考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深度学习。

此外,在大班自主游戏中,还可以采用发散式提问。发散式提问是引发幼儿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启发思路的重要手段。常用“假设”的方式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已有水平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提问关于解决问题的想法,“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换一种方法会怎样,会不会更好呢”等,打开幼儿的思路,吸引他们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引发幼儿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发散式提问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寻找恰当时机提出,也可以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提出。这有助于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多样的玩法,让幼儿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综上所述,在幼儿自主游戏的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重要的支持策略。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运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幼儿深入思考,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跷跷板小西事物
第42号
神奇的跷跷板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好朋友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蜡烛跷跷板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智力跷跷板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