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2-11-27 07:57:21曾思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事物科学探究

曾思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0)

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1]探究材料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经验的载体。幼儿只有对探究材料的特点、状态及其与其他物体的关系有初步感知,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操作和验证,获得有关事物的科学认识,最终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幼儿对探究材料的观察是否充分和科学,将影响其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恰当的猜想。

观察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2]幼儿的观察能力处在发展中,观察的经验较为薄弱,观察的随意性较大,对观察要点不清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让他们通过初步的观察,明确探究材料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探究操作做好准备。但是在科学活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对观察与探究发现的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在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时,观察重点不明晰,偏离科学活动的核心要点;引导幼儿观察的方式过于单一,难以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和了解探究材料。

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时存在的问题

(一)观察目的不全面。在科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的目的认识不全面,认为观察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流程,幼儿开始探究之前,对探究的材料要先观察后探究。不少教师只关注到观察与探究发现在教学环节上的衔接关系,未能明辨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未深入思考观察探究材料与探究发现的内在关系。

(二)观察重点不明晰,偏离核心要点。部分教师虽然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探究材料进行观察,但是观察的重点不突出,与科学活动的核心要点无关。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无论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观察其颜色、形状、大小等,为了“观察”而观察,并未充分发挥观察应有的作用;二是观察时,观察重点偏离核心要点,导致幼儿错失抓住探究重点的机会。

(三)观察方式过于单一。观察是依靠感官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但并不能局限于“看”,而要以“看”为主,辅之以其他感知手段来弥补“看”的局限,如摸、闻、听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观察的内涵窄化为“运用视觉感知事物”。大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时,都是采用“看”的方式,将探究材料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坐在位置上看一看即可。通过眼睛看的方式,只能让幼儿知道探究材料是什么,或者外表看起来怎样,对于探究材料的材质、状态都是一无所知的。而且有些探究材料不是通过看就能发现其特点的,还需要多种感官协同感知。

二、完善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探究材料观察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全面认识观察目的

对探究材料的观察与探究发现,本质上都为科学教学目的服务,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建构科学经验的手段。幼儿正是在观察和探究中,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得出结论。这两者又有所不同,首先表现在具体方法上的差异。观察具有直观性,是对事物外部特点或较为明显的属性的感知,主要使用看、摸、闻等感觉器官来观察;而探究发现除了需要感官,还需要动手操作,也需要幼儿的思维活动,如推理、概括、归纳等认知方法。其次,二者的结果不同。观察获得的是有关事物的表面特点或单一状态的认识;探究发现则尝试解答事物拥有某种属性的原因,或将事物的某个属性置于不同的环境下,探究其变化。因此,探究材料的观察与探究发现应是基础与深入的关系。对探究材料的观察是探究发现的基础,观察所获得的认识是对事物进一步探究发现的出发点,探究发现是深入事物的表面探究其本质。从这种联系来看,合理、科学的观察能够提升探究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车》中,幼儿要感知的是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探究两块一样的磁铁如何摆放,才会产生相斥的力量,从而让小车跑起来。在探究前,需要引导幼儿观察磁铁两头的颜色不一样的特点,而不是只是看一看,仅仅知道是磁铁就开始操作探究。显然,前一种观察更为聚焦,能促进幼儿有针对性的探究,而不是随意的“试误”探究。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探究材料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不能仅将观察探究材料视为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促进幼儿深入探究的起点。

(二)解读科学原理,明晰材料观察的重点

幼儿对探究材料的观察,为后期深入的探究做铺垫。幼儿通过观察探究材料,形成对事物某一特点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深入探究。不同探究材料的特征不同,探究的要点也不一致。因此观察不能随意,也不能模式化,必须要有重点。观察重点的确定需要教师解读科学原理,确定影响科学探究的关键变量,并将其转化为幼儿能够观察到的直观现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开展前要主动学习,弄懂弄透科学活动中的核心原理。

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风帆车》中,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的方式,感知速度与风帆车特点的关系。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风帆车的特征,为后续的猜测和假设奠定基础。先明确此次活动的科学原理,影响风帆车速度的因素有两个,即风帆的面积和受力面的大小。随后,将科学原理转化为符合幼儿理解能力且能观察到的特点——风帆的大小和弯度,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三)丰富引导幼儿观察探究材料的方式

教师要打破对“观察”一词的局限认识。观察并不只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也包括其他感官的运用。在科学观察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观察信息。[3]

教师可以根据探究材料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感知方式。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智取气球》中,鼓励幼儿用跳一跳、伸手勾一勾的方式,感知漂浮在天花板上的气球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引导幼儿思考该用哪种工具,才能把气球取下来。在大班科学活动《下落的物体》中,引导幼儿掂一掂、握一握不同的材料,感受探究材料在重量、大小方面的差异,从而有根据的猜想哪些物体落得快、哪些物体落得慢。

除了感知方式的多样化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简短的语言,对探究材料的特点进行说明。此时的语言描述要具体形象,最好使用描述性的讲解语。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蝴蝶》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翅膀的数量、大小和颜色:“这只蝴蝶有四只翅膀,两只是大的,另外两只是小的,它们的颜色很鲜艳,有红色的、蓝色的和紫色的。”这样,幼儿容易将教师的语言与他们所感知到的探究材料的特点对应起来,加深对探究材料特点的感知。

三、结语

总之,幼儿对探究材料的观察会直接影响其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观察材料的重要性,丰富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明确观察的重点,才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引导幼儿对探究材料进行观察,提升幼儿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事物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科学
科学拔牙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