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李樊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及核心素养这个词汇,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的最终教学效果,也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最终方向。所以,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此为突破口,以提高其教育质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措施,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同时,应开展综合性的历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前言
如今,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成功的课堂已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学习之后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上面,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热爱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是历史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教学功能的基本思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教师立德树人,以言传身教为主
1.立德
立德树人,首先要树立师德。做中国的老师,一定要讲道德。我们所说的道德,就是教师必须遵循伦理规范,确立教师伦理。“师德”是指教师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具有优秀的教师素质。老师首先要具备作为教师的职业精神、献身精神和责任感。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以及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树立道德,在实践中成长,培养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树人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一位知識渊博而又缺乏高尚道德的教师,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道德教师。德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应贯穿于各个学科。历史课程在高中阶段占据了大部分课程,这一比例在未来将继续上升,语言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3.以身作则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表现为日常交往。教育问题是否公平和公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老师要严格遵守规定,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最大,为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研究
1.挖掘学科资源,完善学生人格
历史课的教学离不开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历史教材中的学科资源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事件和人物,是人格教育的资源。利用这些优秀的历史资料,教师不仅能给学生讲解历史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老师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以林则徐为例展开讲解。通过切实措施,林则徐严格禁止了烟的销售,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为此,学生应学习这些英雄的爱国精神,形成热爱、敬仰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感。
2.选择典型的例子,做好榜样宣传
很多中外伟人和历史名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决心。教师要善于总结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件,阐释其伟大精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比如,陈胜,作为一个伟大的农民革命家,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领袖;“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从小就梦想着航天事业,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优秀人物进行道德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加强的一项内容,使学生能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3.创设相关情景,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方式,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四个方阵。创设相关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和机会。例如,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现了这一段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一历史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美军、英军等等,让同学们根据历史进行情景模拟,感受抗战的艰辛历程,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爱国情感。
4.开展课外实践
在中国,教师需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课后全方位的历史实践活动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使学生明白德性的重要性。
老师可开展多种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方法和情感认知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道德教育,了解自己的情感,了解历史、社会、人生,但单凭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这种认识与理解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通过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加深对优秀道德品质的理解,走向更好的自我。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周末去一些有趣的地方参观,让他们了解到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相关调查显示,高中生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会在课堂上对各种问题提出疑问,高中生更多地出现了“沉默学习”现象,这是由于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强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提问精神。再也不喜欢对各种问题提出疑问,很少辩证地思考,这显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不能深入研究问题,不能独立创新地提出问题。所以,辩证思维对学生发展很重要,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误,权威知识未必正确。你们不必完全相信书和老师。要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批评,敢于否定。”
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胜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与分析[J].读与写(教师),2020(9):233.
[2]李定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探索[J].求知导刊,2019(48):74-75.
[3]丘建元.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研究,2020(2):66-67.
[4]梁肖雪.高中历史运用史料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界,2020(25):36-37.
[5]苗秀梅.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