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珍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动力。然而,在这个阶段,仍然有小学数学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改进。在这方面,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彻底创新思想,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概念和要求,探索和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同时,思维能力也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进一步应用于解决问题、阐述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开展游戏活动、由新知引新知、虚实相互结合、渗透数学思想四个层面,讨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希望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玩中学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思维活动和敏捷性,并对知识有很强的接受度。因此,对于缺乏趣味性的数学课程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增加丰富的游戏活动,然后将知识涌入学生的大脑。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飞花令”活动,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背诵99乘法表,然后以个人为单位参与竞争,并设置玩具、小红花等相关奖励。在活动开始时,第一个学生可以随意说出下一组乘法公式。例如,如果1乘以9等于9,则下一个学生列出的乘法公式必须包括9,如9乘以7等于63,接着的同学口诀中又得含有6,并按顺序逐一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不仅是计算,更考验了学生的听力和反应能力,不断加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三人组的形式组成一个“甲乙丙”团队,三人互相出计算题考彼此,获胜者只取一个,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由新知引新知,在联想中自主迁移
新知识学习是不可避免的,但学生面对新知识、不熟悉的知识很容易联想,联想不一定是错的,因为学生最强大的能力是联想,教师只需要掌握学生的联想方向,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联想的过程中进行自主转移。当然,掌握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给学生一定的信心,教师需要利用这些信心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授“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新的知识点来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可能性和概率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学生再次之前对概率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用最简单的抛硬币问题来思考,学生们可能知道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一样的,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而教师可以通过新知识点加入,以及不断反向引诱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进行正向的联想以及让学生去计算一些事情的概率,比如自己晚上吃什么饭的概率。
三、虚实相互结合,激发学生形象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包括概念。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告诉学生概念理论,不仅形式单调乏味,而且很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们无法在脑海中建立一幅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很容易使学生偏离概念理解。随着教育资源和设备的丰富,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使多媒体给概念教学课堂带来不同的活力,使教师能够更生动地解释相关知识。例如,当教授“轴对称”时,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显示一些轴对称图形,以便学生能够观察到这些图形的特点。然后,教师以剪纸的形式剪一个对称轴图形,让学生看看这个图形的特征与多媒体上的图形有什么相似之处。学习轴对称需要学生一定的想象力,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軸对称图形的含义,使学生在概念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中,只有有了正确的学科思想,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拥有数学思想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念教学时,应认真研究教材课本,展示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思想向学生进行渗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教授《周长》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描述让学生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和具体的生活条件,引入空间想象,引入周长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理解周长,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简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不容易。教师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优化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31):46-47.
[2]吴小金.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