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媛媛 王裕 张蓉
近几年,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直肠癌疾病中低位直肠癌占50%~70%[1]。许多肿瘤下缘至齿状线距离>2 cm 的直肠癌,可采用保肛手术治疗,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进行保肛手术的占比达到61%~82%[2]。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固然重要,术后恢复也非常关键。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在生理上保留了直肠的连续性,心理上,避免终身结肠造口带来的不便和心理压力。保肛手术虽然临床应用众多,但是近95%的患者面临着多种肠道症状,多数患者会有大便失禁、排便不全等临床症状的发生,也就是术后经常发生的低位直肠癌前切综合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研究人员报告了药物使用、直肠灌洗、综合康复锻炼以及骨盆康复训练,对患者直肠功能的有益影响[4,5]。因此,本文探究综合康复锻炼改善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肠功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 月~2020年6 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科就诊的60例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59.4 岁,平均年龄(53.8±4.05)岁。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55.9 岁,平均年龄(53.9±4.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病理及盆腔磁共振成像诊断明确为直肠癌患者,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8 cm,外科医生肛门指诊显示,手术有望保留肛门,但需进行临时结肠造口;纳入年龄30~70 岁;患者对本次试验知情。
1.2.2 排除标准 不能坚持康复的患者;疾病严重已经转移的患者;合并其他肿瘤的患者;术前严重痔疮、肛裂、肛瘘、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出血患者;伴有心肺等脏器系统疾病所致的上腹部胀满及疼痛反酸等症状;伴有严重焦虑者;严重器质性疾病;伴有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恶性肿瘤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诊疗,进行手术,由主诊教授确定治疗方案。放化疗后,行直肠癌前切除术、保肛术,需留置临时性回肠造口直至根治手术后1年。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意识等体征,对患者术后的肛周皮肤进行护理,并且教会患者自我护理,防止肛周皮肤破损,指导术后正常排便。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锻炼,鼓励患者提前下床,在手术结束后6 h,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扶床或者走廊栏杆进行运动,注意家属陪同,防止患者跌倒。当患者体力恢复后,可以适当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由专门人员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首先对盆底肌的锻炼的意义进行讲解,让患者明确锻炼盆底肌的意义,可以从心里接受锻炼并且提高临床依从性。其次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选择适合患者的体位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坐位和站立位的要点相同,像忍大便一样收紧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对患者进行宣教后2~4 d 告知患者平卧位,戴手套,食指涂石蜡油后轻轻插入患者肛门内,以手指在肛管内能感到有紧缩感为方法正确,嘱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收紧盆底肌肌肉3~5 s 后放松休息20 s,为1 次锻炼,锻炼10 min/次,3 次/d。术后15 d 可以加大锻炼的力度,收缩盆底肌的时间维持在7~15 s,之后放松休息5 s,锻炼20 min/次,3 次/d。对患者发放盆底肌锻炼的视频,返回家中后继续锻炼,为期6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术后Wexner 评分、恢复情况、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Wexner 评分总分0~20分,0分表示正常,20 为完全性肛门失禁,评分越高患者肛门失禁程度越严重。采用固态肛肠高分辨率测压仪(美国sandhill 公司,型号:insight phns-a)对患者进行肛肠测压,检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统一测量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Wexner 评分比较 试验组术后1、2、3个月Wexner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Wexner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术后Wexner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比较 试验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比较(,ml)
表3 两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比较(,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比较 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直肠静息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比较(,mm Hg)
表4 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比较(,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低位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仅次于胃癌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5 岁的老年人,为了更好地维持患者相对正常的排便功能,临床治疗多采用保肛手术[6]。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后的康复训练。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锻炼,提高机体功能,提高适应能力。并且采取客观的方式对患者肛门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肛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客观的检测技术,可评价肛管的动力,如盆底肌在用力排便时是否有不协调收缩,括约肌基底静息压松弛率,直肠压力上升,即排便推进力是否不足,直肠感觉阈值是否存在异常,直肠顺应性是高还是低,通常用于评估功能性大便失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肛肠动态检测方法之一[7],对试验结果的评价准确客观。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术后患者直肠反射减弱会导致肛门控制和排便功能紊乱,出现便秘、腹泻等排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8]。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虽然能有效缓解排便障碍,但效果不佳,患者的肛门恢复情况并不理想。综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通过锻炼盆底肌的方式提高肛门功能,试验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康复锻炼,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了患者的排便功能。综合康复锻炼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因为人体排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和盆腔自主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9],试验组通过排便反射训练、盆底肌肉训练和肛门收缩训练等锻炼,改善患者术后的肛门排便功能。通过综合康复锻炼,能有效地刺激患者的胃肠反射功能,重组排便规律,从而恢复患者的内外括约肌功能;盆底肌运动能协调患者肛门括约肌与盆底肌的关系,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促进排便[10]。通过这一系列训练有效地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采取综合康复锻炼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