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连科
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主要是由于脊柱骨折并合并脊髓损伤,在受伤后,患者需长期卧床,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高空作业增加,使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2]。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且病情发展反复,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常规开放式手术后续恢复时间较长,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还因为创口较小便于后期患者恢复,提升了治疗效果[3,4]。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4 月~2020年4 月收治的66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参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0~57 岁,平均年龄(43.52±4.51)岁;其中21例原发性脊柱骨折,12例疼痛性脊柱骨折。研究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30~58 岁,平均年龄(44.05±4.78)岁;其中19例原发性脊柱骨折,14例疼痛性脊柱骨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为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经X 线检查椎体楔形出现压缩性,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肿瘤导致椎体骨折、存在脊柱损伤症状、接受过脊柱开放手术、配合度较低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开放式手术,患者需保持俯卧位,将患者胸腹部垫起,对其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后实施麻醉,选择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58)进行麻醉,实施局部麻醉后即可从脊柱骨折处进行切口,将骨折位置充分暴露出来。借助导向器进行定位,修复患者骨折部位,在复位完毕后即可采取钢板固定,放置引流管。研究组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消毒、麻醉等常规操作与参照组一致。采取C 型臂X 射线[上海唐华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 第3300654 号]透视,辅助医师了解患者受伤部位及椎弓根投影处,随后对椎弓根进行单侧穿刺,借助透视设备将穿刺针从椎弓根刺入患者椎体内,保证穿刺针尖侧围超出患者椎体后部0.2~0.3 cm。针芯在拔出前需要插入导针,从而预留出可操作通道。将精细钻钻入,使钻头以正位朝着患者椎体中间钻入。随后取出钻头,将球囊放入患者椎体前中部,对其进行扩张,注入3.2~5.0 ml 骨水泥,并包扎伤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且未出现并发症;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仍存在,且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肢体功能越好。对比两组手术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好。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气胸、血肿、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注:与参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手术前,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注:与参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临床中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较为普遍,大多患者是由于外力冲击或高处摔落造成的。患者在出现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后,会使患者椎体高度降低,造成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等情况,若这时未及时进行治疗,不但会出现顽固性腰背疼痛,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5,6]。相关调查研究表示,采取保守治疗无法彻底治愈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因此需采取手术治疗方式[7]。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常规开放式手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8]。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手术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响展开了分析,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采取传统开放式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能够在直视的情况下复位患者骨折位置,但是在复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9,10]。手术创伤较大从而延缓了患者恢复进程,在这一阶段还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近几年医学技术的提升使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出现,并逐渐取代了传统手术方式。临床治疗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借助椎体球囊扩张作用对椎体内空间进行扩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骨折部位注射骨水泥时所需要的推力[11,12]。在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时候能够提升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部位的康复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体高度、Cobb角、肢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术属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基础,这一方式可以将球囊放入患者椎体内,随后借助球囊的扩张性,在患者椎体内创造出空间,从而注入骨水泥,使骨折部位复位。不仅如此,还可以避免骨水泥出现渗透,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在预后恢复期的痛感。
在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恢复,主要是由于这一微创治疗手段的稳定性较好,可以提升椎体强度,有效恢复受损椎体部位,保证骨水泥量符合需求。避免患者治疗后期出现椎体高度降低的现象,预后良好。此外,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数据显示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使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出现气胸、血肿、切口感染的几率低于常规开放式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够借助穿刺建立治疗通道,使患者胸腹部体积增加,减少了对周围组织及周围血管的损坏,同时微创手术切口较小,进一步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椎体高度、Cobb 角、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