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研究

2022-04-13 05:58
现代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机制能力

■ 王 煦

一、问题的提出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目标。此次“双减”政策的出台,看似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实则是对校内校外的双向治理,特别强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1]。

(一)“双减”背景下建设初职教师培养机制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双减”政策的出台,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让学生“吃得饱”又“吃得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准确把握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的转型,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建设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是时代所需,也是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为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地提供人力基础。

(二)“双减”背景下新建校初职教师培养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初职教师在新建中小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济南市市中区经纶小学为例,学校创建于2017 年,目前共有5 个年级36 个教学班,教师92 人。表1 和表2 分别给出了经纶小学教师年龄和教龄分布表。

表1 经纶小学教师年龄分布表

表2 经纶小学教师教龄分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30 岁以下教师共63 人,占比68.48%;0—3 年教龄的教师共50 人,占比54.35%。一个庞大的初职教师群体构成了新建校师资的巨大塔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他们的课堂从原始起点走向规范、走向高效,教师从适应期走向研究期、成熟期。所以,对初职教师群体的价值引领、政策宣传、专业培养和运行管理都决定着“双减”落地的实效。

初职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践不足、重负担低效率等问题。“双减”政策的推行,对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高质作业设计等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初职教师的能力差距对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双减”背景下,新时代青年教师正恰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青年教师特别是初职教师面对的教育现实问题。

当前,各学校都在积极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着力解决师资力量和教师素质不足的问题,加快初职教师培养。但是也应当看到,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具体,培养模式僵化,培养机制存在片面性,重教学能力培养,轻综合能力建设等问题[3]。特别是新建校,面对“新校”“初职教师”和“新政策”的“三重困境”,要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关键要提高初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初职教师的成长成才。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的内涵

培养机制是指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因此,初职教师培养机制的建设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一)以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为前提

教师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4]首先,它是一个持续学习、反复借鉴进而自我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初职教师通过持续学习以增长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并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螺旋式上升、渐进式提高发展。其次,教师的成长是不断反思总结、更新自我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在自省,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逐步加以改正,逐步掌握教学基本规律。同时,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协作发挥作用的结果,需要学校等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以及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为前提,才能提高初职教师培养的效率。这就要求初职教师的培养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并制定与之协调匹配的培养举措。

(二)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为目标

初职教师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机制建设的必然指向。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以及如何培养是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的源头。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别在“双减”背景下,教学要回归课堂主体,聚焦质量发展的主线。因此,确立初职教师培养机制的目标时,要紧密契合时代任务的需要以及我国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师德高尚、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所有机制的建设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

(三)以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

在教师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需要建立完善的熔铸内外要素的初职教师培养体系。紧密贴合“双减”政策的目标和要求,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当涵盖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师德风尚、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个性化能力培育的方方面面[5]。制定详细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使得初职教师的培养有明确的路径和举措。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配合的方式,及时指出初职教师的差距所在,并促进教师成长。因此,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从教师培养的标准制定、培养路径等方面构建起整套工作体系,为实现初职教师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初职教师培养机制建设路径

(一)初职教师培养标准和执行制度建设

建设完善的初职教师培养机制,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标准、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执行制度。标准是对教师能力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学校对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明确的培养标准,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高质课堂标准等,让初职教师的培养有清晰的目标。

以经纶小学为例,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政策为导向,并根据学校教师以初职教师为主体的现状,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出台了“经纶高质课堂教师教学十要则”,分别为:(1)课堂语言清晰生动、有感染力;(2)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突出实践;(3)教学策略多样互动、注重实效;(4)教学内容充实适切、二度开发;(5)核心问题精准开放、有思辨性;(6)课堂评价点拨到位、激发生成;(7)板书设计重点突出、有示范性;(8)当堂检测充足有效、即时反馈;(9)课后作业统一、教研弹性分层;(10)学业辅导耐心细致、有针对性。“十要则”的出台为初职教师明确了课堂要求,指明了教学方向,规范了课堂行为,让初职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章可循。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初职教师的成长。检验初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经纶小学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促使初职教师从多方位找差距、补短板,加快提升初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科学的初职教师培养标准需要执行制度来推进。经纶小学积极构建“四维教学管理制度”,包含常规管理制度、常态听课制度、长效教研制度、常序“六个一”调研制度,推动初职教师的培养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小学初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一个规范的初职教师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举措,提供明确的培养路径。从初职教师培养看,它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初职教师个人培养的举措;初职教师与团队的合作;初职教师多样化能力的建设举措。初职教师的培养机制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初职教师培养机制

1.初职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培养举措

实践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设计个人专业素养培养的举措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初职教师的培养[6]。玉不琢不成器,课不磨不优质。“磨课”是经纶小学针对初职教师培养的常态化举措,教学能力和高质课堂等都是需要经历千“磨”万炼。说课空讲、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推磨展示、优课复制、走校教研等,都是学校初职教师的磨课日常。执教者经历“集体备课、空讲磨课、试讲炼课、评课完善、全校展示、反思总结”六步磨课法,观课者以“观—诊—议—思”四步与执教者同频共振,通过“强身”最终达到“强课”的目标。

2.基于团队的初职教师培养体制建设

美国学者伯利纳依据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提出了“五阶段理论”,即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新手教师教学激情热烈,但缺乏教学经验,处理问题刻板。由此可见,创设导师团队,构建教师共同体,帮带初职教师发展事半功倍。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帮带形式,助力初职教师的专业培养。

经纶小学精选学科导师,成立了“新雁联盟”初职教师发展团队,定制了新雁问道“四重奏”初职教师成长公约,从备课、听课、录课、反思课四个方面对导师和初职教师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其中,第一序曲为“备课”。初职教师根据学科负责教师制定的备课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备课,导师及时予以指导。第二序曲为“听课”。初职教师听导师的课,学习组织课堂、教学语言等方面的技巧;导师听初职教师的课,给予精准的建议与指导。第三序曲为“录课”。为此,学校创建了“211 模式”,即2 次空讲,1次试讲,1 次录课。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初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空讲和试讲、分析录课成效。第四序曲为“反思课”。初职教师每月结合自己备课、听课、磨课、上课等情况,撰写精品反思,由导师帮助点评与分析。

此外,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经纶小学要求初职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组的讨论,为充满活力的教研组搭建平台,初职教师在多样性的教研活动中相互探讨,掌握了教研方法、高质课堂设计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创设了金字塔式的探索模式,以教研为基,以“加”促“减”,让教研有效;以课堂为魂,精“加”优“减”,让课堂有质。二年级数学教师制定了“T+GPS”教学模式,聚焦问题核心。英语教研组依据学情,制定了“5E”模式,将“五育”巧妙融合其中。体育组形成“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

3.其他多样化培养举措建设

“双减”政策下,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掌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育人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初职培养举措也应当为此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初职教师适应课后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的能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按照需求层次的划分,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追求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能力的需要。初职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培养举措掌握育人特长,为学生搭建优质发展平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及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体会“减”作业而不“减”快乐、“减”负担而不“减”成长的感觉。

经纶小学安排初职教师参与“普惠拓展课程”的开设,如礼行课程、交往课程;安排不同学科初职教师开设“学科融合项目课程”,形成了以项目问题驱动、真实情境还原、实践探究为主、专家定制跟进、学生自主建构为实施策略,促进了初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经纶特色与“五育”融合,构建了“5+Plus”多样化、可选择、主题模块式校本课程体系,初职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升了自身的课程设计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能力的落实举措,促使初职教师更快地适应“双减”政策对教育综合能力的要求,加快成长为具有高水平的教师。

(三)充分体现“双减”要求

初职教师的培养机制要充分体现“双减”政策的要求,落实“双减”政策是对每一个老师的要求。“双减”的课后服务,对初职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经纶小学在建设初职教师培养机制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为初职教师设定了“STE”课后服务模式:目标“S”(Service)服务家庭、学生、社区;原则“T”(Three)“三双”——双优、双课、双师;保障“E”(Evaluation)评价。

为促进初职教师的成长,在课后服务人员安排上实行“双优”“双师”“双课”相结合原则。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工具学科教师,让初职教师以及没有课程研发能力的老师设置“工具学科+非工具学科”。“双师”“双课”,让初职教师在学习中成长,逐步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

四、成效与反思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通过建立并实施小学初职教师的培养机制,新教师在教学专业素养、师德风尚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效显著,多人在全区初职教师考核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为初职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为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教师的培养,如个性化特点、综合素质能力的建设仍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对“双减”政策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有待深化和细化,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并改进和完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自身能力有关,需要进一步协调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为初职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体系。

猜你喜欢
双减机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