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传统民居卓巴房建筑特色与营造方式研究

2022-04-13 02:58孟依柯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榫头火塘榫卯

文/孟依柯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汪传跃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建筑与景观研究所 副所长 副教授

王 媛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教 授

引言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中国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广博深厚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都曾经以自己独特而充满智慧的文明成果,补充、完善甚至改良着中华文明。民族特色建筑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民族建筑进行拆分和研究不仅能帮助找出民族建筑发展源流,更能助力探索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1]。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民俗文化彰显了基诺族的民族文化。基诺族的传统民居建筑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水平、地形风貌,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2]。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基诺族的文化和建筑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如何追源、保持并发扬民族建筑与文化的特色,发挥民族建筑的生命与活力,保持特色性、适宜性和延续性,是当下中国建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

本文围绕基诺族传统民居卓巴房的建筑特色与营造方式开展了详细的研究,试图解决民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时代浪潮奔流相悖的问题,实现顺应自然、保护民族文脉、传统建筑与技术创新结合的建筑研究目标。

1 基诺族卓巴房建筑特色

基诺族建筑形式在地形适应性、民族特征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基诺族的建筑大多为居住建筑,一般按世系和亲缘关系分别用竹、木和茅草建造成大小不等的“干栏式”长房——卓巴房(图1),也称“大房子”,另有少量祭祀用的墓葬小竹屋、仓房等,多选择建造在基诺山的一些地势起伏相对较小的平坝上。卓巴房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矩形平面的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距地面2~3米,宽十余米,长度最多达30~40米,通常采用木框架结构,内部按照功能分为不同的空间[4]。

图1 基诺族卓巴房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1 卓巴房的选址与建造

卓巴房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的地点,便于起居生活、打扫卫生和饲养猪鸡等牲畜。选址需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然后请村寨的老人上山选树并进行初步加工;经过初加工的梁柱材料先在山上进行晾晒干燥,同时请亲朋好友们帮忙割草扎草排。干燥后的房梁、柱子经过刻凿榫卯后,众人帮着抬回寨子,挖好地基,盖房就正式开始了。按照基诺族人的风俗习惯,建房立柱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房子建造完成后,还要举行上新房仪式[5]。

1.2 卓巴房的建筑结构

卓巴房的建筑结构体系采用木框架支撑,连接处使用榫卯工艺,一般不用金属连接。建筑底层架空,上层的楼板和墙壁一般用竹片或木板排列铺成。房屋的屋顶上覆盖茅草编成的草排,草排互相叠压放置,既能隔热又能防雨(图2)。建筑的底层为架空敞开式,用于堆放工具、杂物,或者供家畜栖息。这种架空的干栏式做法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有效隔绝潮气,有极好的气候适应性。房屋两头对开门的左侧都设有木制楼梯,楼梯旁设竹编晾台,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衣物等。建筑的上层比较干燥,采用竹制或木质墙壁,不设窗户,只在火塘上面的屋顶两端留有通风口。内部主要是住人的居室和公用空间,墙体门窗可以按照户数需要划分设置[6]。

图2 基诺族卓巴房立面图与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基诺山冬季和夜间气温偏低,所以基诺族建筑的墙体多用木板围合严密,门窗相对较小,开闭方便,便于保温通风、维持室内的舒适性。基诺族建筑的一些细部,如火塘等反映了其民族特有的习惯或宗教特征,是其重要特点。

1.3 卓巴房的功能分区

登上木梯,穿过大门进屋,即是一个开间约为2米的长方形客房。在客房的对面专门设置有宗教房,房内四周挂有该房内成员猎获到的动物头架、牙齿等,以彰显大房子内集体成员的能力,平时任何人不能进入。穿过客房和宗教房之间的走道,就进入大房子的正厅及家庭公共起居活动空间。厅内中间地面上有木条镶边的约1米宽的长条形面积,即卓巴房内各户的火塘(基诺族人又称锅庄),是家人就餐、待客的地方。火塘上方常用绳子或毛竹悬吊一长方形竹篾片,借助火塘的热量,用来烤干粮食和湿柴。

在卓巴房中,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为一户,拥有一个隔间和一个火塘;每户的火塘即面对着自己小家庭的卧室,所以火塘数目即为大房子内的总户数,另外还会增设专供宗教活动和来往客人使用的火塘[7]。火塘两侧有走道,然后是各家卧室的墙壁和门,走道宽度为2~3米。大房子中,家长由年龄最长的长房成员担任,他的小家庭按习俗就应住右边最后一间,即最尊贵的家长住房,而且位置永久不变。各小户的仓房均盖在大房子周围,一般呈方形,大小不甚严格。卓巴房的平面布置及功能分区可参见图3及图4。

图3 基诺族卓巴房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基诺族卓巴房平面功能分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传统的基诺族卓巴房建筑形式整体功能分区明确,保证了人畜分离;内部空间长幼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空间组成划分灵活。建筑采用天然材料,便于取得和加工,也利于维护。材料和节点做法亦比较具有代表性,反映了手工建造的特点,对传承基诺族建筑艺术和技术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基诺族建筑中,往往仍仿照大房子的空间模式,但规模减小,经常为小家庭单独居住。另外,建筑也采用了一些新材料,如金属门窗、夹层墙板屋顶等,既可以继承并延续传统习惯,又可以增强保温隔热和防雨效果,改善生活条件。

2 基诺族卓巴房营造方式

2.1 结构体系

卓巴房主要采用平面为矩形柱网的木质框架体系,上部柱梁之间以穿斗式做法为主,局部结合“抬梁式”形成屋架支撑(图5)。这种房屋短向一般为2~3个跨度,长向为3~9个开间;底层采用架空方式,上层楼板用木质地板,墙板是木质或竹编墙板,顶部为草排或瓦质屋顶,内部根据居住的家庭或人数情况分隔成数量、大小不同的房间。

图5 基诺族卓巴房木结构体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卓巴房的木结构体系一般选用松木。柱子一般为0.3~0.4米边长的方形横断面;梁的断面为长方形,主梁宽度为0.15~0.25米,高度为0.3~0.4米,其余构件尺寸由于荷载变化而适当减小。为了隔绝泥土潮气,这种框架体系一般采用石柱础,上面立柱。在柱子距地面7~8米高度处凿卯眼,将主梁两端做成榫头,在此处穿进柱子,并连接固定,即类似于汉族建筑中的穿斗式做法。但这又不是完全的穿斗式,在结构的中跨一般采用类似抬梁式的做法,梁上架短柱,其间又采用穿斗式连接,主柱和短柱的柱头之间再用方形构件进行高低连接,形成一榀主构架。

这样的构架依次建造排列,互相之间用次梁连接,次梁设置主梁柱节点的下方,同样用“穿”的方式架设,从而把各榀主构架连接固定起来,形成完整的结构骨架。在水平方向上,有屋顶和楼板。屋架之上,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檩条、椽子以及屋面材料;底层则在柱子距离地面2米左右处架梁,梁上再依次铺设主次龙骨和楼板,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撑围护体系。另外,为加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常在柱梁之间增加斜撑以起到加固作用(图6)。

图6 基诺族卓巴房木结构体系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卓巴房的两端,为形成其独特的孔明帽式屋顶,结构的最端部开间柱子较短,并不再架短柱,而是直接形成屋架并铺设屋面材料。整体木框架体系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用木板或竹编板做成墙壁进行分隔围护,以便于分户使用。

采用木质天然材料,以穿斗式为主的木构架体系,有效地减小了材料断面尺寸,便于取得和加工,也有利于维护;边跨的尺寸一般与卧室大小相同,便于分隔;而中部抬梁式的做法,减少了柱子数量,增加了跨度,形成较大空间,便于布置火塘等家族公共活动空间。因此,这种结构体系非常适合基诺族的卓巴房家族聚居功能。另外,其结构的节点是一种简化了的榫卯结构,构造简单但抗震性好,反映了该民族手工建造的特点,整体结构以实用为主,构件基本无多余装饰,也没有保护性涂层。

在现代基诺族建筑中,仍采用该木框架体系,只是围护构件如屋顶、墙体、门窗等材料有所变化。另外,由于大多采取小家庭居住模式,其结构体系往往更加简化,一般以双跨居多,3~5个开间,四周跳出半跨的方式。梁柱基本仍为穿斗式,由于跨度减小,构件尺寸也较小;但因其底层常布置储藏室等,因而梁的位置较传统做法抬高。由此可以看出,基诺族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在现代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2.2 结构节点

基诺族建筑一般采用村寨居民互助建造的方式,其建筑的各种构件及其连接做法简单易行。基诺族的传统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框架体系,柱梁之间的连接均采用榫卯构造(图7)。

图7 基诺族卓巴房木结构节点实景与解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在基诺族建筑中,柱梁之间以穿斗式为主,其连接一般采用梁做榫头、柱凿榫眼的方式。梁多为双肩榫,榫头宽度为构件宽度的1/3~1/2,长度为柱子宽度的1/2,有时甚至直接根据用料大小做榫头。榫眼一般比榫头稍大,便于榫头穿入。由于这种方式榫头榫眼之间固定不是非常严密,所以基诺族人经常采用楔形木敲入榫眼,起紧固作用[8]。

根据柱梁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榫眼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在只有主次梁与柱连接处,一般采用十字贯通平榫,主梁榫眼在上方,次梁榫眼在下方;也有少数主次梁榫眼高度相同、但榫眼不贯通的做法。当不仅有梁,还有屋架斜撑与柱连接处,则经常采用斜撑与平梁共用一个榫眼,所以这种榫眼较大。在屋架与檩条、短柱交接处,为避免榫眼过于复杂,基诺族人化繁为简,直接在柱端采用十字开口贯通榫。另外,由于基诺族民居的中间为公共火塘区,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因此,结构的中柱是不落地、架在梁上的抬梁式做法。这时,采用开口贯通榫,即在柱子上开榫槽,榫槽宽度根据梁的宽度确定,建造时,将柱子榫槽卡在梁上即可。

除了柱梁,基诺族建筑的墙板、栏杆等构件也采用榫卯连接。最常使用的做法是在龙骨上开榫槽,墙板的端部做双肩或单肩直角榫,然后将榫头插入榫槽即安装完毕;栏杆厚度较小,一般直接插入榫槽。与汉族建筑做法不同的是,这些板材的长侧边一般不做企口,而是直接拼接。

基诺族的建筑加工工具特别是用于精致加工的铁质工具较少,因此其民居的木构架体系的榫卯节点做法比较简单,榫头榫眼均为矩形。种类也比较少,仅仅是基本的穿通、卡接、插槽等做法,缺乏扣锁、销接等复杂形式,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榫卯系列。构件之间连接欠缺精确,属于铰接滑移连接,但是,正是这种简单的节点适应了基诺族民居手工建造的需要,虽然简单但承载和抗震性均比较好,这也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年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基诺族建筑的结构节点也有所进步,在一些重点受力部位增加了“[”字形的铁件,两端钉木构件中,用于增强构件连接的牢固性。

在现代基诺族建筑建造中,仍延续采用这种简单的榫卯连接方式,只是加工精度大大提高;又增加采用了现代的各种钉固、胶粘方式,使构件连接更加精确,固定方式操作更加简便,但要注意不要失去传统建筑的风格。因此,基诺族卓巴房的木结构局部传统节点做法在现代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和传承价值。

结语

本文对基诺族传统民居卓巴房的建筑特色与营造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外形上看,基诺族的卓巴房与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类似,但屋顶一般坡度更大且设置披檐,二层围护体系相对更为封闭。从功能上,大房子的底层敞开架空作为仓储或饲养家畜使用,二层则可以容纳家族的起居、睡眠、交往、祭祀等日常活动,其中空间以各家的火塘为中心,两边设置卧室等;入口处有客房和宗教房,功能内外分区清楚,既可以满足家族生活需要,又兼顾了小家庭的相对独立性。在结构体系上,基诺族建筑一般采用简单木构架,以穿斗式为主,受加工水平的限制,其构件之间的榫卯节点比较简单实用。

基诺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其鲜明的民族文化,映射出少数民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智慧。本文也总结了卓巴房与当下基诺族现代建筑的区别与传承,以期该些民族特色文化与智慧的建造技巧得以传承和发扬,展现时代活力。

猜你喜欢
榫头火塘榫卯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带榫头装配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精细化模拟与优化
浅谈齿距差异对榫齿载荷分配的影响
V2500-A5发动机LPC2.0和LPC2.3级转子叶片轴向位移探讨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