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元素在坚定乡村建筑文化自信中的应用研究
——以莆田市后黄村村庄聚落建筑文化调查研究为例

2022-04-13 02:58陈良金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莆田民居乡愁

文/陈良金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院 长 硕士研究生

高子坤 丽水学院工学院 教 授 博 士(通讯作者)

李云雷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 副院长 硕 士

引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速推进的同时,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落正迅速消亡,据清控人居遗产院院长张杰教授统计,1995年时,全国有内涵的村落有5万个,而到2014年年末,这个数字仅有2555个[1]。因此,如何保护具有内涵的传统村庄,传承好聚落建筑文化,留住乡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乡愁是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需要依托物质载体。乡愁的元素很丰富,有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或民俗文化等。留住乡愁就要保护好乡愁元素,不破坏村落的自然景观,不破坏村落的整体格局、民居风格、建筑遗产,不破坏乡土文脉。将留住“乡愁”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尺,是展现建筑文化自信的关键。但当我们走进乡村,发现许多乡村早已没有乡土的气息,乡愁已遥不可及。时代发展对传统聚落的冲击在所难免,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盲目扩容改建、忽视乡村特色建设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后黄村为例,深入分析“乡愁”元素在坚定乡村建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分析后黄村的建筑文化,是本土的耕读文化、妈祖文化,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外来的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对乡村如何“留住乡愁”提出对策与建议。

1 问题的引出与相关概念

21世纪东南沿海的乡村成为小城市的拙劣翻版,乡土的气息已云消雾散,儿时的记忆消失融化了,我们成为自己家乡的异乡人,乡愁离我们渐行渐远。乡村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乡村特色、磨灭乡愁为代价。乡愁没了,乡村建筑文化能自信吗?为此,我们先来研究何为乡愁,乡愁的元素有哪些?乡愁在乡村建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有哪些?

1.1 什么是乡愁

乡愁原是文学概念,也是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余光中的《乡愁》,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12月,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乡愁,刘沛林博士从情感上来理解“乡愁”,认为: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与怀念,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贵,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支撑,也可以是从自身非居住地和非经历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2]。杨航征教授从哲学上来理解乡愁,认为:从海德格尔居住伦理思想上看,乡愁即为归复和护佑。归复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的共同圣境,就是爱护自己,让心灵出离困境,让肉身获得救赎的存在之家园和诗意的栖居[3]。张帅博士从美学体验来理解乡愁,认为:乡愁应是涌入城市的乡民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依恋和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失重感相互交织融涵而形成的一种困顿体验[4]。乡愁可以从多层面来理解,乡愁需要物质载体,包含多种元素,既有情感、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美学层面上的,但离不开昔日村民——这个主体的主观感受,也离不开产生乡愁的客观情境。本文不探讨乡民主体感受弱化可能导致乡愁渐行渐远的情况,因为那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主要探讨由客观情境变化带来的远离乡愁的问题。

1.2 乡愁的元素

乡愁的元素十分丰富,可能是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三个层面中的一个层面,也可能是两个层面的复合,也可能是三个层面的交融。Assmann①指出,“文化记忆构建了一种‘空间’,将日常行事和习惯风俗(摹仿性记忆)、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各种物的记忆和人与人的交往记忆,无缝对接在这个空间之中。”[5]乡愁引起的元素有:(1)自然景观。像《童年》歌词所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下”,再比如村口榕树、屋旁池塘、植物植被乃至山水风貌。(2)建筑实体。比如建筑符号、地方建材、特色民居、村庄肌理、祠堂庙宇、公共建筑等。(3)场所活动中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比如传统工艺、传统礼仪、诸如像莆田元宵节的游灯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范畴,本文研究的乡愁元素主要锁定在由建筑实体所引起的乡愁(图1)。

图1 乡愁元素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3 留住乡愁是坚定乡村建筑文化自信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毫无疑问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文化应当且必须展现文化自信。建筑文化如何展现文化自信,路璐博士认为:留住乡愁是为了当下,不是为了让历史的遗迹继续留在少数人的神龛中……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6]。留住乡愁找回走失的家园,回到自身本原的家,实现诗意地栖居,这是繁荣乡村建筑文化最直接的办法。乡村不必追求高大上,也不要照抄城里使其沦陷为“城中村”,其实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乡村只要留住乡愁,那么就可能成为心儿向往的地方,也可能成为城里的市民回迁的地方。留住乡愁就是坚定建筑文化自信的源泉。

2 新农村建设中乡愁难以留住的原因

肆意侵占农村土地以扩大城区面积的城镇化之路,把农民变成市民,把城里的物质形态和生活方式生搬硬造到农村,让农民住上类似城里的高楼,实际上加速了村落文化和村落生活方式的衰败。部分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出于政绩和管理方便考虑,往往急于改变乡村面貌,推行统一图集,一套图管一个县,或者宁可采用大拆大建摧毁式建设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愿对原有的建筑采用修修补补、细工慢活却能留住乡愁的建设方式,既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特色也割裂了建筑文脉,使得乡愁无处安放。承担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师几乎都是城里的设计师,对农村不熟悉,加上新农村建设项目往往不大、设计费不高,他们往往不愿深入农村调研,了解乡土文化,弄出的设计作品以改图套图为主,不接地气,难以理解村庄的乡愁,使得乡愁无处安放。乡民往往从生活便利出发,随意更改原有的建筑符号,为追求新鲜乱刷白墙,为多占几平方米土地乱砍树木、乱填池塘,或者为改造原有的建筑,使新拉的电线如同蜘蛛网,破坏了原有的风貌,使得乡愁无处安放。值得庆幸的是,后黄村是一个传承好村庄聚落建筑文化、留住乡愁的村庄。

3 留住乡愁的后黄村建筑文化

3.1 后黄村简介

莆田市后黄村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以东2公里处,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254户,人口1010人②。这里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省级生态休闲乡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幸福家园”,该村乡愁元素丰富完整,村内有自然景观如:榕树、知秋湖、滨水休闲带;村内有建筑实体如:莆阳民俗文化馆、莆阳民俗体验馆、码头及黄氏宗祠、两百年“四目井”、600年桃源社、烘培休闲广场、相思园、乡愁广场、莆阳客栈、百年碉楼、多处百年以上的莆田民居,也有深受南洋建筑影响的侨乡民居。该村落空间布局合理、建筑保存完整、外墙红砖装饰,传统民居与村庄聚落极具特色,是莆田地域建筑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2 后黄村在建筑实体上的乡愁元素

置身后黄村,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1)自然景观引起乡愁,村内几棵风水树、几个屋旁的池塘、穿梭全村的小溪,这些很有乡土气息,可以引起乡民的乡愁记忆;(2)民俗文化引起乡愁,元宵节的游灯游神民俗活动、采摘节活动等,这些农村村民的农事活动、村民与村民交流交往的方式,也引起乡民的乡愁记忆;(3)建筑实体引起乡愁;比如大弧度曲线的燕尾脊的屋顶符号,采用莆田地区的红砖作为墙体饰面,到处“三间张”“五间张”“七间张”平面布局的民居,传统体裁的木雕、石雕的装饰,地位最高的祠堂庙宇位于村落中心,村民民居讲究后有靠山、前有明堂的空间布局等。这些具有莆田特色的地域建筑在这儿保存完整,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挖深由建筑实体所引起的乡愁。

3.2.1 建筑空间布局

(1)后黄村民居的内部平面布局同莆田其他地区一样:大部分民居是中规中矩,严格中轴对称,大多采用“三间张”“五间张”“七间张”布局,即面阔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若是面积大的往往采用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厅与各种用房,形成主厝,护厝以线性空间包围主厝,从而又围合出天井,其特点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适应莆仙人聚族而居、共祀祖灵、共享厅堂的居住要求。家族大事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在厅堂举行,如男子结婚、挂“表德”、拜堂、婚宴、新媳妇出厅、拜见长辈或是老人病危、病逝、停放灵柩、亡灵立旌、置祖先牌等。(2)后黄村民居的外部平面布局:建筑前往往带有宽阔的前埕,作为明堂,早期前埕为红砖铺设,面埕围上均留有出入口。

3.2.2 建筑外观造型

(1)底部用青石作为勒脚,墙体采用红砖装饰,屋顶部分采用木结构,屋面采用莆田瓦片,建材就地取材,总体上给人沉稳而不单一、色彩丰富而不艳丽的观感。(2)莆田是多雨的地方,屋顶多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以保护其下的墙体免受雨淋。屋顶通常都分成几段,作高低错落处理,屋面顶部高耸两端翘起,大弧度曲线的燕尾脊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具有生气和活力。有别于闽南地区的硬山顶,这种造型让曲线的坡面与起翘的屋脊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原本较为生硬古板的屋型显得飘逸、洒脱而富有韵律,成为莆仙民居建筑的标志性特点。

3.2.3 建筑装饰

(1)莆仙一带,传统雕刻工艺发达,后黄村内建筑许多的梁、柱、橼等部位往往刻着精美的复杂木雕,木雕内容多为吉祥物或传统体裁,或狮子(可镇邪)、或花卉(牡丹、荷花)、或蝙蝠(谐音福)、琴棋书画(文化根基)等,象征“纳福、迎祥”“福、禄、寿”“孝、悌”等传统祝福祈福之意。(2)此外,砖雕、石雕也处处可见,各种造型也栩栩如生,内容和木雕内容大同小异。(3)外墙壁上把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与警句绘制成图,既体现了后黄人祈求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也反映后黄人将社会伦理教化细化成每一个建筑细部装饰构造于建筑之中的做法。这些装饰艺术体现出该聚落较高的建筑水平,也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4 村落规划

后黄村离城区不远,但并没有照抄城区的建筑样式,规划尽可能结合地貌特征,村内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穿过全村,大部分的民居集中布置,并尽可能面朝小溪、背靠后山。后黄村传统建筑种类多样,全村以寺庙、祠堂为中心,建起家训馆、民俗馆、戏台等文化建筑。

3.3 留住乡愁的后黄村的建筑文化分析

后黄村能留住浓浓的“乡愁”,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其原因不单是由视觉引起的乡愁记忆,通过看得见的建筑实体作为乡愁载体;更有凝聚在建筑实体背后的建筑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后黄村的建筑文化深受莆田地域本土的耕读文化、妈祖文化,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外来的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且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以保存与传承。

3.3.1 耕读文化的影响

莆田是地少人多的地方,历史上以科举文化而闻名,是中国进士第一乡,两宋、元与明时期,三朝二十二个状元;唐宋元明清,五代二千七进士。地瘦人读书、家贫子读书,是这里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后黄村民居建筑中,耕读传家是一个主题。一般家训馆以理财、理政、耕读、耕作四大体裁作为家训内容,但在后黄村家训馆中,以耕读内容最为丰富,维系耕读传家的家训。在民居中,安排建设家训馆,将莆田27大姓氏名家的家训全部展列,告诉子孙后代要耕读传家。同时民居中的对联内容,大部分也是规劝弟子要刻苦攻读,学业报国。这儿尽管经济较好,但居民为人低调,房子也盖得大气有文化内涵却不排场。

3.3.2 妈祖文化的影响

莆田市是妈祖的故乡,而是其羽化升天的地方,是妈祖祖庙建设地,民间信仰发达,几乎每一村都有妈祖宫庙,而且每个妈祖宫庙也是多神融合,既侍奉有妈祖,也有佛家的观世音、道家的太上老君、三一教林龙江等。莆田后黄村内设桃源社一个,位于全村中心位置,供奉妈祖等多神,其对面设戏台一个,构成宗教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在莆田一带许多村庄的地理中心往往就是妈祖宫庙,可见妈祖宫庙对村庄聚落形成、空间布局有很大影响(图2)。

图2 后黄村桃园社——全村的宗教信仰中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3 地域文化的影响

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美好,自古以来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莆田土壤富含三氧化二铁这一化学成分,使得窑烧后制造出来的砖块呈红色,俗称“胭脂红”,其鲜艳明快、艳而不俗。加上莆田地区深受闽南地区的民居影响,一直传承用红砖修筑民居,构建了一道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美景(图3)。

图3 后黄村民居集中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4 儒家文化的影响

“建筑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而哲学是文化之精华部分。”[7]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渗透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8]。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黄村建筑的布局与风格。后黄村设有宗祠,位于全村地理中心,成为全村议事最重要的场所,便是儒家的“崇中”思想以及体现“礼乐”秩序的村落空间结构的有力佐证。

3.3.5 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莆田民居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周易的影响,特别是建筑风水对建筑布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风水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唐宋时期在东南地区得到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全盛[9]。福建省莆田地区风水术极其发达,封建社会期间几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略懂风水术,而且风水师能融会贯通形势派、理气派学说。“风水术的核心,在于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和建造,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10]后黄村的民居尽可能沿着村内小河进行布局,房子尽量朝南,严格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进行布局,按照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即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类,据此决定建筑基址及位向。

3.3.6 外来文化的影响

莆田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印度尼西亚是其重要的侨居地。后黄村建筑兼具闽东福州与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在与南洋建筑文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局部的洋化现象,形成了中外兼容并蓄的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审美特征。后黄村的建筑基本上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也体现出莆田地域建筑的特征。但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华侨住宅非主体部分出现了洋化倾向:比如楼面做法、采用拱券回廊,以及阳台上西式花瓶栏杆饰面等。

3.4 后黄村能留住乡愁的启示

后黄村临近城区,却没有迫使农民搬进高楼大厦,没有拆除旧的建筑,也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而是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进。比如增设卫生间、厨房改造安装现代厨具、增设村名路牌等标识,使其成为有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既保住了原有的农村风貌、实现诗意的栖居,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认真总结并推广后黄村的经验,对当下的乡村振兴有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4 留住乡愁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许多乡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难以留住乡愁,是因为城镇化建设加速了乡愁的客观载体的消失,造成乡愁远离,加速了村落的衰败。但要解决这个问题,确保乡村要留住乡愁,却不能从填充客观载体先入手,而必须先从主体因素入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政府、乡民到规划师都有责任去留住乡愁,守住乡村特色,才能重现乡村建筑文化自信。

4.1 政府是主导

留住乡愁不是个体的事项,而是群体的事项。个体诉求不同、利益难以一致,为维系群体利益、达到一致,必须依靠政府也只有政府才能进行宏观调控和强制推行。留住乡愁,政府是主导。政府领导必须充分认识留住乡愁的重要性,防止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建设的观念和做法,自觉推行有利于留住乡愁的政策与建设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留住乡愁方面的立法。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发挥专家作用。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力度,对可能影响留住乡愁的乡村项目或农村个人建房不予审批。

4.2 乡民是主体

乡民盖新房时,不能贪大求洋,做到不乱砍树木不乱填池塘。改建房子时候,不能过于标新、独树一帜,为追求新鲜乱刷白墙,为改善原有老建筑的功能,像后黄村那样增设卫生间、厨房改造安装现代厨具等。村自治组织,应当将留住乡愁列入村内自治条约内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乡民因留住乡愁而获利。

4.3 规划师是主力军

留住乡愁应当成为编制乡村规划的自觉追求和主要目标。不经调研、不实地考察的规划设计不予通过规划论证,不予拨付规划设计费。开展以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乡村规划设计比赛,按地域建立本土规划师名录库。鼓励乡村规划师参与地方政府决策。适当调高乡村规划费,适当减少规划图纸的数量。乡村规划师应当深入开展留住乡愁研究,不断提升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4.4 保护好自然景观

新农村景观建设不应搞大手笔运作,而是坚持保护为主,适当修缮的原则,尤其注重村口榕树、屋旁池塘、植物植被乃至山水风貌的保护,留住记忆元素。

4.5 传承好建筑文化

不怕文化冲击,就怕在文化冲击中迷失自我,后黄村建筑文化受南洋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被南洋建筑文化同化,而是融合吸收南洋文化有益的部分补充传统的、本土的建筑文化。树木砍了还可以再栽,但是建筑文脉断了,就难以恢复。设计师应当充分尊重本土文化,运用好传统的、本土的建筑符号,尽可能使用本土建材,新盖的建筑应是旧建筑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植入另类异物。

4.6 重现好习俗文化

保留好习俗文化活动空间。社会学应当广泛深入研究传统工艺、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以及游妈祖活动、元宵节游灯民俗活动、莆仙戏戏种等文化元素,并保存激活。

结语

留住乡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只有留住乡愁,才能展现乡村建筑文化自信。留住乡愁就要努力做到:(1)政府、乡民、规划师齐心协力,各负其责,其中政府是主导、乡民是主体、规划师是主力军。(2)保护是留住乡愁的前提,注重保护,不能过度开发,防止城镇化强势推进碾压;不能简单翻版城区的建设,防止同质化的新农村建设。(3)传承好建筑文化是留住乡愁的主题,蕴藏在建筑实体背后的建筑文化是真正的文化瑰宝,应当传承、传播好,不能人为割裂建筑文脉。

注释:

①Assmann:中文译名扬·阿斯曼,德国哲学家、古埃及学家、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

②数据来源:https://baike.so.com/doc/3328232-3505249.html.

猜你喜欢
莆田民居乡愁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九月的乡愁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莆田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