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边的乡愁

2017-02-06 00:10黄平安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干柴生火钩子

黄平安

乡村火塘,不知兴起于何时,估计人类有了固定的房子、有了生火取暖的习俗后,便有了火塘。

乡村火塘,一般建在堂屋里。先在避风的角落里挖上一个正方形的坑,深不盈尺,宽不足米,然后在坑的四周嵌上方正的石条,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就基本成形了。火塘上方,装有一个铁钩或木钩,这个钩看似简单,但它却暗藏机关,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钩的上下,在钩子上可以挂壶烧水,也可以吊锅做饭。需要猛火时,将钩下移,让壶或锅底更接近火苗;需要小火时,则将其上移,壶或锅则与火拉开了适当的距离,这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控温设施,是老祖宗的聪明智慧。钩子上方,往往会挂上一只竹筛或是竹笆,用来烘制豆腐干等食品。靠火塘的一方墙上,整齐地悬挂着一排排腊肉,成了农家最美的风景。那些承载着漫长历史和兴衰的火塘老屋,已被烟火熏烤得黑如油漆,见不到一点土墙的本色,但因为有了火塘,有了那永不熄灭的人间烟火,屋子里就有了相聚,有了欢乐和温暖。

在乡间,人们对火满怀敬畏和虔诚。那时,我家刚修建了三间新瓦房,父亲便找来了四块方正的石条,嵌好了火塘。火塘建在堂屋左侧的中间,一方靠墙,其他三方可围坐取暖。搬进新家的那天,母亲事先生了一盆红彤彤的炭火,从居住了十年的茅屋小心翼翼地提到新房子里,引燃了火塘里早已架好的干柴,片刻,火塘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在场的亲友们被炉火照得红光满面,笑逐颜开。随着炉火的燃起,一个新家从此诞生了!

在乡村,火塘是最有凝聚力的物事。每年到了生火取暖的时候,只要炉火燃起,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取暖,一边做着各自的事儿。山里寒冷,秋末便燃起了火塘。如果来了客人,主人会将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然后,把火塘上方的挂钩放至最低,让红色的火苗疯狂地舔着壶底,加速着壶水的沸腾。沏完茶,火塘上的水壶换成了炖肉的耳锅或吊罐,不大一会儿,罐里的水开始欢腾,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屋里屋外氤氲着腊肉的醇香。一边烤着火,一边闲聊着,罐里的腊肉也不知不觉炖好了。饭桌就搭在火塘边,家酿的米酒早已在火塘边温好,一边取暖,一边品酒,一边神侃,这种待客之道,成了多少乡村人的美好的回忆。

乡村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灯”,大年三十晚上的大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用早就备好的干柴或是老树根,烧起熊熊大火,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守岁。为了赶走孩子们的“瞌睡虫”,长辈们发完压岁钱后,便讲起了孙猴子降妖除魔之类的神话。女人们在火塘边滚汤圆、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夜,火塘以最热烈的温度和最温暖的色彩,与全家人倾情联欢,共度良宵。

火塘虽土,但它接地气,聚人气,暖人心,成了一段抹不去的乡愁。

责任编辑:子 非

猜你喜欢
干柴生火钩子
一捆干柴(外一首)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为什么树用年轮判断年龄
母亲这把“干柴”
谁和谁好
生火取暖要开窗
幸福的一家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水能生火
精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