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具有较为生动的细节和场面描写,文章应当从学生的角色出发,通过创设情境或角色体验来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因此,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例,探究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4-061-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分析——以《鸿门宴》为例[J].课外语文,2022,21(04):61-6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激烈斗争中的人物语言和人物行动的写作手法以及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中的词类活用和成分省略等语言运用,掌握文章中的文言文语言规律以及古今异义词;能够充分把握项羽和刘邦等人物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了解这场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探究鸿门宴在整个楚汉战争中的历史意义。
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本次教学重点:分析主要人物项羽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在描写紧张场面时如何突出人物性格。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等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意义,尝试自主翻译文言文句式。教师可以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导入:这首诗名叫《大汉歌》,是在楚汉之争后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之后平定叛乱回归长安途中所作。这首诗中明确流露出了刘邦“既得天下,荣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担忧之情。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各路英雄在各地纷纷起义但最终只有刘邦一统天下。那为什么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终赢得天下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来寻找答案吧。
(一)走进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下阳人。司马迁在年少时跟随父亲在长安研习经史,在20岁时足迹就已经遍布全国。他考察各地的风俗习惯,探访古迹。在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史记》。后来因为替李陵辩解求情而受宫刑。《史记》记录了皇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在这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基本站在了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这本传记不仅是一本相对来说较为完备的古代史书,也是我国古代史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史记》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史上的重大成就。
(二)了解时代背景
司马迁以精彩的笔墨和极大的热情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细致地刻画了项羽失败英雄的人物形象。“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的第三年。这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王朝之后所展开的一场较为惊心动魄的为争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斗争。这场斗争发生在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率领军队和秦军交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败了秦军主力,而刘邦顺利进入咸阳之后王子婴投降,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后派兵驻守想要做关中之王,而项羽击败敌军后驻扎在鸿门准备攻打刘邦时。在这样的局势下展开了“鸿门宴”这一故事。
(三)整理课内字词
鲰,卮,彘,卻,戟,欲王关中,道芷阳间行,刀俎,樊哙……带领学生朗读本文重点字词便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朗诵和理解。然后为学生播放朗读范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后续情感的代入和对故事发展的探究。
二、梳理结构,整体把握
(一)梳理框架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或者分小组朗诵课文,教师板书以下故事发展情节,系统地为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脉络。序幕:曹无伤告密;故事开端:范增献计;故事发展:夜访项伯,约婚,刘邦赴鸿门宴谢罪;故事发展高潮:范增舉玦,项庄舞剑,项伯护刘邦,樊哙闯入帐篷;故事发展结局:张良留谢,刘邦逃脱;故事发展尾声:刘邦诛杀曹无伤。教师提出问题:“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形势关系是怎样进行转换的?”鸿门宴前:双方并未正面交锋,项羽为主动,刘邦为被动。曹无伤告密是故事发展的导火线。而项伯夜访刘邦是故事发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项羽要见刘邦的决定是一时之气,而刘邦赴鸿门宴见项羽的举动却是深思熟虑。宴会进行时:三起三落,刘邦变被动为主动。第一次“起”在范增“数目”“举玦”示意,第二次故事起伏是在项庄进入帐篷舞剑,意在沛公。第三次故事起伏,在樊哙闯入帐篷,项羽却按剑而跽。整个宴会的发展过程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樊哙所说的话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只念而生”。这一举动也帮助了刘邦假借原因逃离宴席化解危险。宴会过后:项羽丧失主动地位。两毁两受,刘邦假借其他原因逃离宴席脱身回到军营中彻底扭转了之前被动的局面,而项羽接受璧一方面展现了项羽这一人物的悲剧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后续情节的缓和。接着,从鸿门宴这场宴会中,归纳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项羽刚愎自用,范增献策项羽先是采纳然后食言,宴会上范增数次“举玦”示意但项羽并没有应答;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在受到曹无伤告密之后立刻就决定进攻刘邦,而在项伯游说之后却又立刻放弃进攻;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受到刘邦言语上的吹捧之后立刻放弃进攻,对待樊哙也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这些性格特点都造就了项羽失去主动地位,丧失诛杀刘邦的先机,最终导致乌江自刎的狼狈局面。相较于项羽来说,刘邦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他不像项羽一样直来直去,刘邦既胆怯却又很勇敢,他在知道项羽发怒之后产生怯意但却能够勇敢地去参加宴会。他既机智又狡诈,先是拉拢项伯,责备自己这是他智慧的一面,然后辱骂鲰生,责备告密者是他狡诈的一面。他能屈能伸,破秦之后道歉,能够做到居下座无怨言。他既能够知人善任又能够听取忠言,能够任用张良并听从建议。
(二)深入探究人物
教师抛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项羽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一问题,教师适当地给予正确的点拨,让学生明确作者全篇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通過项羽是否发动进攻以及刘邦能否在宴会中安然逃脱这样一个矛盾中展开故事发展的情节描写。作者另一惯用的手法是通过对比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刻画刘邦的知人善任、能言善辩以及狡诈多端和当机立断的性格特征来突出项羽刚愎自用、胸无城府和缺乏政治远见的人物性格。鸿门宴的整场过程描写表面上是在刻画刘邦和项羽性格上的不同,实际上是在刻画楚汉之争的缩影。接着,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中分析项羽人物形象。太史公:“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蠡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刻画项羽时把他当作一个悲剧英雄来描写,司马迁承认项羽的英雄气魄和英雄行为,但是,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和缺乏远见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的悲剧。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当能屈能伸,从“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句能够看出杜牧对项羽回到江东是否能够卷土重来是抱有一定期待的。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诗中则可以看出他认为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因此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从“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这几句中都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写诗的用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应当受人所敬仰,她的整首诗中都保持着对项羽这个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的沽名钓誉,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的本意在于号召全中国的共产党人利用解放战争后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通过不同的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来全面把握项羽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特征,加深学生对鸿门宴这篇文章的理解。最后,教师设疑:“在鸿门宴这样一场紧张激烈的斗争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呢?又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项羽的优柔寡断和刚愎自用呢?”本篇文章中最主要的描写是传神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文章中直接描写项羽的语言和动作的内容并不多,但却能够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项羽的性格特征,充分运用了类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在项羽接到曹无伤告密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之后决心击破沛公军更是将他的武夫直率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当他听到项伯的劝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又立即改变主意答应宴请刘邦。这充分地刻画了他毫无政治远见的人物性格特征。再后来樊哙闯入帐篷却对他礼遇有加,这充分地体现了项羽沽名钓誉的人物形象。在这样虚伪的“仁义”的掩盖下,其实是项羽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也正是这样的软弱性格最终造就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
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一)艺术表现手法总结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项王、项羽东向座,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对座位方向的细致描写充分地刻画出了项羽自高自大和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常言道骄兵必败,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几句奉承之言就能够使项羽洋洋得意,最终错失了杀刘邦的先机。最后就是文章中特色鲜明的对比描写。通过对比项羽在是否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刻画出了项羽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项羽和刘邦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项羽刚愎自用和自命不凡的人物性格特点。最后对比范增的老谋深算更加体现出了项羽的胸无城府和不善权谋。司马迁运用多种语言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鸿门宴上剧情的波澜起伏,塑造了西楚霸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重点字词和语句总结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 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三)安排作业总结
1.思考如果刘邦没有去参加鸿门宴,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听取范增的示意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流利地朗诵文章。3.尝试通过文章中对樊哙的描写归纳他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去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本节课教学不足在于没有采用更为新奇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和主动性的发挥。其他类似文章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更加注重搭建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桥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一篇文章。对这样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学生深度把握文章内容,不仅能够巩固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还能够领悟作者所运用的对比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语言描写手法。
参考文献
[1]曾长缨.《鸿门宴》教学案例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2]胡宗源,樊旭辉.《鸿门宴》微型教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1).
作者简介:李强,1986年生,安徽界首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