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礼
摘 要: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经济类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影响了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改革的路子,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分析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
《货币银行学》是基于货币流通的角度研究金融系统各方面的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该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有关金融范畴的理论论证。二是对金融的微观分析。三是对金融的宏观分析。随着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领域自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其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没有区分高职与本科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中,高职和本科的教学内容雷同,相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忽视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能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教学,导致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使理论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更无从谈起提高高职学生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货币银行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大部分内容属于理论讲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有人将这种教学方式概括为:“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造成学生“讲理论头头是道,做实务一筹莫展”的怪现象。
(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目前,高职《货币银行学》是选修考查课,考核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专业必修课考试的模式,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难度较小,在书上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许多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学习,只要把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一方面无法考核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十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规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魏燕;刘康华,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