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程式”走向“结构化”
——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方式

2022-04-11 13:48王文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构化正方形面积

○王文英

一、课堂“忘词”现象的思考

很多青年教师告诉我,上公开课或者参加评优课的时候最担心“忘词”。是什么原因造成“忘词”?笔者作了一次访谈,发现备课方式不当是主要原因。备课时,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

第一,内容多,目标少。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创设什么情境”“设计哪些练习”,对“如何确定目标”“如何分解目标”缺少必要的思考。

第二,流程多,过程少。教师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走流程”,即按照导入环节、新授环节、练习环节的顺序完成设计;而对于每个环节具体通过怎样的方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遇到问题如何应对想得少。

第三,演绎多,归纳少。教师备课时主要思考如何丰富教材内容、如何生动地演绎,但缺少的是对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这“三多三少”的备课方式为何成为“忘词”的主要原因?

1.整体性缺失。

流程式的备课是对教学内容作线性单向的设计,教师关注的是前后衔接和推进的顺序。关注流程无可厚非,但流程仅仅是备课中的一个环节,流程的设计需要围绕目标,在目标统领下,根据教材、学生、教法等诸因素来确定,这才是备课的合理之举。尽管在备课时,每个教师做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但事实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并未通过反复斟酌,往往是照搬一些参考资料。对目标缺乏关注,就容易造成整体性缺失,一旦中间某一环节“脱节”,就会导致教学“中断”,“忘词”现象也就难免发生。

2.动态性缺乏。

课堂是一个交往与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备课时需要突出动态性的特征。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间和机会。过多的内容一则不容易记,二则条理性不强。一旦发生记忆有误或是混淆,则教学难以正常进行下去。备课并非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想化设计,无须将上课所说的每句话一一记录下来,但需要对教学过程作动态性的预估,留有一定的余地。

3.聚焦度不够。

课堂需要演绎,教师应对“压缩”的教材文本进行“解压缩”,使静止的文本动态展示,丰富以血肉,同时也需要归纳,即聚焦每个过程展开的目的。很多教师将过程展开,却忘了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聚焦某一目标的实现。访谈中发现,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缺乏思考。因此,当课堂上学生的现场反应没有按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就会发懵,或是“脚踩西瓜皮”。这意味着备课时,教师需要在目标确定之后,再围绕目标拟定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

二、理想的备课方式和主要特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教学技能。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备课任务?

教师需要对备课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郑杰斌在《教师备课新动向》中指出:“备课是一个系统化设计教学系统从而促进学习的过程;备课是基于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将其转换成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组织、计划、设计、创新的过程。”

我们提出了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方式,其特点如下:

1.目标统领。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备课时,教师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确定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四个方面达成的要求,然后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如教学《认识面积》,在对教材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我们站在有利于学生认识测量的特性、自主建构测量相关知识体系、实现从一维长度测量到二维面积测量突破的角度,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建构面积的概念,能区分周长与面积。

第二,经历测量面积的过程,理解面积可以用小正方形测量,为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在轻松、积极的学习探究氛围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与追求。

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学难点为“认识并初步理解用小正方形测量面积”。

2.结构推进。

一节课需要教学的知识点不能一股脑儿“塞给”学生,是需要有层次有组织地通过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完成。这些环节之间既有密切联系,还有逻辑关系,呈现出网状的结构方式。

仍以《认识面积》为例,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面积含义的认识。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以及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二环节,面积的测量。这个环节也分为两个层次:基于一维的测量经验引发联想,产生二维测量工具的需要;选定正方形作为面积的测量工具。

第三环节,分层联系,巩固面积概念和面积的测量。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需求,即统一正方形大小。

四个环节的设计紧扣目标:第一环节针对面积含义而设计;第二环节是关于面积测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是对面积意义和面积测量的巩固和拓展。

3.问题提炼。

围绕目标分层设计并厘清环节与环节的关系之后,还需针对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提炼合适的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推进教与学的进程。

如:《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在揭示课题“认识面积”之后,设问:想一想,面积和什么有关?然后针对第一环节认识面积的含义,设计了两个问题:“能用动作表示封面指的是哪个部分吗?”“能涂色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前一个问题指向对物体面的认识,后一个问题指向平面图形的面积。

针对第二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面积究竟是多少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测量?”前一个问题,指向面积测量的本质——即用一个数表示面积测量的结果。后一个问题启发学生从一维测量工具产生向二维测量工具的突破,引导得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工具。

第四个环节,创设了两个小朋友画图形、比大小的情境。女生说“我画的图形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男生说“我画的图形里有4个小正方形”。请学生判断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大。继而追问:“为什么正方形个数多反而面积小?”由此产生矛盾,为下一节课“统一面积单位”作铺垫。

从目标确定到划分环节,从分解目标到提炼问题,形成问题结构,这是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的主要操作过程。显然,这样的备课方式,整体性强了,环节之间的联系也多了,留给学生的空间也大了。这对于推进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非常有效。

三、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方式的注意事项

1.以理解知识的本质为前提。

在目标统领的结构化备课中,目标确定是关键。科学准确地拟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本身透彻理解。如果理解不深,则难以把握知识本质,导致目标设定过低;理解偏颇,往往会使目标设定不准确。

《认识面积》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面积的含义,二是了解“面积测量要用正方形”。有些教师备课时,会按照教材所写,提供方格图让学生数方格或是直接提供小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测量。这样设计,很难让学生体会“正方形”测量面积的必要性,既不利于学生体验测量的“正则性”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这节课还需要将“经历测量面积的过程,理解面积用小正方形测量”作为目标之一。实践表明,这样的目标设定很有必要,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能让学生对测量的特性有较为深刻的体验。

2.以表格式框架设计为形式。

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方式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如图)。

?

表格可以清晰地反映环节与环节的关系,体现结构化的特点。表格最下面的问题结构一栏,就是将整个备课内容化为一张结构图,便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学思路和环节之间的联系。

3.以释放教与学的空间为目的。

教案过于详细,则容易束缚教师,相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空间。目标统领下的结构化备课,强调的是框架式设计、板块化推进,这样的方式可以释放空间,在大问题的引领下,打开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挑战,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结构化正方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剪正方形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面积最少的国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