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 吴聪毅 向平
摘 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技工院校应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肩负起培养大国工匠的使命。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办学特点,剖析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从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体系机制、顶层设计、创新管理、考评机制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挑战与对策措施,以期为技工院校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 产教融合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编号:FBJG20210254)、泉州市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编号:2021D28)、泉州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编号:JGX2019082)的研究成果。
产教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技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必然趋势。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一条,即要求“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因此,深入分析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明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逐步创立更为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对技工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技工教育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技工院校的发展一直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紧密相关。它不仅承载着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任务,也发挥着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能让学生在跟岗和顶岗实习过程中熟悉企业管理和设备操作,为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校中厂”模式、“厂中校”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企集团化”模式、“股份制”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等。此外,技工院校在开展具体的产教融合项目时,根据合作企业行业技术特点设计专属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聘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评培养质量、共搭管理平台,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模式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过程。
結合国内外技工教育发展经验,技工院校还将在产教深度融合体系下,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落实社会服务重要职能,密切融入区域社会,精准服务技工院校所在地区新产业、新职业,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做到“强人才支撑”;协同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打造智能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区域重点、支柱、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智慧化订单式服务”。
二、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
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任务。技工院校多是公益性机构而企业则有明确的盈利指标,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会存在多种意见分歧,只有在综合考虑技工院校育人特色及产业人才技能提升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才能确保产教融合的深入和持久。在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初期,校企对共同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的认可是关键。作为用人单位,企业首先需要从产业发展、行业特点、自身定位等要素出发,精准测算人才评聘与培养的成本、分析用人育人风险、评估产教融合育人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并提出具体的办学目标。技工院校围绕企业提出的办学目标,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开设与企业需求契合度高的新专业,转变固有育人模式,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与精细化管理。同时,技工院校还应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引入企业考评机制,引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管理。
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育人体系将主要围绕“务实、创新”的理念,在产教融合“双轮驱动”育人框架中,校方将日常工作重心聚焦在教学与创新工作的动态发展中;通过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积极邀请产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成立校企导师团;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企业产品线特点及时调整实训实操课程;提高在校生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意识。企业将分解产品线的每道工艺环节,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与工序验收标准,筹建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职工大学,配合校方完成专业课时数,以便在校生通过一体化课程和实操训练掌握各工序操作要领,最终确保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后,依然存在学校虚位、企业缺位、产教融合层次低等问题。技工院校常因强调产教融合工作的代表性和重要性而忽视行业发展规律。一方面,技工院校较少顾及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用人与技术发展需求,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认识不足,很难与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受产教融合工作团队组织结构松散、产出效能低,校企文化观念差异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校热企冷”的情况。
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各界对产教深度融合的体系机制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产教融合常被社会各界误认为是一个校企合作育人或是技术研发项目对接,局限于一所学校对接一家或多家企业、一个学科对接与之关联的行业这类融合形式,并未形成置于经济带与产业带框架中的产教融合形式,使得产教融合的实效性有限。
(二)实施落地存在多项困难
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人、财、物的归属落实不到位;产业发展方向依然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技能型人才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操作实训体系整体偏弱;企业参与乏力,使得产学研协同契合度不高,最终导致产教融合实施内容与达成目标存在落差。
(三)技工院校创新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使得技工院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敏感,不知道如何把握产业的创新需求,更不知道如何把创新需求转化成推动技工院校在科技研发、学科体系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内容与动力。
(四)企业管理部门承受重重压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产教深度融合必然会增加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但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并不一定能给企业留住人才提供相应支撑。由于人才流动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合作企业人才流失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产教融合促进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功能尚不显著,也较难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最终导致企业深度融合的意愿不强、信心不足。
(五)合作育人考评机制不健全
受教学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产教融合教师团队配合不畅等局限,产教融合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重考核轻诊断,轻视合作企业评价及学生互评环节,轻视对在校生专业核心能力及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反馈调查。
(六)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引擎乏力
首先,信息不对称致使产教深度融合渠道不畅;其次,企业人才需求与校方人才供给信息不匹配;再次,技工院校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另外,产教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不大;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速度较慢。
四、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厘清校企“融”与“合”之间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
技工院校应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积极联系地区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产教联盟,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集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于一体的新模式,并在产教深度融合实践中“融”通教育链、人才链新路径,“合”促产业链、创新链大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教融合典型模式,让教育创新的产出辐射到产业链中,为合作企业创造最大化利益,实现产业集群效益。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汇聚社会化办学力量,进一步提高技工院校品牌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学校顶层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技工院校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在深度融合过程中,技工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并压实各部门管理职责,确保顶层设计成果具有可行性。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大力提倡多种运作模式并存和体制创新,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办职工大学,在企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引导企业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纳入职工大学框架,进行整体建设、科学管理、因材施教、交叉育人、兼顾创效,这样既可减少学校教学设备采购压力,又可提高企业设备利用率,还可以促进在校生快速转变择业观念,建立“校企同训”模式,打通“入学”即“入职”及“招生”即“招工”的渠道。此外,顶层设计还需要明确“双师型”教师选聘、产教融合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职工绩效考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财务报销、教室与实训基地共享、毕业生跟岗顶岗实习等制度,进一步确保产教深度融合顺利实施。
(三)提高创新教育质量
技工院校应瞄准新时代育人目标推进产教融合,用制度的“生产”方法对产教融合进行制度再设计,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发展与创新教育管理体系。
实习教学是技工院校的品牌,是提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融合环节。为提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创新水平,技工院校可以定期邀请政府或行业“双创”导师入校交流讲学,推荐教师外出进修,或者组织教师去企业进行轮岗服务等,引导教师学习领会“双创”精髓,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及技术发展需求,用供给侧思维分析产教深度融合的痛点难点,全面深化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特别重视一体化教师培养,提高一体化教师待遇,引导专业课教师取得“双证”,增加教师年度企业轮岗服务时间,提高教师企业轮岗服务效果,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产教融合水平。
(四)消除企业顾虑
地方政府在引导产教深度融合工作中要明确各部门责任,并对企业应有的权益加以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企业发挥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五)完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坚持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对接高新技术与高技能人才,形成“双高”示范带动效应,使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层次、形成梯度,并将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督导评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政府引导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为技工院校师生开发一套能力评价与提升的平台;打通学校、企业师资人才互评互聘路径;鼓励师生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在及时了解企业与市场的发展与需求的同时,密切联系企业,提高企业参与师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六)发挥高端带动作用
聚焦“双高”,优化资源,以项目合作制为基础逐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政府鼓励产教融合教师团队依托校企现有平台申报各类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技术難点课题。在深化合作过程中打造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联系密切的产教融合创新团队,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团队,最终推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五、小结
高技能人才不会凭空出现,大国工匠也不是天生成材,他们需要经过技工教育的专业培养,需要产教融合的组合拳持续打磨。产教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还需要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为导向,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培养师生动手能力,使技工院校师资结构与创新水平始终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合拍,以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凌芳,许红平.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核心素养与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
[2]陈志军,李时辉.高职“学赛一体、研创融教”的双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
[3]程春红,方德明.“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作者单位:周泳,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吴聪毅、向平,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