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三境界:取民、为政、修礼

2022-04-08 01:02尚春萍
人力资源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化荀子领导力

尚春萍

什么是领导力?香奈儿前全球CEO莫林·希凯认为,领导的角色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工作,真正的权威在于:你既能照顾下属的需要、愿望,同时又能坚定地设定工作的条件、目标。面对95后、00后员工,领导更是一项人性工作,优质领导力首要的是人性化要素。所谓足够打动人心的领导力,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事业有方向感,对人性有敬畏感。谈到人性,就绕不开中国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人物——荀子。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孟子主张性善说,荀子则主张性恶说。那些崇尚荀子的管理学者大多认为,员工需要通过制度、培训、教化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育的东西是不会善的。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人本来是智的,可以通过教化成为领导者。那么,我们用荀子的理论来解读,领导者到底达到何种程度,才值得被员工追随呢?“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荀子将领导力分为三个层次:取民、为政、修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因为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而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它最早出自《荀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民水君舟说”就是荀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民众是社会基础,也是君主之所以能够成为君主的唯一源泉。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这在荀子看来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做到的基础。《荀子·王霸》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治理国家的人,能够得到百姓为他效力的就富裕,能够得到百姓为他献身的就强大,能够得到百姓称赞的就有名望。这三者都具备了,天下就归顺他了;三者都不具备的,天下就背离他了。

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和员工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如果失去了员工,那么企业只是一个无法运转的空壳而已。因此,企业重视员工的利益,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领导者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给员工更多的尊严和成长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保持自己的忠诚度,不断和企业共同成长。

在企业的管理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多去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要把这种利他的思想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当中。实行利他的根本思想去对企业进行管理之后,我们会看到所谓的利益,不过是附加值。

在现实管理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会说,“公司以员工的利益为中心”,口号喊得十分响亮,可是员工却不以为然,认为领导是在画大饼。在职场中,常见的画饼形式有许诺、捧杀、虚名。

有些领导,在安排员工任务时,会许下一些带有诱惑性的诺言,比如提成20%、奖金翻倍等,可任务结束后便不认账了,以各种理由推脱。如果公司有困难,员工或许不在乎给多少提成、奖金,可是既然说出口却无法兑现,这就让人不舒服。以后再许这样的承诺时,员工几本不会相信。还有一些领导,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还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让员工要识大体、顾大局,给员工捧到很高的位置,对其进行道德绑架,最后象征性地给一个虚职,评个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在管理中,“利他”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让员工看到结果。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郑国有两条河流。在河流的交汇处河水湍急,尤其是到了冬天,百姓们只能自己涉水渡河。有一次,子产路过此地,看到百姓们在冰冷彻骨的水流中,心中非常不忍,于是让百姓坐自己的马车过河。也就是这样一件事,奠定了子产贤相之名。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河流湍急却没有桥梁,看到问题也不解决问题,这又如何能被称为贤相呢?河流没有桥梁是丞相的责任,所以即使他用自己的车来渡百姓,也掩盖不了他不作为的事实。

这种行为被称为小恩小惠,“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者不要企图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西楚霸王项羽向来都以英雄男儿示人,然而项羽在士兵生病的时候,提着一个小篮子去探望,而且还要和受伤士兵分食。或许从表面来看,这是项羽体贴下属的表现。然而在分封的时候,项羽手里的印绶磨圆了都不肯交出去。这样的小恩小惠又怎么能成大事呢?这也是韩信和王陵等人都愿意追随刘邦,而不愿意跟随项羽的原因。

取民是荀子对领导力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身边有了优秀的人才愿意为自己效力,那么你的组织便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员工安居乐业。但是,面对外部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仅仅满足丰衣足食,并不能实现长久发展。管仲是历史上一位善于搞经济的管理者,他曾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是管仲始终贯彻的都是经济理论,而没有教会百姓如何正当取利,只是在不断地倡导金钱至上。所以管仲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没有达到做大做强的格局。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为政”本身作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为政”虽然仅仅是荀子“教化之道”的中间环节,但他对于这一环节严格性的强调是无与伦比的。荀子强调“政”“教”的高度统一与不可分割。以“政”行“教”是一个周密严整的系统,概言之或可列为三点:以“仁义”行“威权”、保民之生、养民之性。若无政治威权,则教化之道无从发挥;若无道义至上之精神追求,则政治威权徒落为霸强之道;而王道教化与权力法度之合题,便落实为“保民”“养民”。

史书中记载,古代的圣贤会为了振兴部落,改变落后风俗,实行全民教化。帝尧时代,由于经常洪水泛滥,人们湿气很重,身体蜷缩不能伸展。当时的领导就发明了一种可以宣导气血的舞蹈,让人们通过跳舞恢复身体健康。

这种领导者,通过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来改善生活环境,就被称之为教化。这种教化行为需要具备普遍性 ,便于大家掌握,虽然难度低,但是要持续很长时间。

在企业管理中,教化员工是为了培养人才,应是教化+培育,因此说,教育的起点比教化门槛更高。教化不是洗脑,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是启发人的内在,打开人的心灵,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让普通人有最基本的规范意识,跟人更好地合作。有些领导者总会抱怨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是浪费成本,却没有反思过,你下力气搞的培训员工为何不买账。培训的目的是为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或是给员工未来的提升做理论准备,而不是一味地教化员工要如何如何。这种低层次教化式的培训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说靠人才和制度,可以让企业站稳脚跟,那么要想成为独角兽,称霸一方,终要靠“礼”的支撑。荀子认为“礼者,养也”,人生下来就有欲望,这种欲望便是荀子所强调的人性本恶的源泉。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荀子十分推崇“礼”的地位,认为“礼”是社会治理之根本,他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法”的作用。

荀子对“礼”的阐发更侧重礼的外在性:“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更为看重的是“礼”作为一种道德对人们的外在约束,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能避免由于欲望的不满足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荀子不仅提出以礼治国,并且重视法在治国中的作用,提出了隆礼至法思想,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运用到为政治国之中。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礼法治国就类似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将二者统一起来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治理国家的目的。

但是仅仅通过德就能够治理好国家吗?答案并非如此,荀子强调“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荀子认为德就是能够区分尊卑,能够更好地约束社会秩序。

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德对于约束社会关系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应该使用刑法进行制裁。这就是荀子比较完整的德主刑辅思想,在为政过程中善于运用德刑各自的优势,进行国家治理。

对于礼刑哪种方式比较好,荀子还是比较重视为政中用礼,毕竟在荀子思想中,刑法只是一种为政的辅助手段。而在日常的修为上,荀子对于领导者如何进行修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要敦厚合群。“合群者也,乐可贵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意思是,作为真正的君子(領导者),应老实忠厚,团结群众,注重道德,乐于施惠,远离罪过,以自己独富为羞耻。

第二,要谦逊有礼。“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使天下人都心悦诚服的办法:身份地位高而不傲视别人,聪明圣智而不逼人至困境,才能敏捷而不与人争先,刚毅勇猛而不伤害他人;不知道就虚心求教,不会的就认真去学,有能力而懂得谦让,然后就能成就圣贤之德了。

第三,要尊卑有序。“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对待君主,就慎重地按照臣下之义务去做;对待乡人;就按照长幼的秩序去做;对待长者,就按照弟子恭敬的礼义去做;对待朋友;就慎重地按照礼节辞让之义去做;遇到地位低、年纪轻的人,就应该本着教导、宽容的原则去做。与人相处,没有不仁爱的,没有不恭敬的,不与他人相争,心胸如同天地包容万物那样广大。

如此一来,贤能的人就会尊崇他,不肖之人也会亲近他。像这样如果还有人不顺服,那就可以说是妖怪狡诈之人,虽然在一个团队中,也应对其处以刑罚。

猜你喜欢
教化荀子领导力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和谐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