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如果一位90后拿出名片,上面标识的职业是“翻译/猎头/自由作家/活动策划”等,不必感到意外,这是新就业形态下的新就业群体。他们同时拥有几份工作和多重身份,常在多个工作、多重身份间转换。
新就业形态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移动互聯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就业形态,不同于传统产业模式,它通常以互联网平台、分享经济等新技术为依托,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有基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的平台用工,如网约车、外卖配送等;有以电商、新零售、网红经济为代表的就业、创业等,如直播带货;还有以自媒体运营、知识技能分享、社群经济为代表的知识服务行业,如付费课程、内容打赏、有偿问答、知识社群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快速增长的就业模式。以共享经济为例,共享经济已成为创造新型、弹性就业的重要源泉,更是反映就业形势和经济走势的风向标。
灵活就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就业形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9%,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25%。
从直播带货到线上授课,从网约配送员到网约车驾驶员,从电子竞技员到无人机驾驶员……新就业形态正呈现云涌态势。一个新事物,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有“烦恼”的一面,新就业形态也不例外。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用工问题。国家发改委牵头八部门在今年年初发布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做了专门规定。全国各地也紧跟其后,出台了相应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政策。本期专题策划——拿什么维护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劳动关系的视角解读,让国家各项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之光,同样沐浴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上,避免新就业形态蜂屯蚁聚、红紫乱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