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宏 伟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中历史课作为国家统编教材,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党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对学生人生发展方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历史课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历史课教师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要紧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史实完美融合,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规律,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学科育人能力。
1.坚定“四个自信”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充满血与泪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课堂首先就要讲政治,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历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能随意发表不当的见解和言论,不能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分析评价社会问题,要有大局意识,自觉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不能片面考虑个别人、局部地区的利益,要有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学生正确、理性、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
2.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好历史老师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可见,好老师对于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好老师的首要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中历史课教学,更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传播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之大道,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立德树人。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个人的能力可能有不同,但不能思想有问题。教师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者、践行者,对于学生而言“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信仰坚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热情,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教学事半功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指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课教学不能仅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史实,更要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悟出真理,坚定信仰,崇尚大德。为此,高中历史课教师必须通晓理论,具备系统、专业、全面的理论功底。
1.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方向,指明了未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历史课教学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积极弘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系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要重点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宣传好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历史课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视角下,高中历史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不能就课本论课本,就史实论史实,要以史为鉴,把史实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甚至多于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学习了解,把历史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以史育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聚焦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1.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深挖新教材育人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新课程改革视角下,历史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向素养目标转变,培养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基于历史学科知识、观念之上形成的历史思维模式、探究能力和思想观念。教师也可以将历史核心素养视为历史学科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的终极体现”[1]。
由此可见学习历史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记忆,更是素养的提升,能力的锻炼。新一轮高考改革也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方向指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科“素养育人”和“价值育人”的重要性。为此,历史课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瞄准学科核心素养,深挖新教材育人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努力地让思政的元素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多角度思考。增加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育人实效。
2.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并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引导其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2]。 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渗透时,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如可结合教材中某个思政育人要素,开展探究式、辩论式、调查研究式等多种学习形式;可结合历史上的今天,开展学生播报,通过古今对比,增强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可结合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民族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还可举办历史人物专题讲座、播放红色电影,启发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和立场,提升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1.心系民族命运,情系国家发展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实践中,历史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把视野和思想核心放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放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着眼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就要大力弘扬这些可歌可泣、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事迹,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疫情防控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军人、党员干部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是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历史课就要大张旗鼓地弘扬这种民族精神,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课程资源!关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中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庚续民族奋斗的血脉,滋育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立足地方发展,主动讲好“三种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讲好“三种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是历史课教师的“血脉”和“方向”, 历史课教学“方向”不能偏,否则将影响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影响国家的未来!
俗语说:政史不分家。丰厚的历史恰恰是思政育人的真实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屈辱的近代史进一步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这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遍布于中华大地,历史课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党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历史课堂就要讲好中国故事,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引领学生感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1.广泛聚焦社会生活
传统历史课学生兴趣不高,主要是就史实背史实,与时代脱节,与生活脱节,枯燥无味。脱离生活、背诵记忆式的学习是空洞的、苍白的,改变这一切的关键还在教师。“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比较遥远,古今有差异,不利于理解课本,难以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找到知识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强化家国情怀教育”[3]。作为历史课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博古通今,以古鉴今。其实历史课应该是内容非常丰富的社会大课堂,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成为课堂内容。所以,作为历史课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天文地理、国内国际、吃穿住用、琴棋书画、古今中外、民生百态……这些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课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历史课堂不仅与过去的史实对话,与先贤对话,还要与生活对话,与时代发展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深入浅出,寓理于事,增强课堂育人实效。
2.要有美好的心灵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留给今人的却是思想的启迪。这一点上,历史课同思想政治课有极其一致的一面,就是都传播着正确的思想,都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润泽心灵的作用,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深远。课堂就似农业,培育学生就好比种庄稼,若用污染的水源去灌溉,终将一切尽失。所以历史课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美好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作为一种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尤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有爱心。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能解惑释疑,娓娓道来帮助学生消除困惑,而不是一味指责;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能及时鼓励,给予认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能耐心倾听,给予帮助。既做学生的良师,也要做学生的益友。
爱是一切之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科技越发展,人工智能越普及,越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充满爱的教育。历史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就是汩汩甘泉,永远滋润学生成长的心灵;历史课教师是黑暗中的点点灯光,照亮温暖学生前行的旅程。
在伟大的新时代,只有看清变局,感悟新局,积极谋局,方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育得先机,谋得发展。历史课教师责任重大,唯有不断学习,砥砺前行,方能不负时代,引领学生发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只有对教育事业热爱,才会有对学生的默默关爱,才会有职业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