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教师教学技能观的重构

2022-04-07 13:27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课堂

洪 頵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教师教学技能观的重构

洪 頵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教师教学技能观的重构是从微观的层面深入研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大学存在教师教学技能不足、教师教学技能观含混等问题,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理解教学技能发展的价值,通过对教学技能内涵的准确把握建构教学技能观。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与重构的技能、组织学生学习的技能的分析,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特质。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教学技能观; 重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同时还明确了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具体指标。面对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地方本科院校都在主动根据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找准自己在高校分类体系中的位置,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提出教师教学技能观的重构,是从微观的层面更加深入地研讨转型发展的问题,有助于重新审视有关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教学技能层面的问题分析

地方应用型大学既有各类型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存在与应用转型不相适的问题。仅从教师教学技能视角来审视,可发现技能不足、概念含混、研究滞后等问题。

(一)教师教学技能不足

伴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扩大,新建本科高校增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各大高校引进了大批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青年人才,尽管他们专业知识深厚,学历层次较高。但由于缺少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尤显不足,教学效果难尽人意。一些学者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发现了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诸如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管理、教学反思等方面技能偏弱的问题。李梅(2016)在文章中概括到:“当前,无论是‘211’或‘985’,还是一般普通高等院校,高校青年教师存在教学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李岚涛、林迪等(2020)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存在问题主要有:忽视课堂教学效果;书本化、教条化授课,脱离学生的知识范畴和认识水平;教学价值观不明确等[2]。笔者通过访谈、听课同样发现有不少教师在教材处理、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学生互动、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技能或技巧。他们也坦然承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对怎么上好课缺乏深入思考。

应用转型的本科院校,特别是近十多年新升本科院校既有因层次提升带来学科建设压力,又面临应用转型的新挑战,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状况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发展面临新的困境,普遍存在教学技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学教师在职前很少有接受教师教育专业系统训练的,新教师入职后一般只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这对教学技能提升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在岗培养培训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技能的提高还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帮助。在职业生涯中,更多的工作压力来自科研及社会服务,教学技能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成了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学校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过程缺少足够的关注与干预,对教学技能现状及提升的结果缺乏有效的评估。究其根源,与当前环境下部分大学对学位授权点增设、发表论文数量、科研到账经费这些“教育GDP”的过分追求有关联,一些教师的职业重心没有放在人才培养上。

(二)教师教学技能观含混

教师教学技能观是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知、判断,可细分为教学技能的价值观、构成观、形成观,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对构成要素的理解以及对技能掌握路径及如何评价技能水平的基本看法。它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及行为优化的方向。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与职前教育的专业性有关,教学技能发展与提升更多的受制于职后培养培训机制,但是,教师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差异较大,对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什么是教学技能缺少专业的理解,对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学技能的新要求缺少深入的思考,对自身教学技能水平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技能提升的内在因素,也是树立正确的教师教学技能观要解决的问题。

在重要性认识上,没有谁否认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但由于与教学能力、方法、策略、风格等概念相混淆,在教师的认知系统中,对教学技能的价值认同被“好教师”“上得好”等笼统模糊的评述语取代,教学技能难以成为精细化的反思对象。有的教师对技能构成、形成规律知之甚少,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对教学技能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系统中,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新形式;有的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如何教、如何学”方面知识的掌握;有的把育人与技能提升割裂开,没有做到有机融合;有的认为教学技能是中小学应该重视的问题,大学只传授高深知识即可。

对教学技能模糊认识若从学校层面分析,虽然没有任何学校不强调人才培养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但在如何体现中心地位上,少有与提升每个教师教学技能挂钩;能提出更新教育观的要求,但对教育观中的教师教学技能观缺少具体内容的主张;承认教学技能的重要,但对技能概念的认识不一致,教学技能评判与激励机制缺位;更新教学观已经耳熟能详,但对教学观的实质内容少有深究,倡导的更多也只是对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的新认识,而对教师有关教学技能基本看法的关注甚少。从理论研究层面看,目前,就应用转型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较多是就办学定位、产教融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作宏观的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对转型发展中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内涵的变与不变缺少深入的理论探索,对这类“新型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深究,“道先术后,重道轻术”的思想依然存在,“术”常被贬斥为“雕虫小技”,这种观念会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消解人们对技能的重视程度。正如认知内隐理论原理所指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一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观,无论正确与否,便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一些教师虽然会追寻社会赞许的观点,认同教学的中心地位,但其内隐的“所采用的理论”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表现出不一致,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术”的忽略。当然,技能内在的心理机制本身就具复杂性和抽象性,也影响到人们对技能重要性的认知和正确技能观的建构。

二、教师教学技能观重构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所有类别、层次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技能是教师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是每个教师必需掌握的。它直接关乎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关乎转型发展的成效。

(一)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具体化

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取向的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旨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要。转型发展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性的变革。教师是变革的主体、关键要素,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具有先导性、决定性作用,观念的优化显得尤为迫切。观念的优化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价值层面,应明晰观念的组成内容并分别对其进行质性的描述,提出具体的主张。任何观念都是一个体系,具有系统性特征,更新教育、教学观不能缺少教师教学技能观的更新,上位观念离不开下位观念的支撑。

教师教学技能观简单地可解释为教师对教学技能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其定义、构成及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它的子观念可包括“教学技能价值观”“教学技能的构成观”“教学技能形成观”等。教师教学技能观在教育教学观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转型发展对教育教学观更新的要求,首先要落实到学校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期待以及教师自身对教学技能“升级换代”重要性的认识上。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才能落地,必须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教学技能观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层次、类别、水平及发展方向,进而支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效果,制约着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完整把握和有效践行。例如:若在教学技能构成观上有缺陷,没有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视为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他就不会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就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再如,若教师的“教学技能价值观”有问题,只坚信“能者为师”,自己有“一桶水”就是好教师,那么,他就会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很在意高深知识的展现与灌输,对课程资源丰富的内涵、探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教学生成性的现实意义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就难以深刻。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与教育观密切关联的教师教学技能观,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观对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促进应用型课堂生态优化

正如张传燧(2013)提出的“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来说,课堂比课程更重要”这一学术观点,他认为:“课程只有而且必须通过师生课堂的活动才能为学生所掌握,课堂是课程落实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场所。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学的成败。”[3]课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是学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视为一个具整体属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小型社会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内部各要素动态平衡与和谐机制的建立。课程理念的贯彻、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校众多职能的实现,均离不开课堂生态功能的发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学校合作育人能力和对课堂生态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发展依然要关注课堂,要用课堂教学的质量来保障实习实训预期目标的达成。课堂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走进课堂是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最可取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依然是占的时间最多,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最深刻、最系统、最全面。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的专任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课堂在合作育人上的价值,才会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教学技能作支撑,也必须做好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观这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课堂生态是课堂教学系统与其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学生、课程被称之为课堂生态结构的三要素,只有发生优质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才能将三者有机地链接起来,成为良好的课堂生态。凡是行为,就有一个行为效果、效率的评判维度,就有行为技能高低的区别。具有良好教学技能观并付诸课堂实践的教师就能确保课堂生态中“物质流动”“能量传递”顺畅。“物质”就是在课程、教师、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而能量则是伴随“物质”传递过程而传达出的教与学的情绪、兴趣、动机、信心等[4]。另外,课堂生态中的各种环境因子也需要高水平教学技能的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加以协调、融合,服务于师生共同展开的教学活动。

目前,国内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很多,如生态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绿色课堂、生命课堂和灵性课堂等。这些课堂均包含了许多新教学理念的元素。毫无疑问,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理想的师生课堂行为,倡导的课堂运行模式离不开每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赋予课堂应用型的属性,应用型课堂与各种理想课堂并不相悖,只是在课堂教学上应该有与应用型相适应的设计与课堂行为,这同样依赖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因此,教师教学技能观的重构可以通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行为改善等中间变量,最终实现应用型课堂生态的优化。

(三)深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抓手。对教师的培训是其重要的举措。培训的首要任务是要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如果仅有师德内容的灌输、教育理论、新理论的解读、学科知识的深化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内容不落实到教学技能的提升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句空话。要把观念的更新、师德的塑造与教学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正是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观的内容之一。

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的再教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现代化,培训的内容、机制不断完善,已经建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管理体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丰富。但是,在大学,特别是在新升本的地方院校中,教师培训还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短期的岗前培训作用有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在摸索之中。理论研究还不充分,缺少对应用转型背景下教学技能构成成分的新认识;对不同类型大学、不同类型教师在不同课型中具体教学技能的获得路径、影响因子以及教师发展教学技能的内生动力等方面问题有待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与对教学技能的认识相关联,最终影响到科学设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因此,重构教学技能观有助于应用型大学教师培训机制的深入探索。

三、教师教学技能观重构的基本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既要解决传统意义上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又要适应应用转型面临的教学技能新要求,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观具有先导性意义。

(一)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建构教学技能观

首先,要构建“教学技能价值观”。2014年6月,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既是对技能价值的充分肯定,又启迪我们思考技能价值如何体现到人才培训质量上和正确的人才观上。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只要通过系列政策与激励措施让教师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技能的宝贵,从根本上扭转弱化教学的倾向,教师就会自我建构出教学技能的意义,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的技能观重构。

其次,需要克服“重道轻术”的潜在观念。要促进教师内隐教学技能观念的转变,可采取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策略。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内隐的教育技能价值观,引导和启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情境作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悟出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如何被隐性观念所制约着的,进而逐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技能。当自己教学技能受到他人质疑时,应努力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从多角度检讨自己方面的各种原因,思考下一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教学技能的人才培养价值。

再有,在如何获得与提升教学技能的认识上,同样要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建构正确的“教学技能形成观”,不能孤立抽象地谈技能提升,要与传道及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教师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技能的发展才有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通过对教学技能内涵的准确把握,建构教学技能观

1.了解教学技能构成,形成完整的“教学技能构成观”

“教学技能构成观”是对教学技能构成成分的基本看法。理论界对教学技能构成的研究,对各类学校确定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技能观。若从系统论思想来认识教学技能的构成,可将教学技能视为由各级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包括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教学设计技能、撰写教案技能、课堂调控与管理技能、教学评价与激励技能、教学反馈技能、自我监控技能、交往沟通技能、急难及意外事件的应对技能以及启发技能、提问技能等。每一技能下又可分出下一级的子技能。另外,也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环节来梳理各种教学技能。如讲授课的组织教学技能、导入新课技能、表达的技能、总结概括的技能、辅导学生的技能等。也可对教学技能进行模块化分析,比如,有通用师范技能模块、学科专业教学技能模块和职业情境综合技能模块。

2.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明确教学技能构成的核心要素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完整的职业技能还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使用教学工具与媒体的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做学生思想工作技能等。但是,若把教学技能等同于教师职业技能,则教学技能内涵变得庞杂,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教学技能观,教学技能的专门训练可能被其他技能的训练所代替。教学技能内部的各种成分中,也存在有对技能水平高低起统摄、决定作用的重要因子,或称关键成分、核心要素。只有清楚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技能中的核心要素,找到技能提升的关键点。对什么是教学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看法,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是师生的沟通交往。“交往说”相对于“活动说”“过程说”更有助于体现新的师生观,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技能构成的核心要素就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技能,同时要求对话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教育价值。

3.借鉴教师专业属性认识新成果,优化“教学技能构成观”

由于对教师专业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技能内涵应该体现教师专业属性的新要求。朱旭东(2017)提出了教师的“全专业属性”概念,对重新认识教学技能的构成具有指导意义,它是指一个教师在完成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的使命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教和学科内容的基本属性。同时认为“只有教师全专业属性才能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专业内涵,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和谐关系”[5]。在他看来,如果教师专业缺少“教师的学习专业属性”,只能算是“半专业属性”。可能推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则是教师“半专业属性”的必然结果。若从“全专业属性”视角来审视教学技能的构成,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该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重构技能、传授教学内容(知识、技能、品性)的设计与实施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过程中学习方法设计与实施技能。重点是要适应从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这一新的实践探索,着重发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应用”这方面教学技能。因此,强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的技能成为必然。教师专业属性的新认识为优化教学技能观提供了全新的内容和重点的内容。

4.理解技能的科学定义,形成正确的“教学技能形成观”

“教学技能形成观”是对教学技能是如何获得、如何发展的基本看法。不是每个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去理解教学技能的科学定义,不科学的日常概念会阻碍技能的发展,产生错误的教学技能形成观。处理好技能、能力、知识(学科知识,教与学的知识)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教学技能含义。技能与知识在内部构成、获得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教学技能不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简单的相加,再丰厚的知识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在教学知识的运用中体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但不是知识本身。技能是由于通过练习获得的具有自动化特征的“产生式”系统。所以,不能用学习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教学技能。技能体现在对各种教学方法娴熟的运用上,技能离不开训练,技能是活动方式,它通过练习得以固化、自动化。练习的结果应得到及时反馈,练习才有效果。然而这恰恰是在大学课堂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缺少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对练习结果及时有效的评价,那么教学技能发展往往成了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这就不能满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戴南、顾继玲、陈娴(2021)在文章中指出:科学、中肯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几种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技能定量评价的方法[6]。我们知道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若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增强定量评价评价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这必将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正确反思,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也不能混同于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学习掌握以及施展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倘若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的方式方法不对,则会影响教学能力的形成。反之,教学能力又是教学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学技能的发展应与教师教学观察能力、教学思维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特质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综合改革是其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其它类型人才的培养一样,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教师整体的教学技能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但这时的教学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技能的特质,需要在教师教学技能共通的构成要素中确定主成分,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每个成分赋予新的内涵。教学技能特质的确定依赖于对“新类型”大学的特点的充分认识,这类兼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重特性,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相对于学术型大学,在课程结构中主张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富有实效以及面向实践的知识,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养[7]。因此,根据这类大学的属性,结合教师的“全专业属性”概念,从以下两方面勾勒出教学技能特质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重构技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数专业具有应用属性,不同类型大学之间,同一名称的专业因所在区域经济状况与结构不同,其课程体系应有所区别,那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再也不能囿于学科逻辑。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具体包括课程模块化处理技能、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及展示技能。课程内容中要更多地体现基于实践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的素材。

第二,组织学生学习的技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中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完成某一任务及服务社会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就业能力。因此,在这些能力目标导向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过程中学习方法设计与实施技能,应成为重点发展的教学技能,也就是要在教会学生学习基础上教会学生应用。发展如此特质的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技能观”中要有更多的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及对其价值、实施措施的准确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围绕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采用相应的策略发展此技能,一是,建立自己的学生团队,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要求收集案例教学的素材;二是,布置项目化作业。项目化作业旨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是一种任务驱动的新型学生课外作业形式,是让作业赋予了项目的属性。要区别于传统那种学生从课本、参考书及教师讲解中寻找标准答案的作业方式。要通过适当难度的作业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学生必须在活动中完成项目化作业,活动的方式可是多样的,研究型、服务型均可。教师对项目题目的确定、具体要求的拟定、实施方案的审订和结项报告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等,均是地方本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技能特质的具体内容。

四、结语

观念是认知与行动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念要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系统,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除了理论上的认同外,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在技能的提升中逐步固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需要适应从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这一新的实践探索,在全面发展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突显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核心技能。技能训练绝不能代替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更不能代替思想品德的自我修炼。理论知识主要靠记记来掌握,靠思维来活化;教学技能主要靠练习获得,需要有及时的反馈信息来调节;而德性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有一个自省、自悟的过程。以上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统一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发展教师能力素质的三个核心要素。

[1] 李梅.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9):23-27.

[2] 李岚涛,林迪.新入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23-25.

[3] 张传燧.课堂比课程更重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2.

[4] 洪頵.“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下的课堂生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6.

[5] 朱旭东.论教师的全专业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7.

[6] 戴南,顾继玲,陈娴.教学技能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评价与管理,2021(2):1-5.

[7] 洪頵.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服务职能与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12-14.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Views on Teaching Skills

HONG Jun

(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view on teaching skills i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micro leve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teaching skills and the ambiguous view of teaching skills. Reconstructing teachers' view on teaching skills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eaching skill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onstruct the teaching skills concept b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skil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kills of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reconstruction and the skills of organizing students to lear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view on teaching skill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skills, reconstruction

G642

A

1673-9639 (2022) 05-0037-07

2022-06-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机制研究”(18XJA880002)。

洪 頵(1963-),男,江苏海门人,三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应用型技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美在课堂花开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