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昆 王泽鹏
阅读理解试题分值比重大、作答时间长,一直是高考英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学生在阅读理解做答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如能够对阅读理解中的明示信息(词汇和语法等)有清晰的掌握,但是对于暗含话语信息的理解感到困难[1];多停留在逐字逐句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连贯性,未能找到语篇中激活认知脚本的话语信息,未能准确理解语篇[2];等等。其实,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中的预设元素是激活语篇认知脚本的重点手段。[3]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隐含于话语中的意义,其深层来源是说话人的主观设定[4],其表层来源是话语中的特定词语或特定结构[2]。这些可以产生预设的语言单位被称为预设触发语,具体包括限定描述语、时间状语从句以及含有重读成分的隐含强调句等。[5]以往关于英语预设元素的研究多局限于语义和句子层面,语篇层面的预设研究相对不足。[6]后续研究发现,预设并不只孤立地存在于单句中,在复杂句或较长的语篇中也会形成错综复杂的语篇预设。[7]于是,很多学者尝试在语篇层面展开预设研究。比如,朱永生和苗兴伟探讨了预设对于语篇的组织和连贯性的重要作用[8];陈铭对预设在语篇成分中的特性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9]。
尽管学者们已经关注到语篇中存在的语用预设现象及其积极功能,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涉及的语用预设元素有哪些,各自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如何才能测试英语学习者提取、概括、分析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以陈新仁关于语用预设的划分框架为基础[2],梳理2021 年4 套高考全国英语卷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元素类型与特征,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制提供参考。
本文关于语篇中语用预设的分类标准借鉴的是陈新仁的研究框架。按照该框架,语篇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语用预设元素,即显性语用预设和隐性语用预设。[2]其中,显性预设与语言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语言结构被称为预设触发语,包括指示类触发语、动词类触发语、句式结构类触发语、篇章类触发语等。隐性预设在独立于触发语之外,以非语言形式存在,与背景知识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梳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元素类型与特征,为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回答以下3 个问题:
第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出现了哪些基于语言形式的显性语用预设元素?
第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出现了哪些基于非语言形式的隐性语用预设元素?
第三,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元素对于命题有何启示?
为了能够回答上述3 个问题,本研究选取了2021 年4 套高考英语卷作为研究语料来源:全国甲卷(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全国乙卷(安徽、山西、陕西、江西、甘肃、河南、吉林、黑龙江、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新高考Ⅰ卷(山东、湖北、江苏、河北、广东、湖南、福建)和新高考Ⅱ卷(海南、辽宁、重庆)。
这4 套试卷共包含16 篇阅读理解原文,囊括60 个问题。在对这60 个问题及对应的原文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39 道试题与语用预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也就是说,65%的阅读理解试题的解答依赖考生对语用预设元素的理解。
基于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显性语用预设和隐性语用预设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语用预设与阅读理解试题设置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下文将结合高考英语试题对这两类语用预设分别展开具体分析,力求呈现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属性。
显性语用预设是指那些与语言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的预设。[2]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为了突出主要信息内容,往往将已知信息以隐含方式表述为预设内容,并以此为信息传递的背景,达到主题鲜明、语篇结构紧凑的效果。[10]在语篇构建过程中,作者为了确保语篇信息的流畅,会依据自己对读者的知识状态所做出的假定来安排信息,而这一假定会体现在语篇的组织方式上。[11]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制过程中,命题人多假定考生能够理解这样的预设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推理判断。学生在进行推理判断时主要参考以下4 类预设触发语。
(1)指示类触发语
指示类触发语指的是通过this,that 等指示代词,或者人称、空间、社会指示语等传递信息的指示类名词。[12]因为这些名词能够传递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等信息而被频繁用作预设触发语。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命题者往往会通过这些预设触发语设计问题。相应地,考生在进行作答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些触发语而未能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那么他们可能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相反,如果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捕捉到这种结构并推理出其背后的隐含信息,那么他们则更容易找到答案。如例1 所示,作者提及女孩们会按照那样(that)的信念行事。这里的that 对应后文中“据说”的内容,即存在“只有某些真正聪明的孩子才能参加的活动”这样的社会信念。在答题过程中,考生根据that 这个指示词就可以推断出女生容易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
例1. A study recently published by Science found that as young as age six,girls are less likely than boys to say that members of their gender (性别)are “really,really smart.” Even worse,the study found that girls act on that belief. Around age six they start to avoid activities said to be for children who are“really,really smart.”
(2021 年全国甲卷D 篇)
(2)动词类触发语
动词类触发语指的是判断性动词、许愿类动词等蕴含信息的触发语,这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经常涉及的一类触发语。其中,判断性动词往往与一定的主观或客观标准相对应,作者使用这样的动词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预设的信息往往是判断的标准。[5]如例2 所示,作者使用re-examine 一词表明公众需要再次思考自己与一次性塑料产品之间的关系。re-examine 一词有再度审查、再度检查的意思,该词的使用暗含了作者的评价标准,预设了他想让公众注意到塑料污染的危害性的信息。通过这个动词,考生很容易判断出:“他的作品”的目的是使人们意识到使用吸管也会污染环境。
例2. He builds massive sculptures out of plastic garbage, forcing viewers to re-examine their relationship to single-use plastic products.
(2021 年全国乙卷C 篇)
动词类触发语中的许愿类动词指的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表达了说话人美好愿望的动词。许愿类动词往往包含两类特征,即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和这件事情是发话人的期望。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命题人会根据许愿类触发语设置题目,而且题目一般与事件是否发生以及作者的意图等信息密切相关。如例3 所示,作者使用hope 一词,希望将来有学者更多地关注情商的研究。hope 一词预设出“新的视角的出现”,但这只是作者的美好期望,实际上这件事情尚未发生。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只需要对许愿类触发语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作者所说的事情并未真正发生。
例3. Although the continuing popular appeal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s desirable,we hope that such attention will excite a greater interest in the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study of emotion.
(2021 年新高考Ⅰ卷D 篇)
(3)句式结构类触发语
句式结构类触发语通过不同的句式来传递信息的触发语,这些句式包括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问句等。其中,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是对先行词的一种解释、说明,它不会受从句之外的主句动词的否定影响。[5]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真实性不会改变,属于整个句子的预设。[2]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命题人设定题目的焦点。如例4 所示,作者使用which 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表明马克西穆斯竞技场(Circus Maximus)可以容纳25 万人。在作答过程中,考生只需要找到which 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就可以判断马克西穆斯竞技场容纳的人数信息,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例4. However,that was small fry compared with the city’s Circus Maximus,which accommodated around 250000 people.
(2021 年全国乙卷A 篇)
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不同的是,结果状语从句既可以表明事件的现状又可以预设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显示,结果状语从句应当被列入预设触发语的范畴。[5]如例5 所示,因为有1/3 的苏门答腊犀牛在动物园未到成年就夭折了,所以作者将它们带回家饲养。这里的结果状语从句预设了两条信息:(1)作者将苏门答腊犀牛带回家饲养;(2)带回家饲养的原因是犀牛在动物园难以成活。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可以根据结果状语从句及前面的原因推测出这两条信息,完成试题的作答。
例5. Globally,a third of Sumatran cubs in zoos don’t make it to adulthood,so I decided to give them round-the-clock care at home.
(2021 年新高考Ⅱ卷B 篇)
句式结构类触发语还包括问句。按照Levinson 的观点,问句总是有一定的预设:一般疑问句通常预设两种可能性中的一种[5],特殊疑问句预设着能够替换特殊疑问词的存在量词。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对问句进行反向推理即可获得与试题相关的信息。如例6 所示,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和你的座机有多亲密?(2)告别煤气路灯和早上送牛奶的年代有多久?曾经,人们都使用过煤气路灯以及经历过早上送牛奶的时期,而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不见了,言外之意就是座机的使用必将被淘汰,远离人们的生活。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到这两个问句就可以推理出预设的信息,也就不难对相关题目进行解答了。
例6. How attached are you to your landline ?How long until they go the way of gas street lamps and morning milk deliveries?
(2021 年全国乙卷B 篇)
(4)篇章类触发语
篇章类触发语是通过篇章衔接词(特别是转折词)进行篇章衔接,并且传递焦点信息的触发语。在以往关于语用预设的研究中,篇章类触发语往往被忽视,相反,指示类、动词类和句式结构类触发语常常成为研究的焦点。语用预设的重点在于语篇衔接,篇章类触发语也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类型。[13]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进行研究后,笔者发现命题人往往依据篇章类触发语进行问题的设置,如例7 所示。
例7. but when we were asleep we had to contain them in a large room, otherwise they’d get up to mischief.
(2021 年新高考Ⅱ卷B 篇)
例7 中,作者睡觉时不得不把虎崽关进大房子,否则(otherwise)它们就会调皮捣蛋,表现不好(get up to mischief)。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对get up to mischief 的正确词义做出判断。如果考生对于这个短语不了解,只需对otherwise 前后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比较就可以做出判断。otherwise 之前的信息为作者不得不将虎崽关进大房子。如果做进一步的推理就可以得知otherwise 之后的信息与关进大房子相反,而且会产生不好的效果。otherwise 预设的信息正好对应get up to mischief 这一短语。基于这样的推理,并结合选项,考生即可判断出,如果不将虎崽关进大房子他们就会把房间闹得乱七八糟。
与显性语用预设相对应的是基于非语言形式的隐性语用预设,相当于背景预设。[14]隐性语用预设的核心为背景知识,它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曾发现,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对被试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背景知识的作用最为突出。[15]正如De Beaugrande 所言,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阅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度。[16]人们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是否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预设。
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话语的字面意义,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百科知识等。如果考生不具备与篇章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就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高考英语命题者正是抓住隐性语用预设的这一特点命制相应的试题。如例8 所示:
例8. Each year,the high standard of entries has shown that the Awards are the perfect platform to showcase the very best photography of the British landscape. Take a view is a desirable annual competition for photographers from all comers of the UK and beyond.
(2021 年全国甲卷A 篇)
例8 是2021 年全国甲卷A 篇阅读理解的一段话。考生在读完以这段话为核心的文章后,需要判断出文章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类型的杂志上。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这段话传递出两条信息:(1)每年参赛作品的高水准表明,该奖项是展示英国风景最佳摄影作品的完美平台;(2)对英国和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来说,take a view 是一项令人向往的年度竞赛节。两条信息都跟摄影有关,考生如果对摄影比较了解并且接触过与摄影相关的杂志,就可以判断出文章最可能出现在一本艺术杂志上。相反,考生如果缺乏摄影杂志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文章会出现在艺术杂志上,最终做出错误的选择。命题人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来设计这样的试题,从而间接地考查英语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本研究考察了2021 年全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的语用预设元素,并对其呈现的形式与频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共涉及显性语用预设和隐性语用预设两种元素,其阅读理解试题命制是以词汇、句式、篇章等显性语用预设和文化背景知识等隐性语用预设为基础的。其中,显性语用预设与语言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触发语包括名词、动词、句式和语篇4 种不同类型;隐性语用预设主要与非语言形式的背景知识相关,考生在作答过程中需要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推理。
为了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涉及的不同语用预设元素形成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对其出现的频次和频率进行了归纳统计,结果详见表1。
由表1 可见,整体上,显性语用预设元素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出现的比例(81.82%)远高于隐性语用预设元素(18.18%)。在显性语用预设元素中,指示类触发语(31.82%)和句式类结构触发语(29.55%)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这两类触发语多以名词和从句的形式出现。这说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更加关注名词和从句,特别是能够指示信息的名词,以及状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等句型。相较而言,动词类触发语(6.82%)和篇章类触发语(13.63%)出现的频率较低,这也反映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于动词和篇章衔接词的关注相对不足。此外,在篇章衔接词中,“however”等篇章转折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这说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倾向于对转折型词汇进行考查。
表1 语用预设元素频次和频率
显性语用预设与指示语、动词、句式、篇章衔接词密切相关,其整体较高的比例表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语法结构形式的理解能力以及基于他们的语言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并获取隐含信息的能力。相较而言,隐性语用预设元素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仅18.18%。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没有对考生解读背景知识的能力予以充分关注,这无疑会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容易引起目标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失衡,而这种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基于这种知识培养的语言使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又十分重要。[17][18]
语用预设所具有的语用功能构成了试题设计的原理,即根据语篇作者的假设将读者所认同的信息以隐含的方式来命题,并以此作为信息传递的背景信息或前提。从这种意义上讲,考生在作答过程中需要提取语篇世界中已经确立的事实或合乎情理的事态。[19]然而,当下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更加侧重对学习者显性语用预设理解能力的测试,缺乏对学习者隐性语用预设掌握能力的关注。鉴于隐性语用预设能力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本文认为未来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制应该加强对学习者隐性语用预设能力的关注与考查,实现显性语用预设与隐性语用预设能力测评的有机平衡,以提升英语语用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应该逐渐加强对学习者隐性语用预设掌握能力的考查。除了关注词汇、语法、篇章知识,还需要强化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考查,这也是语言能力测试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在考查隐性背景知识的过程中,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批评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测试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在文章中是否能够推理出预设的背景知识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提升根据推理出的背景知识完成阅读理解试题的能力。
除了关注显性语用知识和隐性语用知识,命题者还要重视元语用能力和元语用意识之间的联系。元语用理论来自Leech的元语法思想。[20]他认为,语法规则的产生有其语言外的动机,也就是元语用动机。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在一定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做出的语言选择,这一过程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7]因此,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使用的元语用分析能力对他们能否成功掌握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并根据已有的语法知识推理出隐含的信息具有重要影响。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需要考查学生辨识语用预设元素的元语用分析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学生对语篇整体的元语用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是否可以识别用来传达语用预设的各种触发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用知识对目标语言或目标信息进行标示、评述等,并通过语用预设的分析理解语篇在特定文体、历史文化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话语的文体效果及隐含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