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超
(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德州,253500)
呼吸衰竭是重症监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1]是治疗ICU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整体的康复进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损伤严重、药物中毒等多种原因会造成呼吸功能异常,甚至出现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的特点。本文选取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重症监护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8月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标准,出现严重感染、外伤、烧伤、出血以及中毒等危重疾病的患者;2)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3)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加入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排除精神类疾病以及认知障碍者;2)排除依从性较差且不能对其进行随访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剂量镇静加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干预 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检测,及时给患者吸痰。
1.4.2 观察组患者给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进行干预 1)在患者气管插管成功后,对导管和牙垫进行交叉固定,采用胶布进行封合,同时注意要对气管进行保护,避免其出现漏气、扭曲以及脱落的现象;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采取平卧位并抬高头部,床头高度约为15°;3)在进行气管导管充气时,要对充气量进行控制,保持在3~5 mL,保持气囊压力,同时对气囊进行放气,每2~4 h对气囊进行放气1次,防止患者由于气道黏膜扩大导致的缺血性损伤。在气囊进行换气时,首先对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处理,防止其分泌物流向通道,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4)气管插管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患者咳嗽和咳痰,出现残留物潴留,应进行定期清理,保证气管呼吸通畅,整个操作过程确保环境无菌[2]。
1.5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以及抑郁状态改善情况。
2.1 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命体征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分)
临床研究发现,重症监护患者病情相对危重,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常伴有精神紧张、机体疲劳的情况,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内分泌紊乱,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重症监护室患者受到人员、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伴有并发症,增加患者负性情绪。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引起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气管拔出等不良情况的出现,需要对患者进行镇静干预[3]。
充足的睡眠是患者快速康复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睡眠能够提升患者的抵抗力,采用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在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的同时能够缓解焦虑症状。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1)疾病因素:重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明显较高,患者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容易导致睡眠紊乱、睡眠觉醒;2)环境因素:ICU病房包含设备警报、紧急抢救等,容易干扰患者睡眠,产生机体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的情况,在持续的照明下,患者容易出现生物钟紊乱[4]。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ICU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加强对ICU重症患者的分级治疗,对于患者产生的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程序进行及时安抚,灌输正确的疾病知识,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达到提高ICU重症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5]。本文研究发现,PSV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能够促进患者情感、心理恢复。
综上所述,对重症患者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有利于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