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调皮学生”的育人策略

2022-04-06 08:25林紫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林紫云

【摘要】本文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调皮学生”个案进行剖析,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帮助其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一、背景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自我认同,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尝试探索和发展自身价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的危机,从而造成心理困扰。2019年,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在全国随机抽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生18946人(占39.8%)进行研究,显示心理健康占比89.67%,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0.33%。

二、个案研究

1.研究对象

男,12岁,小彭。六年级学生,成绩中下,聪明,但状态很不稳定。

一敲下他的名字,胖乎乎、白嫩嫩的形象就浮现在笔者脑海中。当然,他给笔者的印象,除了外表上的可爱,还有故意捣蛋、时不时欺负一下班上同学、其他班级的学生跑来投诉……记得二年级的时候,笔者第一次见到他,第一印象是:可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学生。除了他形象上的讨人喜,还因为他在“捣蛋”的同时,也默默地做了以下这些:班级里的脏活、累活,第一个站出来的,永远是他;谁的身体不舒服了,第一个报告教师的就是他;谁哪里受伤了,带去看校医的,也是他……

但是,课间,也总是会出现投诉他的各种声音,无非就是喜欢拿同学的橡皮擦、笔之类的,或者是同学之间玩得好好的,他一从身边走过,拍一下这个同学,撞一下那个同学。与同学有争吵时,他很难控制情绪,同学们都很怕他。

对于该生,笔者软硬兼施,引导的、批评的、讲道理的,都试过。可是每次他在你面前都一脸接受意见,时不时给你回报一两个点头以示回应。而每次,当笔者沉浸在教育出现效果的喜悦当中,不出多久,又有人跑来告诉你:“他又如何如何……”他总是选择“捣蛋”的方式来引起同学、教师对他的关注。

2.研究目的

(1)帮助该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使该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尽自己努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3)为今后出现相类似的学生个案提供心理干预方法参考。

三、研究过程

1.弄清个案现象形成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小彭的父母均未受过高等教育,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人为地转嫁到小彭身上,对小彭期望值很高。因“望子成龙”心切,而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未能达到他们预想时,经常有拳打脚踢等行为,致使小彭有暴力倾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对同学产生较大的敌对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2)学习动力不足的解决。该生所有的学习都是父母严加逼迫情况下的妥协,从未在内心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其对知识的掌握完全是为了应付父母的检查。这直接导致其学习的内动力严重不足,不知学为何用。

(3)缺乏知心同学。因为长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偏差,该生在學生群中相对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都对其避而远之,这就导致了小彭对其他学生更加的敌对。

2.有针对性的转化

(1)频繁与家长沟通,解决行为问题的根源

家庭是该生的根本原因。在整个转化辅导中,笔者一直坚持把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笔者主要的做法是:①与家长说明之前的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②把该生在学校的行为告知家长,并剖析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③每天都坚持与家长联系,把该生的一点点进步与家长分享。④建议家长平时多给该生关心关怀,让该生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辩证地看待该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其分析考试没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所在。经过半年时间的坚持,家长慢慢改变了教育做法,并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2)积极鼓励,培养学习动力

与该生的交流中知道,该生其实有提高成绩的想法,而另一方面,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平时的班级表现中,通过在集体面前对其进行表扬,让他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骄傲,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朝着“知学”“好学”“乐学”的方向发展。

(3)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心理战术”

在他一件件要引起笔者关注的事件后,笔者假装生气对着他说:“我们绝交了”“从今日起,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再也不管你了”……

在笔者说出如此“绝望”的话语后,从第二天开始,他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如,在诵读的时候,笔者走进教室,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安静地看书,包括他;课间,他也再不玩弄同学了;他不仅不捣蛋了,还主动帮忙整理桌子、主动帮忙送作业、主动帮忙擦黑板……这些行动,他都是默默地在做。当然,每次看到笔者在教室的时候,都边做边用眼神瞄着笔者。他的种种“忏悔”,笔者也是看在眼里。最终,还是笔者先走出了这一步,与他“和解”。

四、研究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越是觉得学生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越需要我们去爱的时候。”在矛盾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再多等待几分钟,多一点点耐心,也许事情就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一面,也许我们就能多收获学生的一份尊重。

参考文献:

[1]仲稳山.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J].泰州教育,2021(8):5.

[2]郭梦婷.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学习动机现状及改进措施[D].沈阳师范大学,2022:18-19.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