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粉珍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解析能力是指初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中的文字史料、图表数据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及进一步通过扩展史实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概括,并且将这些能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中。这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更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问题。因此,探究初中历史课上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养路径,对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成效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便于真正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育人价值,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解析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104—04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感知历史的多种途径,并且学会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针对史料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和概括等思维过程,逐渐对历史概念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进而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1]。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详细熟记历史知识,并且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历史学科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侧重,向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转移。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的出题变化便能看出,考试对学生的考查侧重也随之变化,开始以开放性答案的问题设置检测学生是否具备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回答的能力,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否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且活学活用。
历史学科涵盖了包含社会发展、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概念和学科知识形成一定的框架体系,便于下一阶段高中历史的学习。因此就要求初中学生要通过学习历史知识,由此及彼,谈古论今,从而达到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的目的[2]。如今,历史已经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形成健康的历史观的学科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对史料的解析能力成为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史料、学好历史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析来提高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史料思维导图,加强史料之间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因此,所涉范围广,内容深,信息极为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梳理和史料解析能力才能充分掌握历史知识。从初中历史的课本内容设计看,初中历史的时间范围较广,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教学内容板块众多,每一个板块下面又分设了许多小的板块。在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直接梳理知识的方法,如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具体人物有哪些,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对此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再根据时间顺序逐个梳理历史史料。这就容易导致信息复杂,且这种方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框架,也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详细的历史知识,并且很有可能出现记忆混乱,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烦心理,逐渐丧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按照时间顺序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复述,应该在熟练掌握整个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借助构建史料的思维导图,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构建起不同板块和时代的史料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历史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教授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近代史以时间顺序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再由学生根据框架深入学习,补充框架中缺少的细节知识,最后将所有梳理和收获的知识进行联系,找出各个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掌握关系延展出整条历史脉络,进而加深学生对整个近代史脉络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
除了绘制思维导图之外,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注重为学生讲解一些其他方法,比如通过圈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把握史料,以七年级上册中出现的史料为例: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唯秦为最有功耳。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1.材料一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使秦国变大出现怎样的特点?
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直接提取,从而概括出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把知识点定位到课本所学。从材料一中,可以获取到的关键词“孝公”,来确定此处的“商君”为商鞅,那么此处的考点即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课本知识所学即可作答。题目2中,“根据材料二”说明本题目的答案来源于材料,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依然是商鞅变法,有利条件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所以也需要学生圈出关键词“东方各国”“早为推行”,其余内容均为干扰内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早为推行”,说明商鞅变法的内容已经被“东方各国”实施了,言外之意就是商鞅借鉴了“东方各国”变法的内容,“东方各国”的改革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学生从这个方面作答即可得分。
(二)适当扩展课外阅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由于初中课本的篇幅限制,很难把人类历史的进程展现得非常详细,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史料的收集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书本知识和丰富历史视野。且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养成终身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在生活中去扩充历史知识,达到历史育人的功效。因此,除了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在阅读补充材料的同时注重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和补充,在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
例如,在某一个板块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提前介绍相关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史料提供一个准确的方向,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史料收集成果进行指导和评价,且传授学生史料解析的思路、方法和技巧[3]。针对教师课前提出的需要学生通过史料解析的相关问题和学生的史料收集成果进行史料解析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归纳整理,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史料的整理和收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多方面地训练学生对于自己所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解读。通过课堂训练加上适当的课外阅读补充,强化学生的史料整理和解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而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选取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途径和内容都相当重要。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随课本和老师的指导,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自身需求和个人能力情况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和积累。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选择和应用,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知识积累及掌握情况,再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课外阅读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还要在课外阅读中继续培养这种阅读能力,不断强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三)倡導多元化解析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史料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所谓“论从史出”是指根据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概括,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出论点,并且找寻相关论据作为支撑,着眼于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的能力。史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献材料和实物;按照价值不同可分为第一手材料,即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即后人对其的记录或评述。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用不同的史料解析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相关史料进行解析。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文字史料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于文字史料解析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梳理,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同时理解史料,通过阅读整理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史料。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度,且提高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倡导学生采用审题加阅读的方法进行史料的理解和对问题的匹配。除此之外,图表、数据等也是史料很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这一部分史料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数据解析能力,并且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史料所蕴含的观点。常用的史料解析方法还有史料剖析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剖析,找出存在于史料中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由此可见,不同的史料需要采取不同的解析方法,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不同的解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史料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分析能力,分别教授学生不同的史料解析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史料收集情况,选取合适的解析方法,对史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归纳,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积累。但这些史料解析办法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非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充分具备。这是一个非常漫长且艰难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共同努力。
(四)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史料解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历史史料的解读方法之后,还应该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升华,在练习中构建史料的证据链,以不断提高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形式的练习:第一,六个问题练习,意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方式和原因”,让学生对具体的史料从这六个问题出发,进行具体的定位练习,从而锻炼学生用这六个问题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第二,探究性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史料分析,让学生以史料为探究性学习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比如,在七年级历史学习中,教材中都有这种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史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史料探究历史的真相。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碰撞,让学生感悟历史,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教师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历史小论文、手抄报等,并要求学生做到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史料是打开历史世界大门的钥匙,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师生也无法真正走进历史的长河,直面往事,认识和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各类史料[4]。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史料进行研读和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历史。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结,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材料解析能力,培养其全面认识历史、终身学习历史的意识和习惯。近几年来的历史考试卷中可以看到,其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检测已经放置于分数之上。也就是说,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超过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校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进行充分培养和有效提高,其中就包含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析能力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特别要加强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结的能力训练,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安乐.浅谈初中历史课上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76):132.
[2]陈曦.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策略——以盛唐气象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2):95.
[3]安乐.浅谈初中历史课上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09):132.
[4]张金.论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路径[J].教师教育,2020(20):17-18.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