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摘 要]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阅读链接”板块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认知资源,是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推手。教师应积极探索“阅读链接”的使用策略,充分利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链接;使用策略;阅读兴趣;阅读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63-03
统编语文教材在很多经典性文本后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整合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文本,形成拓展性阅读,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优秀作品,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浸润语感。然而,在当前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对编者精心编选的“阅读链接”,或有意忽视,或蜻蜓点水,或戛然而止,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机械化、碎片化的现状。为此,教师要认识到“阅读链接”板块的助学作用,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阅读链接”的有效策略。
一、前置“阅读链接”,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链接”,顾名思义,就是将课内阅读链接至课外,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要想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助学作用,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规划、把握好“阅读链接”中的阅读材料。
有些“阅读链接”中的阅读材料短小精悍,与精读课文的主题紧密相关。此类阅读材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领悟精读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蓄积认知经验,铺垫情绪。因此,对这样的“阅读链接”,教师可将其前置,利用“阅读链接”引出对精读课文的教学。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的“阅读链接”为袁珂的《神话选译百题》中一段关于“燧人根据鸟嘴啄木学会钻木取火”的故事。这一阅读材料是典型的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中关于人类得到火种的故事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具特色。教师可在课始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此篇“阅读链接”,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迅速把握“取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知识扩展:“学会使用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本族祖先获取火种的方式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在袁珂先生的笔下,我们了解了我国古人钻木取火的方式。那其他民族关于取得火种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阅读链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期待。此时,教师引出《普罗米修斯》这篇希腊神话故事,并明确阅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在希腊人眼中,火种是怎么取得的?你觉得这与‘阅读鏈接中的故事有何异同?”
上述教学,教师将处在精读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前置,充分利用“阅读链接”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精读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阅读链接”,深化主题认知
统编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的选文十分考究,有的是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旨在对精读课文进行解释、说明。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适时引入“阅读链接”辅助教学,使之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从而促进阅读主题的深化。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阅读链接”为作者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教学时,教师首先分析“看桂花”“摇桂花”等情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意蕴;然后紧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接着,教师借助“阅读链接”中“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的内容,引导学生细读这段话,再将其与文本进行联系,并体会感悟。品读之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桂花是一种童年的味道,更是一种家乡的味道。最后,教师出示“阅读链接”中的第二段文字:“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这样,就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了高潮,使学生与作者形成了共鸣。
上述教学,教师将“阅读链接”作为丰富学生语言体验的载体,引导学生朝着文本深处迈进。在教学过程中,“阅读链接”就如同烹饪时的调味品,能让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从而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三、拓展“阅读链接”,促进方法迁移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部分“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虽与课文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在文本内容或写作方法上与课文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拓展资源,以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类群资源,促进学生的方法迁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阅读链接”中拓展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基于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着重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一方面,紧扣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紧扣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表达效果。“阅读链接”中的《瀑布》在描写方法上与《大自然的声音》相仿,教师可以在教学精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习得的方法,品味叶圣陶先生笔下生动优美的语句。如紧扣“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感受作者通过比喻手法对瀑布声音细腻传神的描摹;紧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体会作者独特而新奇的想象;从“如烟,如雾,如尘”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生动,想象瀑布被风吹起时水雾缥缈的美妙图景。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阅读链接”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将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对“阅读链接”文本的理解中,实现了阅读方法的提炼、迁移和运用,将“阅读链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强化整合对比,提高赏析能力
“阅读链接”不仅有拓展、迁移的作用,还是与精读课文进行深度对比的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中心主题、言语风格等要素进行对比阅读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本辨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春节前后的几个重要节点为顺序,展现了老北京人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北京的风土人情。这篇经典的散文在素材选择、结构设置、遣词造句上,都非常值得品味和借鉴。本篇课文的“阅读链接”为斯妤《除夕》中的片段,讲述了闽南人家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的习俗。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对课文和“阅读链接”的内容展开深度辨析。首先,从内容层面入手,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一文后,引导学生对比斯妤《除夕》的片段,感受北京与闽南地区在春节风俗上的异同,体会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其次,从语言表达入手,拓展舒乙的同名文章《北京的春节》,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描写同一个对象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
在具有探究性、辨析性、鉴赏性的对比阅读中,课文与“阅读链接”不再是两个割裂的部分。学生在互文式的对比阅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提高了文本鉴赏能力。
五、丰富认知视角,明晰互文细节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都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精心汇编的阅读材料,不仅与课文联系紧密,阅读材料之间也形成了巧妙的互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链接”的理解不能局限于阅读材料的内容或整体性框架之中,还要从细节层面展开联系,进行对应式阅读,让学生在互文式的阅读中逐步将思维伸向文本的核心。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对张思德的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引用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说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加以论证。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开展多维互文阅读。如链接翟志刚的《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与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对比;链接杨益言、罗广斌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红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共产党员在监狱中以苦为乐的场景。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三篇文章进行对比探究,思考不同的故事中使用的不同描写方法,从而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阅读链接”与课文之间的对比和融合,将互文阅读落实到文本的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作用,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六、回归表达本位,探究写作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链接”中,有部分文本使用了与课文相同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主要描写了刘伯承将军在眼睛受傷后,为了不影响脑神经,拒绝使用麻药做手术的事情。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既注重对刘伯承的细节描写,又通过沃克医生的视角,展现了刘伯承军神一般的钢铁意志。这篇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是李本深的《丰碑》一文,与精读课文有相同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两篇文章所具有的共性入手:一方面,两篇文章都有相同的情节发展线,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两篇文章都有相同的情感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态度来感知人物,以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刘伯承与军需处长的形象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角色定位来把握文本结构,体会人物精神。如《军神》一文中,刘伯承的角色定位有邮局职员、受伤军人、刘伯承、军神;《丰碑》中,军需处长的定位有一位老战士、军需处长、丰碑。在这两篇文章中,称呼的变化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顺应了读者的认知规律,一层层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链接”中有很多文本资源与单元的习作要求紧密相关。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链接”,以联系对比、高效整合的方式梳理单元写作训练的要点,凸显“阅读链接”对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单元所设置的习作主题是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日记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在本单元中,编者设置了两篇具有鲜明逻辑层次的“阅读链接”。首先,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阅读链接”中,编者编排了形式不同的观察记录。一种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观察对象的图片和观察时记录的文字集中呈现出来,契合学生直观性、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另一种是以表格的形式分别展现了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对象、观察对象的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学生写观察记录提供了范例。《蟋蟀的住宅》一课的“阅读链接”则是一篇观察日记《燕子窝》。很明显,这两篇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所拓展的资源,正是为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服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单元的“阅读链接”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观察记录的写作方法以及根据记录进行写作的策略,为后续正式进行观察日记的教学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教师充分借助“阅读链接”,疏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共性特征,进行统领性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之中,解剖文本的核心价值,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虽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小板块,但拓展的文本资料与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紧密相关,对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精准解读编者用意,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阅读链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军.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阅读链接”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19-20.
[2] 郁利菊.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链接的应用实践[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4):154-155.
[3] 姜亚鸣.浅谈统编教材课后“阅读链接”的运用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1(22):15-16.
[4] 施拥军.有效利用“阅读链接”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22):38-39.
[5] 王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链接”的价值和使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17):52-53.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