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博
摘 要:追问是提问的延续,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追问,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以达到深度探究、深度体验、深度思考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追问;深度学习;学习效率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或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的追问则能促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使数学学习不仅仅停留于表面,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之一,也是促进课堂步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在矛盾冲突处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赞可夫曾说过:“发展是自我运动,它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人为地制造与学生原有认知相矛盾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如果能适时追问,则必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引导学生找到矛盾冲突的关键,并以此为突破点,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本质。当然,数学学习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好地提升。
(一)在情境中巧設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创设生动、有趣,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如果这个问题情境中再融入一些矛盾冲突,所取得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前奏。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在分苹果,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要求学生快速抢答,用拍手的方式表示结果,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前三个问题学生回答得迅速而整齐,到了第四个问题时,预想中的矛盾冲突出现了:有的学生坐着不动,有的学生拍一下,有的学生用半个手掌拍,有的学生在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小声嘀咕着:“这怎么拍啊?”我抓住时机追问:“怎么不拍了?”学生说:“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表示半个。”我继续追问:“前面的三个问题你们不是解决得又快又好吗?这个问题怎么不会了?”在追问下,引导学生回忆:前三道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最后一题每人分到的苹果不够一个,不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我继续说:“是啊,每人3个用数字3表示;每人2个用数字2表示,每人1个用数字1表示;每人半个应该怎样表示呢?”
我借助学生分苹果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紧紧抓住了“用学过的数没有办法表示半个苹果”这一矛盾冲突进行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下来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在对比中发现分数的简洁性。对学生而言,从“整数”到“分数”是一次认知过程的飞跃,在教学中,我适时抓住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矛盾进行追问,激起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二)在结论中巧设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时而有效地运用追问,往往可以将学生原本相对静止的思路激活,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又具有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抛硬币》一课时,我设计了摸球挑战赛,将全班同学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规定:每队派10名同学参加比赛,每人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多的一队获胜。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深度探究,我有意把女生的盒子里全部放入红球,男生的盒子里全部放入白球,结果可想而知。当我宣布女生获胜时,男生很不服气,甚至还有同学很气愤地说:“ 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公平!”我瞄准时机追问:“怎么不公平了?”这时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肯定是盒子里面的球有问题!”“你们觉得盒子里的球会有哪些问题呢?”我又继续追问,将问题又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把盒子里可能出现的情况列举出来。接下来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最终揭示出了“盒子里秘密”。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兴趣浓厚,真正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笔者巧妙运用游戏结果的矛盾冲突,利用两次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进行深度探究,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关键处追问,促进学生深度体验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直接的双边活动,当学生的探究活动涉及所学内容的核心知识时,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适时进行追问,则会促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当然,这要求教师要熟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度解读教材,把准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才能恰到好处地在关键处设疑,给学生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
三、在学生错误处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错误资源,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和隐藏的教育价值,根据学生的错误点进行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感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桃子》时,笔者把教学内容稍稍做了调整。
问题一: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再说说计算方法,当学生出现竖式计算时,笔者抓住时机,适时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同时出现时,很多学生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又过了一会,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第一种方法对;有的认为第二种对;还有的认为两种都可以。看着他们争辩得热火朝天的场面,笔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乘胜追击,出示了问题二: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只?
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观察、比较,再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第三种方法是对的,每只小猴分一篮桃子后,还剩下一篮,应该把这一篮和8个桃子加起来,再继续分,这样每只小猴一共分到了16个桃子。通过刚才的分析,大部分学生已经隐约发现了问题所在。笔者抓住时机,适时追问:“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些竖式,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科学?”学生1:“我认为48÷2=用竖式计算第二种写法更好,48÷3=是第三种方法好,这样我们既能保证结果正确,又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分桃子的过程。”学生2:“在计算的时候要一步一步来,要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如果十位上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再除,这样写出来才是正确的。”
笔者巧妙地利用追问,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探讨中,找到了科学而准确的竖式书写格式,同时突破了“除法竖式为什么从高位算起”这一难点;再结合具体的操作,明晰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关于除法竖式这个知识并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深度思考、深度交流、深度感悟后得到的。笔者想这不仅仅能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他们学习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就题论题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作用。于是笔者不仅仅满足于此,在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法后,笔者决定“刨根问底”,帮助学生“明理清源”。继续追问:“回顾一下我们分桃子的过程,再看看我们的竖式计算,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回答:“其实分桃子的过程和竖式计算是一样的,分桃子是先分整篮的,如果有剩下的,就和零散的加起来再继续分;竖式计算时,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再继续除。”通过再次追问,帮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清思路、明晰算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追问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问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他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升温;追问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体现,是师生思想交流和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追问是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的阶梯,发展核心素养;追问更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不仅能激活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能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露”,在互动交流中“发现”,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在开放思维中“碰撞”,使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責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9.
[2] 林模忠. 精准追问,铸就深度学习[J]. 小学数学教育,2019(10):35.
[3] 张勇军. 活用追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名师在线,2017(1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