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语文教学的审视与实践

2022-04-02 05:22章俊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章俊

[摘要] 当前语文教学中缺乏文化色彩的现状比较严重,而缺乏文化传承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学,因而注重文化的传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传承视域下,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审视与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文化传承;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现实审视;实施路径

“文化传承”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传递、继承和弘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文化传承”的相关阐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落实“文化传承”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传承的主体是学生,传承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课堂播撒文化的种子,用文化提高语文教学品质,是当前语文课程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传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现实审视

语文教学的内容关涉文字、文学、文化,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汉语文化。审视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一般缺乏文化色彩。具体表现:(1)忽略“文化”层面教学目标设计。不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或背景,有时是直接淡化甚至直接忽略文本的文化成分。(2)对“文化传承”的教学落实不到位或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能设定了文化层面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作品思想精神文化学习引导,缺乏文化渗透。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一般狠抓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梳理与积累,却不注重引导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深入理解。这里不是说梳理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不够重要,而是说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当利用好这些经典作品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另外,有的教师对文本存在过度解读的倾向。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为了突出文化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深度探究时,往往没有把握好“度”,而脱离文本去做延伸拓展,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哲学课、美学课。如此过度解读文本会导致偏离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甚至是误读了文本的原意和主题。(3)忽略学生文化体验。教师在进行“文化传承”的教学环节时,直接对学生进行文化宣讲甚至是灌输,而没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将学生置于文本架空环境中,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现象,或是没有“文化”的语文,或是没有“语文”的文化,[2]而缺少文化渗透的语文课程是没有灵魂的语文课程。

近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3]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教育学生辩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热爱祖国文化。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是语文课程应有之义,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实施路径

1.突出文化层面的教学设计,以渗透文化养分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4]教师备课一定要注重文化层面的目标拟定。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积累,也培养其阅读欣赏能力,提升其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背景下,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关于“文化”方面的试题比重明显增加。古代文化常识门类繁多、内容庞杂,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善于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巧妙勾连,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框架,掌握并理解高考必备知识点。

如教学《兰亭集序》,针对“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句,抓住“纪年法”这个文化知识点,补充讲解古代常用纪年法,讲解“年号”相关常识,系统补充“尊号”“谥号”“庙号”等人称姓名称谓。在教学《张衡传》时,预设结合张衡的任职经历,系统补充讲解“古代官职变动”的相关常识。经过长期积累、梳理、整合,既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常识方面建立大致框架和整体理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语文课的文化味。又如,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抒怀”可以将文化层面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为体验各类文学表达,激发青春豪情。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挖掘作品的内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放飞心情,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语言和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相机渗透文化养分,以促使学生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如此一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进而热爱中华文化。这样既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厚实,也能让语文课堂更有文化味道。

2.推进“文化传承”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审辩力

文化层面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到位。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理解水平有限,思维发展不够全面,学生对有些文本的内涵的理解可能难以深入。因此,语文教师在紧扣语言教学的同时,需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代文化现象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比如,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化传承”层面的单元学习,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1)鉴赏劳动之乐。元人吴思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认真读诗,并将你读出的“乐”用一段话表现出来,也不着一“乐”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也表现了劳动的喜悦,但表现手法与《芣苢》有所不同,请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2)感受劳动之美。袁隆平、张秉贵、叶嘉莹、张桂梅等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请为他们中的一位写一篇颁奖词,不超过150字。(3)担当劳动之责。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时,有的同学说将来想当一名科学家,有的想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的想成为动物保护人士,还有的想成为一名高级蓝领技术工人。请你以生涯規划老师的身份,给其中的一位同学写一封信,以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祝福》,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祥林嫂是穷死的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祥林嫂之死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经过深读文本,就会找出结论:祥林嫂穷死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祥林嫂精神的焦虑和恐慌,是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荒谬性和矛盾性。教学《鸿门宴》,教师让学生讨论探究樊哙的人物形象意义和在情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教学《兰亭集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如何理解作者流露的思想?设置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生命终极目标与价值,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

通过讨论、交流、质疑、追问、激思等活动,教师抓住文本涉及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沉潜到文本的重要细节与深度背景,透过文化现象看本质,自主感悟并探究文本语言深处的思想。特别是从文化幽径去挖掘隐性根源,能促使学生加深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审辩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久而久之,就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3.重视学生的文化体验,达成文化认同的教学目标

文化体验是指学生在面对某种文化现象或环境时产生的对该文化的直观感受,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感知、体认。“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验,这样才能达成文化认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自觉地传承、弘扬文化精神。

比如,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了引导学生深研文本,设置以下阅读任务:(1)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中心是“己”,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的以己为中心的“水波纹”状的格局关系展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由此请你绘制自己的朋友圈格局。(2)自高一入学以来,你的朋友圈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3)差序格局依然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它的伸缩性,它的变化性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结合《贫交行》(杜甫)、《酌酒与裴迪》(王维)、《杜架阁》(文天祥)谈谈你对社会生活中这种“人情冷暖”有何认识和理解?(4)文字利于文化传承,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乡土社会,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什么?请举例分析。(5)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告诫人们要清心寡欲,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人是遵从着欲望生活的,肯定了欲望的价值。以“欲望是否契合生活的需求”为论题,组织一场辩论会。

上述综合性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联结起来,结合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深刻思考社会生活现象,客观正确理解并清晰表达,促使学生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认同民族心理,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感悟一代代中国建设者心怀乡土的家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文化只是文本内容和活动的主题,而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以文化为话题的各类文本,都要坚持以语文为学习的主体。[5]也就是说,教师进行以文化为话题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生活、关注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生活、思考人生,让文化融合于学生的精神和思想,让文化浸入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合适的做法是将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的素养。[6]根本上,语文教师应该在不脱离语文味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K21026),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项目编号:AH20211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5][6]黄厚江.有“文化”的语文和有“语文”的文化——谈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9(Z1):13-18.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